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對孩子處罰

 

一個來自東南亞的家庭,夫婦只有一個十六歲的兒子,在學業上他曾經名列前茅,但進了高中之後,他讀書習慣突然改變,白天不讀書,晚上看電視、跟朋友講電話到半夜,過了午夜才開始溫習功課,結果白天爬不起來,成績因此一落千丈。父母想辦法管教他,不允許他看電視和使用手機,甚至把電話收起來。他很生氣,把電視遙控器和電話亂砸亂摔,家裡客廳牆壁因此留下一個個大洞。情緒不佳的時候,他跑到廁所用拳頭打牆壁發洩,所以家裡的廁所也留下他的傑作。他告訴父母,把手機藏起來對他沒有好處,這樣他無法跟同學談功課,學業只會越來差。父母覺得他有道理,於是讓步還他手機,但偷偷電話錄音,當發現他整天用手機跟女孩子聊天,於是跟他攤牌,他感到非常憤怒,說他們侵犯私隱權,生氣下他走出家門,兩天兩夜沒回家,父母於是報警。原來他偷偷躲在同學家,連對方家人都不知道他躲在兒子臥房。過來兩天,他又偷偷跑回來,警察到家調查,因著他年齡太小,只能給他一個警告。學校和警察都建議父母尋求專業輔導,所以夫妻兩人到我辦公室。我聽他們講完來意,就問他們,孩子不會無緣無故變成這個樣子,我很好奇孩子年幼時他們怎樣管教孩子?母親搶著說,她家兒子是個性倔強,她管教孩子的觀念是「你強!我比你更強!!」。譬如說,孩子得不到他要的玩具時大哭,她就毒打一頓,然後把他關在房間不理他,孩子往往哭上一兩個小時,哭累了就睡,睡醒之後再哭。根據母親所說,孩子年幼時,這種方法還管用,兒子還算聽話,國中之後,孩子突然判若兩人,不但拒絕跟父母講話,有時候甚至動拳頭恐嚇他們。

 

中國傳統教育有個迷思,「不打不成器」,以為責打可以敲醒孩子沉醉的心靈,人會馬上改正過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父母打孩子的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變好,但父母責打孩子往往只是成了大人的出氣筒而已,而且父母以暴力責打孩子,會導致他們錯誤觀念,讓孩子相信,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研究指出,成長在暴力家庭的孩子,他們容易從受害者日後演變成加害者,而且人格會受到扭曲。

 

孩子不乖受罰是應當,但處罰與體罰不同,體罰讓孩子在肢體上和心靈上感到不安,而處罰則是著重行為與責任。比方說,兒子把花折斷,把蝸牛踩扁,而父母打他,這是體罰;但是如果要罰他照護一棵草花,等它開了花,長到被他折斷的尺寸為止,這是處罰,合理的處罰具有教育意義,但體罰卻沒有。所以有人說,體罰像西醫,一帖見效,可是後患無窮,下猛藥的結果就是如此,即使起死回生,可是腦筋壞了。處罰似中醫,慢火細燉,時間較長,但藥性溫和,即使無效也無傷。

 

不過,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其實是鼓勵。

 

教育學上有一個很有見地的理論,叫做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定律」,它說父母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說法不難理解,父母慣看孩子缺點,看到孩子行為令人不滿意,就打罵;西方人喜歡看優點,所以教育孩子以鼓勵和稱讚為主。人都喜歡被讚美,不喜歡被辱罵。試想,有人一直說你很笨,像豬頭、蠢蛋、倒楣才生了你,你聽了會開心暢笑嗎?反之,有人說你很棒、做得不錯、心肝寶貝、不愧是我家孩子,你聽到感覺如何?應該很窩心吧?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異,前者看到了缺點,後者發覺了優點。

 

愛迪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因為成績不佳受到奚落,老師說他不成材,有學習障礙,但媽媽相信他,鼓勵他,說他做得很好。這一雙推手,推着這位發明天才向前走,通往成功的彼岸,有理由相信,沒有愛迪生的媽媽,這位天才是就被埋沒了。愛因斯坦情況也是一樣,被稱為魯鈍的他,在叔叔的鼓勵下,成為物理學界的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