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死亡是最佳的發明

2014年7月28日,有人把一段視頻放上YouTube,之後馬上得到數以百萬計的點擊率,這段視頻最後還上了ABC等全國電視網絡,一瞬間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花邊新聞。視頻的主角是一個才五歲的女孩子,名叫Sadie,視頻中看到她對著鏡頭哭得死去活來,她說她不想在一百歲時死去。接着,她又抱着三個月大的弟弟,也是哭哭啼啼說,「老弟,你很可愛!但我不想你長大!」

 

現在是一個怎樣時代,童年應該是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居然想到一百歲以後的事情,而根據她對弟弟說,她所擔心的就是死亡,她不希望弟弟長大,為什麼?因為長大要面對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死亡。

 

相信Sadie家人拍攝這段視頻的時候,壓根兒也預料不到這個小女孩會突然有這種「悲從中來」的反應,他們們恐怕也不認為Sadie的哀傷痛哭是什麼一回事,只是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愛,沒想到這段視頻讓Sadie一夜成名,成為許多人爭相討論的話題。

 

小孩子不願意長大,因為他們察覺到成長是一件可怕的事。小孩子害怕長大,跟成年人害怕衰老其實意義是一樣,因為兩者對未來感到懼怕,長大的終點就是面對死亡,生命就要結束。小孩子可取的地方就是他們很坦誠,不用戴面具欺騙人,成年人也害怕死亡,他們處理恐懼的方法就是不要想它,將問題拋諸腦後,但小孩子很天真,除非他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一回事,一旦有死的體會,他們就要面對和想到人生終極問題。

 

暢銷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的Moore教授,給他的學生上最後十四堂課,他強調:「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因為儘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會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死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當一個人了解自己快要死了,看事情就會不同。想到人一定會死,那麼你面對人生的所有問題,就會覺得沒有什麽大不了。聯合國第二位秘書長D Hammarskjold的有一句相當有代表性的名言:「說到底,對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人生中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的答案。」想想看,如果一個人想到自己一定會死,那麼他對人生的許多爭執,各種金錢、權力、男女的爭奪,他們就再不會那麼地執著,而會盡量放開,因為生前所擁有的,死後都帶不走;而所失去的,不管金錢、名譽、地位、股票、地產等,也不覺得是什麽大不了的損失。

 

五歲的Sadie在長大過程中,可能看過小動物的死亡,或者祖父母的葬禮,因此悲從中來,感到長大的可怕,恐懼日後死亡的來臨,但她又不懂得像成年人般把焦慮置於腦後,所以對死亡懷著這麼強烈的反應。生在這個世界並非我們的選擇,離開世界也不是我們的意願,人與動物不一樣,因為我們是上帝所創造,是具有思想,神要我們從死亡當中頓悟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所羅門王在舊約聖經如此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2」每天風花雪月不會讓人認真思想人生問題,倒是死亡卻讓人徹底思考,到底活在地上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正因為人人終須要面對死亡的一天,死亡讓人瞭解到生命的限制,於是想到永恆的問題。假如人們不需要面對死亡,可以永遠存在,他們對神所伸出的橄欖枝就不屑一顧;相反的,死亡讓人看到自己的渺小,何等微不足道,因此當永恆的上帝伸出祂恩典的手,要與人重建和睦關係,有思想的人就毫不猶疑地俯伏在神面前,與這位宇宙創造者連結,重新與祂建立關係。因此有人說,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因為這是唯一叫人尋求永恆歸宿的最佳方法。

 

不過,儘管信徒已經有了永恆的確據,但面臨死亡仍然顯得哀傷難過,但信徒的哀傷與非信徒的哀傷卻有天壤之別,講到信徒死後的情況,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這樣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4:13」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兩個重點,第一,世人所看的死亡,對我們信徒來說只是睡覺,既然是睡,表示有一天會醒過來;第二,哀傷有兩種,一種是在盼望中哀傷,另外一種是沒有盼望的哀傷,而我們基督徒是屬於前者,舉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好幾年前四川發生地震,許多正在上課的學生死在倒塌的學校樓宇裡面,對於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家庭來說,這些父母所面對的正是沒有盼望的哀傷,因為他們看不到未來,也看不到永恆,孩子突然離世把他們擁有的唯一盼望奪去了,相信很多人能夠體會這些當父母的心情;倒過來,信徒對於親人過世,我們會感到難過,那是因為捨不得他們的離開而感到哀傷,但這種哀傷卻是帶有盼望的,因為我們知道將來一家人會在天國相聚在一起,這種情況跟非信徒那沒有盼望哀傷自然不可同語。

 

回頭談五歲的Sadie,許多人跟她的心情一樣,都是活在懼怕的光景中,對死亡的事情感到害怕。不過,如果他們聽到福音,並且願意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的救主,在成長過程中,就不需要擔心長大,更不需要為死亡的事感到憂慮;反過來,他們可以安心享受地上每一個日子,安心等候將來與神一起的快樂時光,這就是聖經所講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