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臉書世代

 

台灣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家同曾經針對時下最流行的社群網站作出這樣的評語:「大概只有笨蛋才會去看PTT,成功的人不會看facebook」,不難想像,他這番話自然引起許多網路人士不滿,對他大肆抨擊,更有人說要告他公然侮辱。事後他補充說,並非反對臉書這些社交網站,只是凡事適可而止,一天10分鐘在臉書就夠了,其他時間拿來念詩詞、歷史書,或看國際新聞網站。李教授的意思是勸人愛惜光陰,充實自己。很可惜,忠言總是不中聽。

根據報告,截至2013年底,臉書每月活躍用戶為12.3億人,約為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其最大市場是在美國,用戶有1.47億人,其次為印度(8490萬)、巴西(6120萬)、印尼(6050萬),而台灣地區每日活躍用戶也有1400 萬。

不能否認,臉書已經成了一個世界社交平台,但你可知道, 臉書的流行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普遍心理問題。加拿大York大學的研究員Soraya Mehdizadeh曾經對一百個學生進行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於18到25歲,男女各半。研究發現,經常使用臉書的人,他們自戀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所謂自戀者是指他們過度自我陶醉,自我中心,經常尋求別人對自己的稱許以增加自身的價值。與那些不常到臉書社交網站的人相比,習慣使用臉書的人,他們具有極為強烈的自我專注(self-absorption)特性,他們只會自戀,不會愛人。Soraya的研究也指出,男女在臉書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有差別,男生喜歡把自己所寫的作品放在臉書網頁上,而女生則喜歡post自己的照片。

慣用臉書者有自戀傾向,也同時反映出他們的自卑,Cyberpsychology, Behaviour And Social Networking的一個研究報告也指出,低自尊的人比一般人經常瀏覽臉書網站。這一點應該不會讓人感到驚訝,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戀者本身就缺乏健康自我形象。

有人可能會問,慣用臉書者與自卑有何相干?要知道,自卑者最怕與人比較,他們盡量避免與人交往,而臉書卻成了一個社交平台,讓這些有自卑情結的人避免與不喜歡的人交往。因此,那些英俊小生或美艷女士成為不了他們的威脅,而那些擁有十八般武藝,樣樣事情比他們優越的,則大可拒絕跟他們作friend;至於那些經常嘲笑、挖苦、批評和攻擊他們的傢伙,當事人也不需要與這些人來往,於是臉書無形中成了很好的擋箭牌。儘管朋友只有五六個,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就足夠了,因為這些朋友能夠接納和欣賞他們,自卑感因此得到紓解,甚至消失得無形無蹤。

李家同教授說成功的人不看facebook,其實這句話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為根據學者的研究,經常瀏覽臉書的學生,他們的學業成績20%低於那些不常到臉書的學生。有足夠證明,臉書世代的確愈來愈少看電視和報紙,也不太注意廣泛的國際新聞,他們只會留意與自己興趣相關的事情,或關注在臉書上朋友分享的link,而這些link大多是與自己持同一立場的言論或新聞,久而久之,人就變得目光短窄,也很有偏見。舉例來說,台灣政治有分藍綠,泛綠的只會與自己同盟的人同聲同氣,他們的臉書所鏈結的網站或新聞消息都是與泛綠一致;泛藍也是一樣。而且雙方所接觸到的書寫,往往都是屬於感情宣洩,缺乏很好的理性分析,看事物難免以偏概全,結果一傳十, 十傳百,同道中人都受到感染,人於是變得愈來愈偏激。

最後一點,臉書也容易成為負面情緒散播的工具,譬如說一個年輕人厭世,他在臉書上講出傷感的話,甚至講到要自殺,也許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尋找同情和安慰,但這種做法也可能出現連鎖反應,萬一他真的自殺成功,導致許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青人有樣學樣地也跟著去作。年初時,台灣一個叫鄭捷的年輕人在捷運上用水果刀無緣無故殺傷了許多人。沒多久,就有人在臉書上說,他們也準備跟他一樣,大幹一場。還說,就算不能流芳百世, 也要遺臭萬年。

有人把臉書比喻成生日蛋糕,意思是說,這是代表朋友、親人相聚在一起的快樂場合,但若是參加太多宴會、吃太多蛋糕,顯然對健康不是一件好事。言下之意,使用Facebook也應該適可而止才是。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开怀一笑

Previous article

不同遭遇
开怀一笑

Next article

教會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