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神童

 

2007年,年僅9歲的沈詩鈞破格升上大學,轟動全港,輿論反應有兩極端。10年後,18歲的沈詩鈞考獲博士學位,進入全球大學排名第10位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客席助理教授,而當年把這對父子批評的體無完膚的「專家」,今日全都啞口無言。

值得一提的是,沈詩鈞有一個哥哥,叫沈怡謀,14歲獲牛津大學錄取,後來取得牛津大學數學一級榮譽學位,其後攻讀博士,現於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擔任數學講師。

到底沈家兩兄弟是屬於天才一族,還是成功背後有其他因素?兩兄弟的父親沈振雄這樣說,「世界上只有1%天才,其餘99%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然而,父母往往是阻礙小孩成功的絆腳石,如果父母不肯改變,小孩就永遠不會進步。」

沈振雄做過3年全職爸爸,全靠太太撐起頭家,兩個孩子入大學之後,他重投社會,成為一家600人公司的財務總監,現已退休,每天撰寫教育文章,不時開講座及輔導學生。

「小孩由出生到成長,不可能自己變好,必須在成年人引導下變得進步。小孩是不會聽父母的說話,只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意味着小孩的問題全部來自父母。」

「每個人一輩子吸收的八成知識來自書本,如果父母從來不看書,小孩也難喜歡閱讀,無法培養閱讀習慣,一輩子得過且過。所以父母必須從小陪伴下一代看書,最重要是睡前講故事,可惜的是,許多問題家庭,父母缺乏與小孩講故事的時間。讀書除了認字之外,更重要是傳授人生道理,並從名人奮鬥故事了解世界,從中尋找人生目標。」

在沈振雄眼中,天才是無意義的詞語,他認為只要經過後天努力,人人都可成為世俗眼光所認定的「天才」。

「大部分人搞錯了一點,成績差不是讀書方法出錯,更與聰明與否無關,關鍵在於學習動機,其餘就是心理作用,小孩首先要建立自信心,碰到困難時知道如何面對和處理。」

另一方面,沈振雄也研究過往200年著名個案,歸納出「神童失敗」的原因。「無論是哪個界別,被社會標籤出來的所謂神童,成功機會率微乎其微,皆因當神童曝光之後,害怕失去光環,不敢挑戰難度、避免失敗,只敢做簡單的事,久而久之,就落後別人,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遇到大浪,便一沉不起。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別怕失敗,更敢於把自己的弱點展露,隱藏不是解決問題,失敗後隨時捲土重來。」

沈振雄把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劃分為三部分,六成時間是發問,兩成時間是聆聽,兩成時間是說話,「首先要知道小朋友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要問他,並鼓勵孩子問父母,問題可以用反問方式,強迫他們思考,比方說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會如何決定,訓練小朋友去做理性的決定非常重要。」

最後,沈振雄提到讀書四個好習慣。為何要到學校上課?大部分父母不知道,以為只是汲取知識和建立社交,沈振雄認為上課好處就是『問老師』,而且要主動問,要培養發問的習慣,學生每日至少要想三條問題,並且記錄老師的回答;其次,放學後可以留校,在安靜的地方重溫老師當天所教的東西,不懂馬上問,不明白的事情不能過夜;第三,溫好了,把書本蓋上,扼要地寫下筆記,考試時就可以縮短溫習時間;第四,做好預習,今日先看明天的課本,預先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上堂時即時舉手發問。

能夠一手訓練兩個「天才型」兒子,沈振雄的教育方式相信很值得當今父母的借鏡。

高偉雄每週的話

Previous article

416)中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