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當好父母親

33)虎媽媽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有關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新聞莫過於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所寫的一本書《虎媽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裏面講到她怎樣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來訓練她的兩個女兒,這些方法包括:學術科目全A是基本要求、不准孩子自由選擇課外活動、不准夜不歸宿、不准不學習鋼琴或小提琴,又威脅表現未達標會「燒掉玩具」,甚至罵女兒「垃圾」。她这本書的部份內容刊登在華爾街日報之後,引起激烈爭議,有人歌頌她的教育方式,有人卻把她罵的一文不值,甚至發出死亡的威脅。如果你尚未看過她所寫的書,不要過早下判斷,因為刊登在報紙上的只是她早期教育孩子的方式,後來她發現自己有很多地方做錯了,所以她在女兒尚未離開家進大學以前,她已經改變了她的教育方式。據她所说,現在她跟兩個女兒的關係非常不錯。 蔡美兒一書在美國產生這麼大的回應,主要是因為這一兩年,美國發現自己的國力下降,無論是在經濟、科技,还是教育上都失去老大哥的位置;而中國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强國,世界高中學能測試第一(上海市),並有世界最快的電腦和世界最快的高鐵。這樣一来,美國一下子感到自己過去的龍頭位置岌岌可危,就開始思考,西方的教育方式真的不管用嗎?中國式嚴格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吗?爲什麽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兩個國家的位置對換過來了呢?東方教育的方式是否可取呢?是不是美國的教育方式失敗了呢?中國的教育方式,罵孩子是『垃圾』,『那個不行,這個不可以』難道就是最好的教育兒女的方法,而西方容许兒女,尊重孩子的意見,隨意他們喜歡什么就做什麽就是失敗吗?東方?西方?哪一個最好呢?爲什麽美國搞成這個樣子?是西方的方式行不通嗎?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看事情。時代雜誌訪問蔡美兒之後,寫了一個很中肯的報導,連蔡美兒最後自己也承認,中國式的嚴格教育兒女的方式是有它值得效法的地方,而美國式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并給與他們發揮個人自由的空间也有它值得採用的地方;如果能夠结合東西兩方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来说是最佳的方法。這個方式既不是中國式,也不是美國式,而應該成為天國式的教育方法。 聖經教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要以神的道來教育孩子。過激的行為,比如罵孩子是垃圾,不管年齡多大,完全不讓孩子發揮個人自由,禁止孩子獨立思考,更不要说去按照孩子的本性接納他,而非要按照父母認為對的事情來要求他們,這些絕對不是聖經的教導。另一方面,聖經也說,要用杖管教它們,這不是说兒女不乖就非要毒打他們一頓,而是說,孩子若有違法行為,作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父母必須嚴格對付。美國過去的幾十年,他們家庭基本上把聖經的教導棄之敝屣,高舉人權主義,孩子不管年齡多大,都要尊重他們的人權,例如幾點睡覺,跟什麽人玩,做什麽事情。耸人聽聞的是,13歲的女孩子要到男朋友家過夜,父母只會提供保險套,而不會禁止他們。這就是今天西方教育失敗的地方。中國的父母絕對不會允許孩子作這種自由放縱的事情,并不是中式教育比較優良,也不是美式教育完全失敗,而是兩者都有它們的好處,若能夠兼容并包、取長補短,就可多多受益,这也正是蔡美兒後來所體會到的教育兒女的方法,也正是聖經所提供的教育方式。 蔡美兒表示和兩个女兒的關係很好。「當然,我犯過錯,也後悔過,我的書是一名母親的成長故事,書中開頭的那人,也就是《華爾街日報》節選部分的那個,和這本書結尾的那人不完全一樣。」 她說:「書中相當部分講的是我決定稍為放棄那種嚴格的移民教育模式。話雖如此,但要讓我重來一遍,我基本還會那樣做。我為我的女兒感到驕傲,並不僅因她們在學校表現很好,而是她們都善良、寬容、獨立且個性很強。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和她們都很親密。我希望永遠都能這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3)孩子五種特性(下)

  第二,孩子是是脆弱的(vulnerable)。孩子天生是脆弱的,他們不會保護自己,所以孩子需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對他們施與合宜的保護,但很多時候,父母要不是過於保護,就是忽略給予適當的保護。譬如說,孩子在外頭遇到野狗,心裡面會感到害怕,過於保護的父母就會責備孩子,『我告訴你,外面是很危險的,你就是不聽,總有一天你被狗咬死。』這種教育無形謀殺孩子對外界的那種好奇心,孩子認定外面是危險,只好整天呆在家裡受父母的保護,一生怕事,不敢冒險,活在父母的蔭蔽之下。另一種極端情況是,孩子如何在外面溜達父母都不理不管,孩子天生天養、自生自滅,這種放任的態度沒有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日後會導致孩子成為別人侵犯的對象。對孩子保護過與不及都是父母的責任。   第三,孩子是不完全的(imperfect)。大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小孩子,加上他們年幼,人生閱歷不足,這更使他们隨時會犯一些無心之過。譬如說,不小心打翻牛奶,或者打破花瓶等,這些無心之过是可以被接納的,是值得饒恕的,但有些父母教育矯枉過正,看到孩子打翻牛奶,認為那是天大的事情,對孩子大聲詬罵,『你搞什麽鬼,這麼大,牛奶也會打翻?你實在沒用。』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對他們過分要求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孩子做事戰戰兢兢,不允許自己犯錯,日後長大會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另外一種情況是孩子養成叛逆個性,心想反正怎樣做都無法達成父母的要求,乾脆唱反調,這是孩子叛逆行為形成的原因。還是一樣,父母過與不及的教育方式往往適得其反。   第四,孩子具有依賴性(dependent)。孩子年幼不知道怎樣照顧自己,肚子餓要吃東西,口渴要喝水,冷要穿衣服,這些都依賴父母供應他們的需要。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都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這會出現三種極端的情形。第一種情形,孩子肚子餓問父母要食物,父母卻責備他,『你看不到我在忙著看電視嗎?你整天只管吃東西,肚子餓就自己想辦法』,孩子學到一件事情,求人不如求己,日後不管自己有什麽需要,最好不要求人,否則只有挨駡的份。第二種情況,孩子不管肚子餓或口渴,父母(或那些看顧的人)因為太忙,孩子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久了孩子對自己的需求就不怎么理會,日後長大,他們就不知道怎樣滿足自己的需求,寧願埋頭在工作上,也不怎樣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最後一種極端情況,孩子不管多大,只要他們喊肚子餓,父母馬上為他們預備食物,從不好好教導孩子怎樣想辦法來自己解決問題,於是父母就成了孩子的拐杖,依賴行為就出現,長大後,連弄三頓飯也成問題,這怎樣成家立室呢?   第五,孩子具有不成熟行為(immature)。孩子的成長取决于父母怎樣看待孩子年幼時的幼稚行為。當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鬧脾氣時,健全家庭的父母一方面接納孩子的不成熟,一方面施與合宜的管教,從而幫助他們學會以合宜的行為表達自己,懂得自律,孩子因此會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不成熟行為的教育方式是放任縱容,孩子就會變得無法無天,長大後成為一個唯我獨尊的小霸王;如果是過度嚴厲,孩子或是出現叛逆行為,或是變得自卑而缺乏自信。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孩子五種特性(上)

  這是一位醫學教授告訴我的一個典型中國家庭故事,這家庭只有一個女兒,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念書非常認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第一名,父母一直因她引以為傲,爲了讓她專心念書,除了讀書以外,父母從來也不要求她做任何家務,家裡一切家務,包括煮飯、燒菜、洗衣服、洗廁所、擦地板等都是母親一手包辦,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概念是,書要念好,成績要優異,其他都不是很重要。 這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期盼,她以第一名高中畢業,連大學入學考試SAT也是滿分,最後她被一所常春藤學校錄取,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一個很大的期盼。沒想到進了大學才一個學期,女兒聖誕節放假回家,女兒的臉容把父母嚇了一跳,一下子體重減輕了10磅,細問才知道女兒患了嚴重的憂鬱癥。爲什麽?女兒在大學修了六門課,五個A一個B,這是她念書以來,第一次拿B,這讓她自己感到非常的失望,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因而過分憂慮患上了憂鬱癥。   你聽到也許覺得很不可思議,不過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類似這種家庭故事,從輔導者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並不是一件令人大驚小怪的事情。对于一個未曾經歷嚴重挫敗的人,一旦面臨失敗,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打擊。是孩子的錯嗎?與其責怪孩子,倒不如責怪父母,因為他們過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歸根結底,這是家庭教育失敗所造成的結果。   孩子具有五種特性,他們是可愛和有價值的(valuable),他們是脆弱的(vulnerable),他們是不完全的(imperfect),他們有依賴性(dependable),他們是不成熟的(immature)。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第一,孩子是可愛和有價值的(valuable)。孩子是人;聖經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神創造的,而且他們都有神的靈同在。所以在神眼中每個小孩子都是valuable,孩子生來都是有價值的。但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給與的教育出現誤差,這會把孩子原來的價值觀念扭曲了。比如上面這個例子,父母給孩子灌輸了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讀書比什麽都重要,等孩子有一天發現成績不理想,或比不上別人的時候,他会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一些父母強調讀書成績,一些父母強調賺錢,一些父母著重外表;當父母把外在的東西放在孩子本身的價值之上,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看不到神創造他們的獨特性,從學生時代追求學業成績,長大了就追求工作、事業和賺錢。一旦學業不理想,他們就覺得自己很笨、沒用、比不上別人;倘若在工作上不稱心,他們就認為自己沒出息,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他們沒法用一個平常心來接納神當初創造他們的獨特性,看不到他們本身在神裏面的價值。   下星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