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为何見死不救

印度性侵事件頻傳,年初再次傳出令人髮指的強暴案,一名印度婦女帶著兩個孩子搭公車,結果在車上遭到司機、乘客強行染指,詭異的是當時車上還有數10名乘客,竟全部冷眼旁觀,沒有人敢出面阻止。

多年前在中國,兩歲女童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被一客貨車兩次輾壓,其後又被另一小貨車輾過。期間共有18名路人或駕駛人士目擊,卻無一人肯施救。最後一位拾荒婦人把她抱到路邊並通知其母,惜小悅悅送院時已不治。18人見死不救的閉路電視片段被中外傳媒廣泛報道,各方譴責路人的無情和冷血。這跟前面提到在印度乘客對強暴事件無動於衷的情況類似,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是那麼 冷漠嗎?非也。看看專家分析,學者稱這是「社會認同原理」所造成的結果。

什麼是社會認同?在生活中,人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樣做,當看到很多人在某種場合做類似反應時,人們認為這樣做或如此對應是有道理的。譬如說,在進入一個從未去過的餐廳時,坐下之後人們往往會先看看周圍的人都點了什麼吃的,然後依樣畫葫蘆,照做。有些酒吧服務員,常常在托盤中放上幾張鈔票,假裝是前面客人留下的,為的是給客人留下一種印象,給小費是應有的行為。一群人進入電梯,一般人進入電梯,都是面朝外,如果發現在電梯裡每個人都是臉朝內,根據專家研究,絕大部分的人照做。這就是所謂社會認同原理。社會認同原理這個特征其實也有它的長處,心理學家對一些性格孤僻的學齡前兒童做過一些研究,這些小孩非常害羞,總是獨自玩耍,為了改變這種行為模式,心理學家製作了一部由11個不同幼兒園活動場景組成的電影,每一個場景都是以一個小孩孤零零觀看一些集體活動開始,到最後,這孩子會主動加入到這些活動當中。心理學家從四所幼兒園中,挑出性格孤僻的孩子,讓他們觀看這部電影。孤僻孩子看過這部只有23分鐘的電影之後,他們會立刻和他們同年齡孩子交往。

社會認同原理有其正面功能,但也有負面的影響力。回到前面的主題,為何有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身邊雖然有很多旁觀者,但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忙。

這些旁觀者其實是在觀察周圍人的反應,特別是在形式模糊不清的時候,這種「每個人都在觀看他人如何回應」的傾向,就會導致一種名為「多元無知」的現象。一個最著名的旁觀者對受害者無動於衷的例子,曾經引起新聞界、政界以及科學家的激烈爭論,那是在1964年發生在美國紐約一宗普通兇殺案。一位約30歲的婦女,她深夜下班回家時,在寓所附近的街道遇害,殺人犯在長達35分鐘的時間內,在街上追逐她三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38個鄰居都透過窗戶目睹了這場慘劇,卻沒有一個人撥電話報警。最後紐約兩位心理學教授給出一個看起來最不可能的解釋,沒人報警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有38個目擊者在場。

研究指出,當發生緊急事件的時候,如果有許多旁觀者在場,任何一個旁觀者出面幫助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當周圍有幾個可能會幫忙的人出現時,每個人的責任感都降低,心想,也許其他人已經報警。所以當每個人都以為他人會去幫忙,結果是沒有一個人幫忙。第二,這歸咎前面所提到的社會認同原理。有時候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緊急並不容易,譬如說,倒在馬路上的人是心臟病發作,還是醉漢睡著?隔壁鄰居有喧鬧聲音,是有人受到襲擊還是兩口子吵架?要不要介入?到底發生何事?當碰到這種不確定況,自然而然就會看看周圍他人的反應,如果他人都無動於衷,在社會認同原理作用下,這件事情就被解釋為非緊急事件,結果每個人都站在那裡看著,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當等到事態越來越嚴重,最終才有人站出來採取行動。

心理學家曾經在紐約進行一次實驗,發現當單獨一個旁觀者看到有煙從門底冒出來,75%的人會報警;然而,同樣事情被3個人看見,報警的概率則降到38%;但是,當3個人當中有2個事先告知要表現若無其事時,報警次數只有10%。通過這些實驗,便解釋為何在人群嘈雜環境中,會出現這麼多冷酷無情的旁觀者。

那麼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該如何尋求幫助呢?專家指出,只透過簡單喊救命是沒用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從一群人中挑出一個人來,盯著他,指著他,直接對他說,「你,穿藍色夾克的先生,我需要幫助,請叫一輪救護車來。」通過這樣一句話便可以消除所有可能妨礙或延誤救助的不確定性,這樣做的結果,人將迅速得到有效的幫助。

另一方面,當有人遇到困難倒在路邊,如果我們是路人,千萬不要因著周圍的人無動於衷而袖手旁觀,而是快速瀏覽一下周圍的情況,而作出合宜的決定,為當事人提出適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