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等的好處

 

很多人缺乏耐性,看超市排隊付賬的人就知道,等30秒鐘都嫌太長,要不是發怨言,不然就馬上換另外一條比較短的人龍;對開車的人來說,遇到紅燈也是耐性的考驗。說實在,從未有人因「等待」而感到高興快樂。

 

許多人認為等待根本是浪費時間,在等的時候,人總會找一些事情來填塞「等」的時間,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等付賬,醫院門診部等看醫生,或者在紅綠燈面前等過馬路,人好像得到大腦的指令要填補這段空白,因此,今天很多人都帶著手機不停翻閱各種信息、閱讀文件或瀏覽網頁,免得「浪費時間」。

 

但是,等待真的沒有價值嗎?其實這個信念是錯誤的,因為研究指出,事實上,一個人的掌控能力、他對生活的滿意度、日後是否能夠成功,一切關鍵在於他對「等」所持有的態度。

 

著名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60年代在史丹福大學的校園,做過一項最有名長期追蹤的「棉花糖測驗」,目的是要證明「願意等」的重要性。學校找來一群四到八歲的孩子,輪流到一個小房間去。研究人員給孩子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那顆糖果,但如果他們選擇「等」二十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結果當研究人員離開房間後,有些孩子馬上吃掉糖果,有些孩子想盡各種辦法不被放在他眼前美麗的糖果所吸引,直「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實驗並非就此結束,心理學家追蹤這個案例二十多年。根據研究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願意再「等」二十分鐘才吃糖的孩子,長大之後,學業上比較有成就,事業也比較出人頭地。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孩子有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因眼前的引誘放縱自己,因此他們在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就,遠超過那些馬上要滿足口欲的孩子。所以我們看到,原來願意「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裡面也有很大的學問。

 

我們都聽過「耐心是一種美德」,這句話說來容易,但做起來卻一點不容易,為什麽?原來這跟我們大腦如何運作有關。

 

等待的滋味是不好受,人在等待過程中會出現焦慮和孤單,內心好像被人控訴,「你只有一個人,你要小心,這是很不安全,萬一發生意外你怎麼辦?誰會來幫助你?」,在等待的一刻,恐懼感掌控大腦,因此,人就找點事情來打發,好叫自己不會感到孤單。

 

研究指出,人一旦認為自己失控,內心就出現恐慌,壓力隨之而來,不久,焦慮和憂鬱也很快臨到。

 

那麼等待的時候,我們最好做什麼?專家認為,不必一定要抓一些事情來填補這段空白的時間,反而可以趁機放鬆心情,鬆弛肌肉,如果是基督徒,可以跟神來一個靈交,對神默禱。人如果經常如此練習,養成一個生活習慣,習以為常,很自然他對「等待」能夠處之泰然,不會讓焦慮和恐懼無意識掌控自己的思想。

 

說實在,在日常生活中,要操練等待的機會實在很多,譬如說,在家裡等微波爐熱熟食物,外出在快餐店等外賣,在公司等客人來電,在學校門口接孩子等放學,等待的機會比比皆是。

 

人如此能夠經常練習等待,他不必花腦筋想辦法填塞空擋時間,個人自控能力可以提升,人會感到輕鬆自在,他也會容易滿足,對自己更有自信。這就是等待的好處。

 

舊約聖經也是講到有關等待的經文,「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40:31。等待的確有它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