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鄧寧與克魯格

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因解釋人們高估自身能力的認知偏見而共同獲得了2023年心理學獎(2023 Grawemeyer Award in Psychology)。David Dunning是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而Justin Kruger是紐約大學商學院的研究學者。他們提出了Dunning-Kruger效應,該效應有助於解釋人們高估自己知識或能力的傾向。研究表明,在各個領域中,那些最不熟練的人往往過於自信,主要是因為他們無法準確地評估自己所需的技能。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研究靈感實際上源於一篇新聞報導。1995年,一名中年男子麥克.惠勒(McArthur Wheeler)在沒有戴任何面具的情況下,在白天搶劫了匹茲堡市的兩家銀行。不久之後,警方很容易就找到了他,然而惠勒非常驚訝,問道:「你們怎麼找到我的?我臉上塗了檸檬汁啊!」原來,惠勒在電視上看到了用檸檬汁寫字可以隱形的方法,於是他把檸檬汁塗在臉上,然後盡量避開熱源,以為這樣就可以隱藏身份了。因此,當惠勒被捕時,他對此感到非常困惑。這個新聞報導啟發了鄧寧-克魯格效應的研究,該效應可以解釋人們對自己知識或能力的高估,主要原因是缺乏對自己技能的準確判斷。

鄧寧和克魯格透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了一個既奇特又極常見的現象:「愈是缺乏能力和知識的人,往往愈容易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反而,能力極強的人,卻常會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據統計,超過90%的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自我高估的情況,這種與實際能力和知識不符的自信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鄧寧與克魯格效應」。

「我上我也行。」

「我雖然沒試過,但一看就知道很簡單。」

「我已經學會了(沒有幾分鐘時間),這個難不倒我。」

「專家們都沒腦子,其實一個簡單步驟就可以解決問題。」

「當婚姻司儀很簡單,不就是照個相、打個遊戲、唱個歌就行了。」

很顯然,如果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些話基本上都是盲目自信和漏洞百出。

在西方掀起轟動的「鄧寧與克魯格效應」,實際上早在中國古代就有了對應的詞語,即「坐井觀天」或「井底蛙」效應。這種現象在中國古籍中經常被諷刺。南宋時期,一位縣令名叫鍾弱翁,他的書法水平很差,但卻非常自負,經常嘲諷匾額上的題字,有時還要求撤下匾額,然後用自己的字代替。有一次,他路過廬陵山中的一個寺廟,看到一個高閣上的匾額寫着「定惠之閣」四個字,但因年代久遠已經看不清題字人的名字了。鍾弱翁隨意批評了一番,並讓寺僧取下匾額。當寺僧將匾額拆下,擦乾淨後,發現題字人竟然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這時,鍾弱翁感到非常羞愧,紅著臉說道:「這樣的字畫,為何不刻在石頭上呢?」這個故事成為流傳千古的笑話。

那麽,要怎樣才能避免鄧寧與克魯格效應呢? 鄧寧與克魯格效應以及井底之蛙都是形容一個人的眼光狹隘、見識淺薄。青蛙滿足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從而缺乏才智和知識。要避免鄧寧與克魯格效應的第一步是謙卑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勇敢地走出去,擴展視野,增廣見聞。一個人的認知往往是通過視野不斷擴大而形成的,而擴大視野需要更多的認識和閱歷。正如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做可以讓人更加理解事理,開闊視野。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不走出一個圈子,不突破一個層次,就無法看到更加寬廣的世界。《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心胸開闊,看待萬鐘的財富,就好像瓦罐一樣不值錢。心胸如果狹隘,一根頭髮都會看得比車輪一樣重要。”這意味著人的思維認知會影響對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