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與孩子對話

一個青少年的母親帶著女兒哭喪著臉來到輔導室尋求幫助。她說她前天才剛與這位過十九歲生日的大女兒大吵一頓,作母親在生氣中對女兒大聲喊叫說:「這是我的家,妳已經長大成人,收拾妳的行李馬上給我滾出去,以後我不想再看到妳。」女兒二話不說,立刻到

房間整理了一個小皮箱,頭也不回地就跑出去。五分鐘之後,作母親的為了自己在怒氣中所說的話後悔了。三天之後,這位母親在朋友的家中找到她的女兒,而當時這個母親已經有三天三夜沒有好好睡覺了。

 

母女在輔導室坐了下來,我問這女兒,「妳母親在哪方面所做的最讓你不了解。」她回答說,「她每次都在我面前大吼大叫,發號施令,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根本不把我當一個人來看待,她以為我還是那個穿尿片的小孩。」

 

這女孩說得一針見血,讓我們再次看到,除了礙於環境、地位、工作以外,沒有一個人願意讓別人騎在頭上發號施令。

 

類似這種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爭執,在我的輔導工作中可說是司空見慣,尤其在中國人的社會中更是常見。第一是因為我們受到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將兒女看成是自己的延伸,總認為我是你的父母,我要怎樣就怎樣,反正我都是為你好才這麼管你的。

 

「你穿這個是什麼褲子,整天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難看死了,馬上給我脫下來。」

「沒有我的允許,絕對不可以看電視。」

「我是你爸爸,你吃我的、穿我的,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還敢給我回嘴?」

 

中國父母這種命令說話方式,孩子尚在年幼時,由於還沒有反抗或回嘴能力,因此這招還行得通,但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之後,開始有反抗力量時,父母再用這種權威說命令式的說話方式,就會在孩子身上出現極大反彈。

 

曾經聽過一位華人牧者的個人見證。這位牧師的大兒子剛進入青少年期,有一天孩子突然對父母要求,希望能將黑色的頭髮染成藍色。身為傳道人的父母實在不知道怎樣回應,他們深知孩子這麼做並非為了搗蛋,應該說只是為了好奇吧!因為他班上許多同學都如此做,他也想試試看。

 

這對牧師夫婦大可以一口拒絕說:「基督徒絕對不能做這種失去見證的事情,我是牧師,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我這個做父母的,他們也許會說如果牧師連孩子都教不好,那如何來管理教會呢?」甚至牧師可以破口罵他,說他簡直是在跟父母搗蛋,然後以「牧師的孩子絕對不可以標奇立異」等等理由斷然拒絕孩子的要求。

 

不過,這對牧者夫婦並未這樣做。他們經過私下談論後,願意先聽聽孩子為什麼要染髮的原因,然後再叫孩子研究分析染料對頭髮的傷害情形,並叫孩子問問教會同輩對這事情的看法。他們請孩子將他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寫成一份報告,評估報告後,他們再一起做結論。

 

報告的結果是,染髮的確會對他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但不是很嚴重,通常三個月後頭髮就會恢復原來顏色;至於教會同輩方面,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普遍可以接受。牧師夫婦最後的結論是,孩子既然知道染髮的好處和缺點,他們決定將這個決定權交回給這個孩

子。孩子最後仍決定染一次看看,但在染過一次頭髮後,好奇感滿足了,加上多少受到教會同儕的壓力,三個月過後,孩子便不再提染髮的事了。

 

這是很值得任何人學習的一個功課。牧師夫婦採取的是跟孩子商量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的命令法,這點尤其在夫妻相處之道更為重要。在人際關係上,若一定要搞個我贏你輸,那絕對不是個好方法,最好是採商量方式,達成雙贏的結局,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