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開心果

 

多年前參加一個講座,一個講員講到,在一個與保姆之間缺乏良好互動環境中長大的人,他們是屬於「天生不喜樂」的一群,這講員繼續說,「開心果」或「苦瓜臉」並非天生的,乃是被早期成長環境所塑造和培養出來的。如果一個人經常笑容滿面,讓人感到可藹可親,那麼他要多謝一個人,就是那個親手把他帶大的保姆,不管這個保姆是他母親、奶奶、外婆,這不緊要,最重要的是,在他嬰孩時期,這保姆必須經常逗他,跟有說有笑,並且與他有正面的互動,換句話說,保姆的感染力量幫助他成為日後的開心果;同樣的,如果保姆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經常鬧情緒,喜樂無常,那麼被她養育的孩子,日後容易成為一個苦瓜臉,甚至是一個心理缺乏健全的人。聽到講員這個「偉論」,我當時一點半信半疑,但不久前,當我看到一位心理學家的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我就深信不疑。

這位心理學家是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一位教授,名叫Edward Tronick,他與他的團隊作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首先在實驗中,母親和她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有非常良好的互動,嬰孩笑得很開心,母親不停逗著那笑呵呵的嬰孩;跟著下來,母親從實驗人員得到指示,暫時停止跟嬰孩作出任何互動,不管嬰孩作任何想討母親歡笑的動作和行為,母親一概置諸不理,沒笑容,沒表情,沒反應。當然,Edward Tronick與他團隊在這個實驗中的目的並非要傷害嬰孩,乃是想知道,當嬰孩得不到母親正面回應的時候,到底嬰孩會有何反應?實驗證明,當嬰孩突然發現母親臉上沒有半點笑容,面無表情,剛開始的時候,嬰孩還會嘗試用各種方式挽回母親的歡笑,但當發現各種努力無濟於事,無法得到母親任何正面回應,如此循環多次重複,嬰孩感到徒勞無功,最終他們臉上笑容失去了,本來喜樂的心情轉化成失望,臉上露出焦慮、沮喪、不安的表情,人也變得很暴躁,不但坐立不安,而且開始大喊尖叫,並且出現顿足捶胸的行為。嬰孩這種毛躁行為一直持續,直等到母親得到實驗人員下一個指示,以燦爛笑容作回應,再一次逗著嬰孩,跟他有說有笑;當母親跟嬰孩重新再有正面接觸,在很短的時間,嬰孩焦慮和沮喪的心情一掃而空,大喊大叫的毛躁行為也沒有了,他們再次回到原先那快樂的表情,臉上恢復那燦爛的笑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zXGEbZht0

自閉症是美國最近幾十年成長最快的身心障礙病症,雖然醫學上仍然無法指出造成自閉症主要原因,但不少學者認為後天因素多於先天因素,並且認為嬰孩與保姆之間的互動關係是一個重要因素。幾十年前,沒人聽過印傭、菲傭、或托兒所,但最近幾年,因著社會架構的改變,許多母親加入社會工作行列,養育孩子的工作因而假手於人,有辛碰到一個盡責的保姆,極其量不讓孩子餓肚子,按時候餵奶更換尿片;但一般來說,外聘的傭人往往只把看顧孩子當作一份差事,他們跟嬰孩之間少有情感的流露,如果加上語言障礙,更無法期盼他們與嬰孩有何正面的互動,假如不幸遇上一個心理不夠健全的保姆,經常被不愉快事所困擾,臉上絕少露出一絲笑容,那麼從Edward Tronick的實驗所看到,保姆負面情緒很自然帶給嬰孩極度負面的影響。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夠了解,爲什麽孤兒院長大的孩子比較出現自閉的情況,孤兒院保姆人手有限,無法跟嬰孩有良好的互動,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關愛。

Edward Tronick的實驗很值得剛為人母的認真思考,一般母親比較忽略她們在嬰孩心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她們每天跟孩子的接觸和她們臉上的表情都深深影響嬰孩的身心靈。母親了解自己在嬰孩心靈和心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量,就必須認真處理她們個人的情緒和她們與嬰孩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