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趁你年輕時

 

某年參加一位認識多年的青年人婚禮,青少年時期我是他團契的輔導,跟他同齡的不單早已結婚,很多也都為人父母,所以他算是晚婚。他畢業美國一所常春藤學校,專攻金融投資,憑著他的專業訓練、聰明才智、和幹勁,他在自己的專業上有非常出色的成就,正因為多年在事業上打拼,所以人到三十才成家立室。

 

為他主持婚禮的,是他父親一位好友,也是認識他多年的『伯父輩』牧者,這位牧者過去在德州一所大學電腦系教授,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基督徒,過去以半職業身份在教會服事神,後蒙神呼召,毅然放下他熱愛並且穩定的工作,追求他認為更有永恆價值的屬靈事物,成為神國裡頭的牧羊人。

 

牧師看到這位青年人,一方面為他在事業上有一份作為而感到興奮,但當看到他把過去年幼時所認識的基督教信仰拋諸腦後而感到苑惜。參與婚禮的,有幾個是與新郎兒時一起長大的玩伴,也有一群與這對新人在金融界一起共事的好朋友,這群青年人在事業上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唯獨對屬靈的事物沒半點興趣,尤其跟新郎一起長大的幾個知己,已經多年沒踏足教會,枉說追求屬靈的事,因此牧者在婚禮訓詞中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勉勵話,期盼他們除了事業以外,也把眼目放在永恆有價值的事情上,正如所羅門在傳道書所說的,『趁著年幼好好紀念你的神。』

 

很可惜的,這群青年人並沒有把這位牧者的話聽得進去。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始終他們年齡和人生經歷尚淺,無法體會這牧者的苦口婆心,這牧者與這群年輕人在心智上好像隔了一個尤如大峽谷的深淵。

 

談到人生工作的轉變,著名心理學家高德(Gould)就提出所謂「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他認為人生是由一連串可預測的轉換期所構成的。人在他們一生當中至少分有七段的轉換期:

(1)從16到18歲,這是青少年很想離家而期盼能夠獨立的青少年期;

(2)從18到22歲,人希望在思想獨立,行為上不想受到約束,但在經濟他們尚且需要依賴父母的供應,這是內心的矛盾期;

(3)從22到28歲,人開始進入成人世界,是人的青年期;

(4)從28到34歲,男女進入婚姻,開始在事業的大漩渦打滾。

(5)從35到43歲,身體趨向老化,很想在事業和婚姻關係上有所突破,要么得不到滿足感,不然就出現挫折感,這時候有所謂「中年危機」的出現;

(6)從43到50歲,這可能出現兩個可能情況,一是轉換事業成功,生活上顯得穩定,心中渴望對周圍社會有所貢獻,另一可能性,就是遲滯的中年危機問題仍然持續,生命陷入一個困境裡頭。

(7)從50到60歲,不管過去的成功與失敗,他們不得不面對和接受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開始對生命的意義作一個評估,也許渴望跟過去的好朋友維持一個美好關係,人有可能變得老練和成熟。

 

回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的情況。為這個年輕人主持婚禮的這位牧者,過去他在學術上曾經有過非常顯赫的日子,人過中年,差不多是在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更換跑道,放下他過去曾經經營多年高尚教授工作,成為一個全職服事基督的傳道者,他是屬於上面提到七個轉換期的第六個階段;而那群青年人?他們才過三十,剛進入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成家立室沒多久,事業正在爬升,腦海中嚮往他們大學時代的夢想,心中認為前面有太多的機會等待他們發展,所以我們看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畢竟是在人生兩個不同階段,他們又怎能夠聽進他所講的話?也許再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他們才能夠深深明白這位過來人所講的是什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