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一粒麥子

過去一百年,外國宣教士在中國殉道者數以百計,很多死後被埋葬,信徒築墳紀念。共產黨統治中國之後,宣教士墳墓大多遭遇破壞;然而,其中一位宣教士的墳地,雖然曾被破壞得體無完膚,但中國總理胡錦濤卻曾下令為他的墳墓外貌重新修葺一番。這宣教士名叫柏格理,英文名字叫Sam Pollard。到底這位宣教士有何過人之處,連中國領導人對他另眼相看?

公元1905年,一個叫柏格理的英國傳教士來到貴州一個叫石門坎的鄉村。這地方當時非常貧瘠和荒涼。宣教士帶了募集的資金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學校,修足球場,還建起了男女分用的遊泳池。他用羅馬字母拼寫當地的苗語,還創造了苗族文字,自編教材,免費招收貧困學生。這鄉村後來發生瘟疫,當地老百姓能逃的都逃了,這宣教士卻留下來呵護、救治他的學生,最後他自己被瘟疫奪走了生命。然而,正如聖經所說的,一粒麥子死了,卻長出更多的麥子來,石門坎的百姓因他一個人而完全改觀了。

伯格理之所以來到中國,不得不提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戴德生。他是19世紀基督教在中國宣教一個重要人物,他是內地會的創辦人,也是發起向中國傳教事工第一個外國人。戴德生希望把基督教從中國沿海到內地傳講福音,於是在英國發起傳教士招募,計劃招60個人,沒想到竟然有6000人報名。在報名的6000人之中有一個瘦小的男人就是伯格理。1887年伯格理到達中國,當時他只有20多歲。

起初伯格理傳教的方針主要針對中國的儒生,但要了解,中國的儒生大多有一種文化優越感,四夷都是落後和野蠻的,這種自我中心概念,使中國儒生很難接受基督教文化,很難接受孔孟以外的精神信仰。伯格理17年在昭通,受洗的人不到17人,他每天在村頭敲鑼打鼓傳福音,人們看他像耍把戲,這讓他感到不是滋味。

1904年,上帝賜給伯格理一個機會,有來自貴州的苗族人來到昭通尋找他的幫助,從此伯格理與所謂大花苗人结下不解之缘。1905年3月7日,柏格理進入貴州的威寧,並且得到當地土司赠送土地,最後他們一家人定居黔、滇、川三省交界、烏蒙山區十萬花苗人居住中心的石門坎。當地的人形容石門坎是個「拉屎都不長蛆的」地方,可見它的貧瘠和荒涼。經過重重困難,石門坎在歷史上有了第一個教堂和第一所學校。

漢人總有一種「華夷之別」,認為外族都是蠻夷,只能華人影響外夷,那有倒過來之事,但苗人卻沒有這種心理負擔,苗人們對伯格理非常尊敬。伯格理發現石門坎一代沒有文化,所以他創辦了大花苗文字。一旦有了苗文,伯格理就用大花苗文翻譯了《聖經》。

伯格理除了創辦文字之外還做教育,他在石門坎傳播基督教信仰和辦教育的過程都是同步的。以石門坎為中心的方圓幾百公里範圍內,循道公會建了幾十座教堂,辦了120多所學校。宣教士還用花苗文編了平民識字課本,有系統的在這地區開展掃盲活動。到了後期,假設一個男孩要追一個女孩,希望與她結婚,女孩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對方必須把平民識字課本背下來,做得到就下嫁。

值得一提的是,在伯格理沒去石門坎前,苗人的性關系非常混亂,每一個苗寨,村頭的地方有一個公共場所,苗人稱之為花撩房,這是一個公共空間,女孩子十三四歲以後,就可以進入這個房間,並且與任何男人發生性關系。伯格理到了之後,首先他要苗人把花繚房

燒掉,讓他們講文明、講衛生、和注重家庭關系和道德倫理。他也定下規定,每一個受洗的基督徒,男性要22歲,女性要20歲才能結婚。

伯格理把基督教信仰帶到了烏蒙山區,並且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曾做過人口普查,漢人1.9人中一個大學生,苗族是10個人10個大學生。它的整體教育水平遠遠高於當時的全國平均水平。沒有人會想到,石門坎因伯格理一己之力,把這個本來蠻荒之地變成了中國西南文化的高地。在那個時代,這個邊陲小鎮已經有足球場、電信局、雙語學校、中學、小學,麻風病院,郵局等,當時所有的信只要寫上石門坎就絕對可以送到。

可惜的是,中國1979年就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發現,石門坎又回到以前的老樣子。1989年改革開放十年了,根據調查,這地方十個人共一床棉被,兒童失學率達到88%,因為貧困而接受救濟的家庭達到98%。文盲達到80%,石門坎重新被邊緣化了。曾幾何時,石門坎因著基督教信仰,百姓從愚昧到文明,從沒有信仰到虔誠信仰。本來是「拉屎都不長蛆」的地方變成文明高地,靠的是信仰和文化,一旦沒有這兩樣東西,這地方再次回到愚昧,從富裕回到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