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 網癮 

 

今年8月,中國有2名青年被送到「戒網癮學校」之後突然身亡,一人在校內受重傷而死,另一人在校內墜樓而亡。曾經參加這些學校的一些學生對記者說,學校並非使用心理輔導方法幫助學生戒除網癮,乃是使用處罰和體罰方式,他們不容許學生睡懶覺、駁嘴、或鬧脾氣,不聽話的學生就會被電擊,因此很多學生出現休克現象。

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指出,中國青少年網癮人數達2400萬人。戒網如戒賭戒毒一樣,都是擺脫一種無形的控制。就像酒精和毒品,過度流連網路,也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過去20年來,隨著越來越多與網路有關的科技產品問世,美國網癮問題也成了健康和社會問題。雖然美國戒網中心遍地開花,卻未能遏制這一現象;根據調查,網癮「病患」在20年內增長十倍,病例增長1000%。另有研究顯示,上網還導致每年540億元的生產力損失。而由於保險支付範圍不足等原因,美國對網癮氾濫的應對與治療,已遠遠落後亞洲許多國家。

Forbes網站引述美國精神病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網癮的症狀包括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會手足無措、需要更多上網時間、對其他事情失去興趣、利用網路來逃避或緩解煩躁情緒;研究還顯示,沉溺網路者通常大腦會出現變化,這跟患毒癮者的腦部變化類似。

美國一間戒網癮中心的創辦人兼心理學家Kimberly Young說,網癮包括沉迷網絡賭博、色情網站、社交網站、網上購物,但當中以網絡遊戲最多。要界定一個人是否出現網癮症狀,除了他長期上網,也要判斷他是否同時出現一些精神病徵,如強迫症、抑鬱、

焦慮。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chool of Medicine 近期獲得國家衛生總署(NIH)的資助,啟動針對網路遊戲的首個網癮研究。研究為期兩年,或可有助定位網癮,尤其對網路遊戲成癮,是否該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俗稱DSM-5),並找出最佳治療方案。DSM-5被視為美國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南,但在2013年的版本中,仍無足夠證據可證明網路遊戲上癮為疾病;而中國、台灣、日本、南韓等地,早將科技上癮視為心理疾病,有些地區更將網癮提升至公共健康危機的高度,引導政府和健保供應商推出對抗網癮的解方。

在外國,戒網癮中心的做法通常都是帶領學員回歸大自然,網絡遊戲改成真實的棋盤或紙牌遊戲,幫虛擬農場種菜不如幫真實農場摘菜,讓人們回歸到一個再沒有WiFi的現實世界。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青少年會患上這種成癮病?許多家庭,他們家裡也遭遇到這種困難,進入少年期的孩子,無論男生女生,無時無刻,要不是在玩弄ipad,不讓就是搞手機,連吃飯都是機不離手,其實認真分析,都是父母調教出來的結果。

如果到餐館吃飯,有空留意周圍外出用膳的家庭,無論那些還坐在高凳上大嬰孩,或者七八歲的孩子,每個人手上不是用手機在text,不然就是用ipad玩電子遊戲機,以前沒有這些高科技,父母擔心孩子吵鬧或作搗蛋事,現在多謝這些高級玩具,父母跟朋友可以無憂無慮的暢所欲言。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今天青少年會患上網癮,一切都是拜父母所賜。

2014《紐約時報》有篇專欄文章,講述很多科企巨擘原來在家裏都是嚴格限制子女使用智能產品,當中包括蘋果傳奇人物Steve Jobs。該作者有次訪問Steve Jobs問:「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歡玩iPad吧?」

Steve Jobs竟然說:「他們從來沒有用過,而且我們向來限制孩子在家中玩智能產品的時間。」為Steve Jobs撰寫自傳的Walter Isaacson也對該作者說:「每個傍晚,Steve就叫家人去長枱吃晚飯,常常聊到書籍、歷史及其他事,沒有人會在這時候拿出iPad的,他的孩子似乎沒有受任何電子產品所牽引。」

該作者說,後來再訪問很多創科企業的高層,他們多有這個傾向,甚至有人將周末定為禁止手機日。其中一個無人機生產商高層對他解釋,「因為我知道沉迷智能產品的危險性,我從我身上已經見到禍害,我不想孩子也如此。」

我們都聽過,言教不如身教,幫助孩子減除網癮,還是從父母自己開始,一方面父母減少在兒女面前使用手機,另一方面,孩子小時候定下使用手機規矩,孩子也會自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