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見不得別人好怎麽辦

你曾經有過「見不得別人好」這種經歷嗎?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種心情。念書的時候,看到同桌考試成績比你好,高考別人榜上有名而自己名落孫山;工作的時侯,同事加薪升職而自己原地不動,那種酸溜溜的感覺油然而生。坦白說,見不得別人好是「常人」的經歷。從心理學來說,這是嫉妒,也可以說是羨慕。

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寫了一本書叫「嫉妒與社會」。他把羨慕和嫉妒作出了區分,羨慕是針對一個人所沒有的事物,羨慕焦點可以是權力、地位、物資、地產、房子等;而嫉妒是指超過自己的「那個人」。意思是說,羨慕對象是物質,而嫉妒的對象卻是指向人。

有意思的是,英文字嫉妒是來自德文一個字,叫Schadenfreude, 這是兩個字的組合:schaden & fredude,schaden 的意思只損傷或傷害,而freude 就是joy(喜樂),顧名思義,Schadenfreude的意思是指,當看到別人受損的時候,心裏就會感到開心。有一個非常貼切的成語最能表達這種心情,那就是辛災樂禍,當看到別人不快樂的時候,人就感到快樂。顯然,這是一種扭曲心理,不幸的是,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比比皆是。

無論是羨慕和嫉妒,都叫人難受,為何嫉妒讓人痛苦?因為沒有任何事比別人的不幸更讓他自己感到快樂,也沒有任何的事比別人的幸福更讓他不安。意思是說,看到別人的不幸自己就快樂,但看到別人的幸福則感到痛苦,顯而易見,存有這種心態的人必然痛苦無疑。

熟悉聖經的,都知道掃羅與大衛的故事。掃羅是以色列第一個皇帝,聖經說他長得高大俊美。當時的大衛只是一個小牧童,憑著少年的勇氣和對神的信心,用一顆石頭擊斃了巨人歌利亞,成為舉國上下人人皆知的英雄。起初,掃羅還很欣賞年輕的大衛,提拔他成為自己手下的一員大將。然而,當掃羅發現百姓愛戴大衛遠超過自己的時候,嫉妒心油然而生,於是想盡辦法置大衛於死地,掃羅無法「見大衛比自己好」。

多年前哈佛大商業評論刊登一篇文章(Envy at work),主要內容討論嫉妒這個主題。作者有兩個人,一個叫譚雅梅儂(Tanya Menon),她是Ohio State 大學商學院一位教授;另一為叫莉湯普森(Leigh Thompson),她是西北大學商學院的一位教授。文章中提到,嫉妒在工作中會傷害人際關系,嚴重影響團隊士氣;同時,嫉妒會降低個人績效,也降低組織效率,自己受損的同時也損害他人。

人在嫉妒的時候通常有兩種反應:一個是貶低他人,另外一個是疏遠。不難發現,當一個人嫉妒某一個人時,一提到對方,他說話語氣和態度總是酸溜溜的:「其實這沒什麽」、「那很容易做得到」、「誰都可以做到」、「他只是運氣好」,這種說法方式基本上就是貶低別人。因此,仔細留意身邊的人的言語,如果經常出現這種說話方式,就很容易了解這人背後的心理問題,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嫉妒第二個反應是疏遠,我們不想太靠近某人,因為這讓自己感覺羞愧或「己不如人」,跟對方越靠近,內心越不好受,因此會想辦法疏遠他人。

兩個教授在文章中提到聞名世界的Beatles樂團。眾所周知,四成員中其中兩個名氣遠勝其他兩個,一是保羅麥卡尼,一是約翰列儂。這兩人彼此猜疑嫉妒,保羅麥卡尼說過,如果某天他寫了一首新歌,他就感到約翰列儂表情非常不悅。過了兩天,約翰列儂就寫一首新歌,輪到保羅麥卡尼感到不舒服。反正兩人的關系正是俞亮的情節,既是競爭,也是比較。那麽,人應該怎樣處理嫉妒這件事情?兩教授提出幾個參考重點。第一,人必須自我省察。從根源做起,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最要緊的是,避免與他人比較。不要用自己跟別人來比較。倒過來,聚焦到自己身上,把現在的你與跟過去的你作比較,比較焦點是自我成長。第二,學會肯定自己。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參與者分成兩組,實驗表面目的是要對競爭對手作出批評,但背後確有深一層含義。一組參與者是直接評估競爭對手,不難想象,出於嫉妒心,他們的評語大概是「這沒什麽」,「簡直一無是處」、「沒什麽新意」、「沒什麽值得學習地」;另一組參與者,在批評對手以前首先做自我評估,寫下自己的優點,自己感到自豪和覺得有價值的地方。譬如說,「我是看重家庭的人」、「我很喜樂」、「我喜歡幫助人」等。留意自己優點的這一組人,跟那些不在意自己優點的人相比,他們多花百分之六十時間註意他人的想法,他們在看別人的時候,並不覺得自己的價值被貶損,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麽。這個實驗很有啟發作用,尤其對基督徒來說。信徒能夠感受到天父的愛、包容和接納,進而接納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特點和優點,他們就不需要處處與他人比較和經常嫉妒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