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癌細胞防衛機制(二)

 

上星期講到David Servan-Schreiber的經歷,他自己身為醫生,也是醫學教授,卻患上癌症,在他接受傳統化療的醫治過程,他希望找出醫療的突破,希望能夠使用身體的防衛系統對抗癌細胞,最終讓他發現六種可能致癌的原因。第一點是糖,第二點他認為是飲食中的脂肪。

30年代的晚期,人類製造出所謂的反式脂肪(trans fat),1945年以後這化學品開始普遍使用在食品工業上。人從來沒有如此吃那麼多的反式脂肪。瞭解人體構造的都知道,身體細胞是需要脂肪酸(fatty acid),而脂肪酸不是人體自我生產的,唯一來源是靠食物。有趣的是,脂肪酸有兩大類,一個是omega-6,一個是 omega-3;omega-6脂肪酸是刺激細胞的成長,而omega-3是減少細胞成長,如果人在這兩者食物中達到平衡,人體脂肪酸也能夠達到平衡,這是好的事情。但是1940年後,人發明可以在大豆中提煉反式脂肪,並且用在工業產品上,於是人吸收脂肪酸就失去平衡(因為大豆含有豐富的omega-6)。

還有,人飼養動物的方法在二戰之後也出現變化,過去牛吃草,這是造物主的設計,而草裏面含有omega-3脂肪酸,當牛吃草之後,牛奶、黃油、奶酪、奶油、牛肉等都有omega-3脂肪酸;家禽雞群等過去也是吃草和種子,因此雞肉也含有豐富的omega-3。但自從人以玉米和大豆餵食這些動物,食物鏈中的omega-3脂肪酸就消失了,很自然,omega-6脂肪酸就相對飆升,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體裡面的omega6 & omega-3失去平衡。還有蛋類,雞蛋含有豐富的omega-3,對孩子腦部發育都是好的,但2000年之後,雞蛋營養改變了,雞蛋裡面的omega-6遠多於omega-3。記得oemga-6是刺激細胞的生長,於是人體內的細胞和癌細胞不斷得到催生,而缺乏omega-3對它的抑制。研究人員曾經以小老鼠作實驗,把乳腺癌細胞打入老鼠身體,然後在飲食上餵食含豐富omega-6脂肪酸的玉米油,發現老鼠體內的腫瘤就不斷增長。

第三個有關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人類過於暴露在致癌的化學物質中,這都是1945年之後所出現的事,舉例來說,DDT化學殺蟲劑是30年代發明的,到二戰開始投入使用,食物經過殺蟲劑的噴灑,自然受到污染。你可知道,農場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子女患癌症的比例高於常人,最慘的是,這些化學物質最終進入河流,連人每天喝用的食水也因此受到污染。家用品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塑膠材料,當中有些會釋放化學物bisphenol A,研究指出這些化學物質會阻礙癌症的治療過程;還有,衣服乾洗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學者發現,乾洗店員工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連住在樓上的人也是如此;女性日常使用的化妝品和香水中的Phthalates也證實與癌症有關。

第四點,人類運動的情況出現顯著變化。過去美國孩子上學,大部份走路15分鐘,現在的孩子根本沒走路的習慣,出入都是以車代步。第五點是社交活動的改變。研究指出,控制人體內應激(stress)負面影響的第一大因素是關係網的密度,現代的美國家庭,他們平均每五年搬家一次,結果美國人與鄰居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與朋友和親戚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造出的結果,當日常生活充滿挑戰和困難時,人就失去了彼此關懷的關係網絡。

最後第六點,就是日曬,而維生素D證實是對抗癌症的最佳保護因素之一,而醫學專家發現乳腺癌死亡率與陽光水平之間有關聯,譬如說,檀香山和鳳凰城日照比較多,Tempa陽光也很充足,所以這些患乳腺癌的比率就比較低。陽光少的地區如紐約和芝加哥,人患乳腺癌的比率就比較高。要知道人的身體不會產生維生素D,而當人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沒有防曬油),人體就自然會產生維生素D,可惜的是,過去幾十年,人越來越少曬太陽,維生素D減少了。從1994到2004年,美國人的維生素D占比值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人,只有20%具有足夠的維生素D來幫助他們身體抗癌,這表示75%-80%的美國人缺乏維生素D,這也是二戰之後癌症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麼如何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下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