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皇家白武士

距離紐約曼哈頓不遠的地方,有一處被稱為西班牙的哈林區,那裡的生活水平可以與第三世界相比,孩子出生的死亡率跟孟加拉沒什麼分別,男性平均壽命很短,所以一般人絕少從電視傳媒聽過這個地方,想當然,許多老師和警察也從不屈尊俯就地到這裡來,在這個地方長大的孩子也清楚知道,與相隔幾條街的曼哈頓相比,他們實在是微不足道。

 

而一所初中學校就坐落在這個西班牙的哈林,校園被高高的鐵絲網圍住。Bill Hall是這所學校的英文老師。對這群大部分來自波多黎各、中南美、香港、巴基斯坦的學生來說,英文是他們第二語言。孩子一面要學習適應新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幫派惡勢力帶來的挑釁。Bill老師很想和這群龍蛇混雜的學生打成一片,他心想,除了教授英文,是否還有什麼其他辦法把這些學生串聯起來?一天他看到有人帶著棋盤到校園,靈機一動,想到象棋是一個超越文化的遊戲,他花了很多時間遊說心存質疑的校長,最終一個專門為學生提供的象棋社就成立了。

 

起初幾個女生有點興趣,但礙於同儕壓力而最終打退堂鼓,男孩子呢?他們也認為這不是什麼很吸引人的遊戲,至少他們沒有看到鄰舍朋友搞這玩意兒,同輩嘲笑他們,父母也覺得這是費時費事的事,因為這對他們日後找工作沒有任何幫助。還好的是,他們在課餘時仍然出現,原因是學生至少從這位英文老師處得到一些他們很渴望得到但在外頭得不到的東西,那就是別人的關注。

 

不久,這些學生無論在英文或棋藝都有明顯的進步,當他們下棋技巧越來越熟練,Bill老師帶他們到校外與一些水平更高的棋手對壘,老師甚至掏腰包付車資和晚餐,對一位普通教師來說,這些開支不是一筆小數目,Bill老師這種做法,學生都記在心裡,知道老師真的關心他們,而他們對老師的信任感也大大提升。

 

為了幫助他們學習獨立,老師指派每一個學生負責一件事,這包括團隊外出的預備和準時出席等,不久,當老師不在,這些小男生都能夠承擔各種責任,彼此監管,分擔責任,處理問題。過了不久,這些學生在課業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在課堂上表現也令其他同學刮目相看。

 

當這些學生棋手在學業、品格和棋藝都越來越優異,老師對他們的期盼也慢慢提高,憑著曼哈頓象棋學會一些金錢上的捐助,老師帶著學生參加當年在Syracuse主辦的紐約州象棋決賽;本來各不相干、消極、各自為政、毫不顯眼的一群學生組成一個十二人的團隊,並且為自己棋隊取名為皇家白武士,幾場決賽下來,雖然他們只是拿到第三名,但卻讓他們拿到加州初中學校象棋決賽的入場卷。

 

即使到這地步,Bill老師的同事仍然認為他不應該浪費時間在這群孩子身上,一個老師甚至說,這些孩子的未來絕對走不出紐約不到七十哩的New Jersey,為什麼還花錢買飛機票帶他們過州越境,但Bill老師不為所動,並且找到支助他們到加州的各種費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參賽的109個隊伍中,他們居然拿到第17名。

 

象棋現在成了每個學生很想參加的課餘節目,因為可以有機會到處旅行。一天,團隊一個隊友與來自蘇俄的一位女生搭訕,對方原來是女子象棋世界冠軍,Bill老師起了一個夢想,既然蘇俄棋手可以到美國來,皇家白武士隊是否也可以到蘇俄那裡去?而且,國際象棋友誼賽不久就將在那裡舉行。

 

老實說,美國過去從來沒有一個初中學生棋手夠資格參加這個友誼賽,但皇家白武士隊的學校現在卻非常支持他們參與這次比賽,而且至少有兩家公司願意在金錢上支助他們旅行費用。不過等他們到達莫斯科之後,本來的雄心大志慢慢失去了,面對蘇俄這麼一群象棋沙場老將,對方無論是經驗和風格上,這群學生發現自己都望塵莫及。雖然如此,當皇家白武士一個成員突然神來一筆,居然跟一個蘇俄老棋手打平之後,小子們發現原來蘇俄棋手並非戰無不勝,之後,白武士也贏了好幾場比賽,而且他們也發現,蘇俄棋手的一貫作風強調慢工出細活,但白武士憑著他們在街頭混所學到的是快刀斬亂麻,兩者各有所長,居然可以跟對方半斤八兩。

 

因著這個皇家白武士棋團,一個蘇俄歌舞團居然看上這所初中學校,並且要求要到他們學校參訪,儘管這學校體育館非常骯髒很不體面,但卻被蘇俄歌舞團指定作表演場地。美國傳媒報紙爭相到學校訪問這皇家白武士隊,當地社區的校長也吩咐要求成立棋藝社。當學校畢業典禮快臨到,許多高中學校紛紛到這所學校搶人,棋藝社所有團員成為被爭搶的對象,甚至有加州高中學校也參加競搶行列。

 

當記者問這群皇家白武士成員,在Bill老師教下棋以前,他們過去是怎樣過日子?他們都沉默不語,一個小男生說,「在街頭上混日子」;另外一個說,「搶別的同學午餐錢,跑去買毒品」,第三個說,「躺在床上看漫畫,被父母責罵沒用。」問到將來準備要從事什麼行業,這些學生眼睛一亮,一個要當律師,一個說當醫生,一個說電腦設計師。

 

當記者問Bill老師對學校其他學生的評語,老師語重心長說:「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個別潛能,只是他們過去找不到個人自信,也沒有機會充分發揮所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