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憤怒

 

「綠巨人」曾經一度是被人追捧的美國電視劇集,李安更把它改編成電影。故事描述一個物理學家奉命進行一項改變人類細胞的機密軍事實驗,不幸在一次試驗中發生大爆炸,主角班納受到過量伽瑪射線輻射,因此產生了恐怖的轉變,只要他發怒,身體會迅速膨脹成一個巨大綠色怪物。一開始時,政府將他強制隔離並嚴加看管,但是逐漸強大的他變得難以受控。一旦受到外界事物刺激而發怒時,他如同一頭發狂的巨獸,四周無人可以控制他,連他也不能約制自己。雖然怒氣發作完畢,他會恢復正常,但周遭的人已被他嚇得魂不附體,而周圍的事物也被他破壞得體無完膚。

「綠巨人」被歸納為一部科幻電影,但其實內容十分寫實,多少時候我們從電影電視報章新聞中看到類似情況,一個人因怒氣失控而帶來周圍人事物極大傷害。美國警察槍殺無辜的黑人;台灣的旅遊車司機自殺,卻製造交通失事,全車遊客陪葬;失業漢回公司亂開槍殺傷無辜洩忿等等,都令人不禁想起「綠巨人」這部電影。城市生活固然帶給現代人前所未有的舒適歡樂,但也帶來挫折,令人氣憤、火滾、暴躁。一旦承受不了壓力,便會精神失控,或自傷,或傷人。

「憤怒」是一種情緒狀態,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情況可能不同,程度也會不一樣,從微慍、盛怒、到暴怒都有,英文也有分anger、rage乃至fury,anger和rage同樣解作「憤怒」或「忿怒」,其實兩者是有分別的。憤和怒雖然性質有別,但意思相近,因此往往連成一詞使用,但是, 兩者仍然有細微的分別。

憤,從心,賁聲,本義是鬱結於心,情緒憋悶。要翻譯英文的anger,憤比怒較貼切。心理學指憤屬情緒(emotion),事情不如意、遭挫折、受冤屈、 欺負、霸凌、痛罵、指斥等等,人人都會氣憤。氣憤,有時只維持短時間,之後心平氣和;有時積憤為怒。集體積怨成憤,便屬民憤。民憤累積太多,分分鐘釀成動亂。

憤,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氣憤,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視乎如何處理。由氣憤轉而發憤圖強,便是健康的,便是好事。可是,經常忿忿不平,便是不健康的,便是壞事,隨時引發抑鬱、狂躁之類精神病。

當憤轉為怒,就等於熱帶氣旋轉強為颱風。憤可受控,怒卻不可遏。憤是情緒,怒是行動,Rage就有這個意思,fury則是怒火中燒,類近「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的說法,中外所見略同也!是以怒一定是不健康的,一定是壞事。

憤有義憤,怒卻沒有義怒。火遮眼之時,當人只想到跟對方「同歸於盡」,後果就不堪設想。近期常聽到路怒症,往往是在高速公路上,有人受不了别人「切線」,認為不被尊重,怒氣沖沖跟對方來個你死我活,最後結果,要不是兩敗俱傷,不然對方死於非命,到最後只好在監獄中悔恨終生。盛怒或「怒火中燒」往往叫人失控,事後卻感到痛心欲絕,後悔不已。

蘇格拉底曾經說:「永不發怒者為白癡;能不發怒者乃是聰明人。」

講到有關如何掌控怒氣,美國前總統傑克遜曾經說道,「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從一數到十;如果非常生氣,就從一數到一百。」多年之後,大文豪馬可吐溫改成這樣說,「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從一數到十;如果非常生氣,就破口大罵!」

平心而論,馬克吐溫的這種方法只能作為笑談,試問多少人認為這一招真的很管用?

什麼人比較容易被人的話刺激發怒?通常是那些缺乏自信和有自卑感的人。一個擁有健康自我形象的人,不會因別人一句話或舉動而貶低自己,非要用武力或怒罵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知名專欄作家哈理斯(Sydney Harris)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攤小販說了一聲謝謝,但對方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傢伙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往,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朋友說。

『那麼你爲什麽對他還是那麼客氣?』哈理斯問。

朋友答道『爲什麽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不在我們掌控之中,唯一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個人思想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