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感恩

 

在南韓遭母親遺棄的Amy Paulson,頭三個月在孤兒院度過,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二〇一一年,Amy Paulson聯絡上南韓的生母,二人見面時養母也在場。韓國媽媽握着美國媽媽的手說:『謝謝你。』從那天起,Amy的世界改變了。當時她任職於電子商務領域,飽受焦慮症、憂鬱症和飲食失調之苦。但與原生家庭聯絡上後,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迫不及待想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好運。那一年,她辭掉工作,與人共同創立全球感恩聯盟Global Gratitude Alliance。

 

非營利組織「加拿大正向心理學會Canada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創辦人兼主席Lousia Jewell說,感恩有「自發性」的感恩和「不經意」的感恩,不管哪一種感恩心態都對人有好處,能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健康。不論是「自發的」或「不經意」感恩,這絕不只是在順境時偶生的感恩心,這種態度可以說是一個人看世界的稜鏡。

 

Lousia Jewell說:「發生不好的事情時,其實也可以試着用感恩的心來接受」,舉例來說,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一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正是Lousia Jewell所講到在不幸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可以擁有感恩心態。

 

不過,Lousia Jewell承認,這種感恩心態不是簡單的,尤其在壓力下要和這些感覺產生連結是需要練習的。她在工作中會向人們介紹自發感恩的観念,方法是請他們每天早上寫下期待的三件事,或每晚寫下三件感恩的事。聽起來似乎很老套,但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二〇一六年三月,美國Indiana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若寫感謝函給生命中的貴人,幾週後仍會心懷感恩,甚至幾個月之後,大腦仍然會有更多與感恩相關的運作。關鍵在於反複為之,Lousia Jewell認為,多練習能創造新的神經路徑,直到變得更容易、幾乎是習慣成自然。

 

她說人類永遠在追求新鮮感,當我們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時,例如汽車、房子、美味冰淇淋等,人確實會樂在其中,但快樂顛峰一過,新東西的價值感便會減弱。美國西北大學和麻省大學研究人員在一九七八年曾經做了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就算是樂透得主,過來一段日子,他們最終也會回到一般的快樂程度。但加州大學California University, Riverside於二〇〇七年發表的報告顯示,透過感恩心能對抗這種幸福感的遞減。Lousia Jewell說,即使最初的興奮感已過,但只要停下來想一想,就能讓快樂維持得久一些。在一個雷雨的天氣,媽媽擔心放學回家的女兒的安全,撐著雨傘去接她。當她走到半路的時間看見女兒面對著閃電微笑,她不解地問其原因,女兒的回讓她吃驚,「上帝在為我拍照,所以我要微笑面對」,女兒說,「閃電是閃光燈,風雨是天上的攝影師給我們的布景。」用單純和平凡目光看世界,我們會發現,身邊充滿了許多上天的恩澤。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另一方敏,回饋他人也能強化這種感恩的感覺,Jewell說:「主動幫助較不幸的人,能夠改變我們的認知。人的焦點會從自己的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讓人保持感恩的心。」

 

對Amy Paulson來說,感恩心態的轉變幫助她克服了健康問題,她服用抗抑鬱症藥十年,從韓國返美後幾個月慢慢停藥。她體會到一件事,當能活在當下,能為自己與他人、與周遭世界連結而心懷感恩,就幾乎不可能墜入抑鬱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