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環境、情緒、與減肥

 

Mary並沒有認眞硏究過,為什麼自己越來越胖。她四十多歲,住在美國德州,是一位會計師。起初她以為是中年發福導致體重不斷增加,後來無意中看到讀者文摘一篇文章,突然體會到,她體重日增的罪魁原來是她的工作環境。

 

Mary注意到,她工作部門裏的人其實每個人都饞嘴,經常帶零食到辦公室,而且同事慫恿其他人一塊兒吃,於是大夥兒圍着放滿食物的桌子,一邊吃一邊聊天,Mary從沒有留意自己不停的吃。

 

看到讀者文摘文章之後,她開始記錄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並加以分析,沒過多久,她體重就漸漸下降。

 

沒錯,環境誘因可以觸發無意識的進食:無論是廚櫃上的一碟餅乾,電視機前的一包薯片,或看電影時的一盒紅葡萄,這些都能觸發人的食慾。

 

Mary也慢慢發現,她過量進食其中另一個原因就是她愛社交,而吃往往是社交不可或缺的,畢竟辛勞一天之後,和朋友或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確是一件賞心的樂事。硏究也指出,人吃東西是會感到開心,當吃到美食時,大腦就會釋出內啡肽,而這正是令人感到興奮的化學物質。

 

還有一點,食物和愛的關係可以說是千絲萬縷,人如何慶祝情人節?當然是吃心形巧克力;朋友生日我們會做什麼?當然是烤蛋糕。慶祝結婚呢?自然是喜宴。請別人吃東西已成爲表達情感和愛的方式,其實這沒什麼不好,可是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爲什麼要吃?

 

Mary是因環境影響而大吃特吃,最終搞到體重不斷增加;研究也發現,人的情緒也會導致人不停進食。所以,兩種情況容易導致一個人「無緣無故」體重增加,一是「環境型」進食者,一是「情緒型」進食者。怎樣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試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 看電影時,幾乎必定吃爆玉米花、糖果或其他小吃。

* 即使不是眞的很餓,也會把餐碟上的食物吃個精光。

* 如果面前擺了一碟餅乾或薯片,一定忍不住要吃。

* 家裏如果有零食,就會吃。

* 晚餐若無甜點,會覺得美中不足。

如果上面所講的是你,你基本上是「環境型」進食者,吃零食並不是因爲眞正飢餓,而是因爲抵禦不了環境的誘惑。明白這些誘因,吃前先問自己是否眞的感到飢餓,有助避免過量進食。

 

再看下面幾個問題:

* 精神緊張時,吃東西往往可以使我鬆弛。

* 無聊時,要是身邊有食物,會拿起來吃。

* 有些食品眞的非常愛吃,譬如巧克力或辣味小吃。

* 感到有些沮喪或鬱悶時,吃點東西多少可排解不快。

* 實在不喜歡餓的感覺。

如果上面所講的就是你,你算得上是個「情緖型」進食者,感到焦慮、哀傷、孤獨或精神緊張時會產生進食的衝動,許多人都會這樣。

 

如果你不餓也吃東西,吸收的熱量一定過多。要控制進食衝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飢餓- 眞正的飢餓。不妨明天就做個簡單實驗:把午餐推後一小時,而且完全不吃零食,看看自己有什麼感覺。你會發覺肚子咕咕直叫,滿腦袋就想着食物,甚至情緖有點奇怪。

 

生理飢餓有異於環境式飢餓或情緖式飢餓,食瘾幾乎總是由環境或情緖觸發。身體需要食物提供能量時,你不會多計較食物的味道,只想儘快塡飽肚子,吃什麼都行。受環境和情緖影響而大吃特吃,會使人增重。

 

專家建議,知道問題所在,就要用較健康的方法改變多吃的習慣。如果並非眞的飢餓,卻發覺自己要取東西吃,那就必須設法改變。口香糖:看電影、球賽或參加其他活動時,不要再買零食,改而嚼一塊無糖口香糖。很快就會發覺,身處上述場合時,自己想到的只是口香糖,而不再是各種高熱量食品。其他话動:如果晚上和朋友外出,通常總是到餐館大吃一頓,現在向朋友建議不要只顧吃,改而從事其他活動,如玩紙牌、打保齡球、看電影,或到附近公園散散步。另外,參加派對時,盡量遠離那一碗碗的薯片、炸蝦片等誘人食品。關於吃零食,可以只買小袋裝的零食,如果爲了省錢而買大包裝的,一回到家就應化整爲零,裝進一個一個小袋或小容器裏。

 

吃得健康,身體自然也健康。記得聖經說,身體是神的殿,人有責任看顧上帝的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