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情緒總動員

迪士尼最近推出動畫片「情緒總動員」(inside out),叫好叫座,這動畫片不但老少皆宜,對那些易鬧情緒的人更是一副清涼劑,觀眾如果能夠深思電影裏面的情節,相信在在處理個人情緒上可以有一個很大的突破。據說這動畫片的工作人員在製作過程中,曾經跟一個對人情緒有相當研究的心理學家Paul Eckman做過詳細商討,所以電影的內容和情節正是反映出一般人在遇到突發事件的反應狀況,因此許多心理學家對這電影大力推薦。

 

電影講到一個11歲女孩子Riley,她生於明尼蘇達州,因父親工作調動而舉家搬遷到西部的三藩市,電影的主角其實不是Riley這個小女生,乃是是她內心的五個情緒,這些情緒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生氣」、「喜樂」、「愁煩」、「害怕」、和「噁心」。這五個情緒正反映出這女生從一個熟悉環境搬到人生地不熟地方的心情,她很想迎合父母的歡心,假裝喜樂,但內心卻充滿各種矛盾和隨之而來的複雜情緒。

 

動畫片「情緒總動員」的獨特地方是,它把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準確地擺在會眾眼前,這五個情緒沒有受到種族、文化、性別的限制。在電影中Riley的五個情緒,看來「喜樂」是一個主導者,其他四個情緒(「生氣」、「愁煩」、「噁心」、「害怕」等)都是聽她發號施令,雖然如此,我們也看到,每個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噁心」提醒Riley不要隨便吃來歷不明的食物,否則後果自行負責;「害怕」幫助Riley在危難當前要想清楚可能出現最惡劣的情況;「生氣」是要保護Riley不受外人欺負,同時也幫助她成為更好的曲棍球球員;當然「喜樂」就是幫助Riley成為一個笑口常開的女孩子。不過「喜樂」卻沒有了解「愁煩」的重要性,它想盡辦法限制「愁煩」各種活動,不允許「愁煩」干涉與Riley有關的人事物,甚至在地上畫一個小圓圈要它不得越雷池一步,免得Riley勾起過去一些難過回憶而觸景生情。很不幸的是,「喜樂」的作法適得其反,Riley來到一個新環境,她需要時間適應,而卻無法得到「愁煩」通力合作,起初她還能假裝若無其事,但當她心煩意亂的時刻,父母還對她強加壓力,要求她強顏歡笑,不允許她因搬家而露出不愉快的表情,正因為「愁煩」被壓抑,Riley因此感到很焦慮,人變得很毛躁,最後跟父母吵架,甚至跟至好朋友也鬧翻了,這些最後導致她精神崩潰,於是立定心意離開出走。

 

每個人都可以從這電影學到功課,第一點,所有情緒都很重要,都有特殊功能,我們不能故意看中某一個情緒而故意忽略某一個。譬如說,我們經常嘲笑「生氣」、「噁心」和「害怕」這些情緒,但我們看到,其實它們在某些情況是帶有保護功能,免得我們受到傷害。第二點,講到兩個主要情緒,「喜樂」和「愁煩」,一般來說,我們看中喜樂這個正面情緒,認為每個人理應如此,但對「愁煩」這個負面情緒,我們總是心感不安,因此當看到有人面帶憂愁、心情鬱悶,不管大人小孩,甚至自己,都感到不妥當,想辦法避而遠之。但從Riley的經歷我們看到,如果不肯正面處理「愁煩」,最終會闖出大禍。

 

人每天所遇到的事情並不是經常天色常藍,失落、生離、死別、創傷、或突如其來的變化都可能把人推落情緒幽谷,但為了某些原因,內心那份情感受壓抑而無法得到合宜宣洩,或外表所表達的並非反映內心真正的情感,內外不協調會讓人崩潰,Riley的情況正是這樣。讓Riley落入沮喪的原因並緬懷過去的好時光,乃是「喜樂」硬要她扮演一個勇敢和喜樂的女孩子,而當「愁煩」受到約束限制,Riley就無法處理她內心的痛苦和難過。

 

電影的結尾,「喜樂」終於明白到,「愁煩」在Riley生命的重要性,於是允許它「主持大局」,讓Riley有機會把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在父母面前盡情傾訴,經此一役,Riley最終她跟父母的關係得以重建,上下兩代開始新的一頁,Riley也重新找回她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