153. 善性循環的施捨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后书9:7

保羅在哥林多書信勉勵信徒要有一顆樂意捐獻的心,捐獻越多,收取也多,這句話也帶出一個應許,願意樂捐的人,神會賜予他們更多捐獻的機會,這無形中成了一個善性循環。

哈佛大學曾經作過一個這方面的研究,調查從東岸到西岸41個社區的三萬個家庭,考察這些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服務態度、和他們樂善好施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越有錢的人,他們越樂善好施,不但他們的幸福快樂指數高,事業上也非常有成功。舉例來說,假如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家庭,他們同文同種,有同樣信仰,孩子數目一樣,住在同一個社區,受同樣的教育,每樣事情都是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家人比另外一個家庭多捐獻100塊錢,那麼這個多捐獻的家庭,他們平均收入多賺$375塊,那是統計得來的數字。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儘管他看到這些統計數字,但心中仍然感到非常懷疑,因為這與經濟學的理論完全違背了,於是他特意撇開眼前的數字,自己另外尋找一些新的數據,然後透過電腦軟件重新計算,發現結果還是一樣。他翻查美國過去50多年捐獻的情況,和美國人過去50年的家庭收入。從1954年到2004年,美國家庭平均購買能力增加了150%,而那些樂善好施的家庭,他們同一個時期,家庭的購買能力卻增加190%,意思是說,美國人變得富有,但同時也變得慷慨。但學者對研究結果提出一個疑問,到底是因為收入增加,所以捐獻提升?還是因為願意捐獻提升,所以收入增加?專家說,兩者都對。當國家變得富有,百姓更多參與施予,而越是樂善好施,國家經濟也得到提升。學者曾經計算過,如果美國私人捐獻增加1%,一年就是20億,無形中這20億的捐獻等同一個龐大的投資,不但製造很多的工作機會,也提高稅收,自然經濟就會成長。

這位教授又嘗試從另一個層面作分析,如果撇開經濟數字,只把眼目放在那些作義工的人身上,他也發現,那些願意作義務工作的人,他們經濟的確比較好;再看看那些捐血的人,從理論來說,捐血實在沒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因為捐血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有錢,不會叫一個人變得更富有,但事實擺在面前,那些願意捐血的人,他們無論經濟或其他方面都比不捐血的人好,這實在無法解釋的事情。

箴言書這樣說,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書11:25)這也是種收定律的另一個說法,你願意對人施捨,你肯花心思憐憫別人,最終像一個回力球一樣,你個人得到莫大的好處。

有一個人車禍住院療養了一個月,每隔一個禮拜他就會收到一張慰問卡,但是這個寄卡片的女士,病者並不認識她。

當此人痊癒後,特地前往 那位 女士服務的超市拜訪並道謝。

「哦!不用謝我了。」女士含笑回答。

此人一頭霧水,女士解釋由於她家境不佳,急需一份工作維持生計,但是超市老闆對她說,除非店裡生意好轉,否則必須辭退她。

「於是我買了十幾張問候卡,每當在社區報上看到有人出生或死亡,或是像你這樣車禍住院的人,我便把問候卡寄出去。現在我的生意應接不暇,甚至要加班工作。因為每個來店裡向我道謝的人,都順便買幾樣東西,有時還會介紹他的家人或朋友來購物。」

連一張普通的問候卡也可以帶來如此良性果效,那麼經常對人施予憐憫的人所帶來的好處更不能勝數,有時候一些好福氣在不知不覺臨到自己身上,別人以為是走好運,其實是神的幕後工作。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