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 完美主义

二戰之後,日本產品的品質是世界公認一流,一旦制出「日本製造」這個招牌,就好像買了保證書一樣,絕對錯不了。照相機離不開佳能、尼康、樂聲,電視機不是新力就是日立或夏普,汽車就要數豐田、凌志、馬自達。這些日本產品價錢合理,品質卓越,怪不得日本過去多年的GDP緊跟在美國後面,直等到最近一兩年才被中國大陸追上。打開地圖,日本不過彈丸之地,卻能夠在工業上超越許多地大物博的國家,這實在很不簡單。不過不要過度羡慕這個國家,你可以知道日本人自殺率也是世界首屈一指。日本在工業上輝煌的成就與自殺冠於全球,這多少拜他們本身的民族性。日本是一個完美主義的民族,凡事要求完美,求上進,求突破,日本政府给本國人民的報告不是說他們今年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乃是說他們和哪一個國家還有怎麼樣的差距,目的是要催逼百姓奮進向前,超越別人。完美主義幫助日本成為世界科技前驅,但這種追求完美的思想加添了心理無形壓力,並且超越常人所能夠承擔。日本衛生部一個挺有名氣的部長,年终在總結財政收支有一千多萬日圆的帳目核對不上(約合人民幣100多萬元),因此受到國民的指責,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說他辦事不力,這部長最終無法承受輿論壓力而自殺。強烈責任感、不允許犯錯、過度要求完美,這可能是越來越多日本人選擇用死來逃避的主要原因。

完美主義導致他們對自己要求特別高,無法接受任何錯誤或缺點,想當然,這種思維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一旦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會出現矛盾心理,因此完美主義者容易出現許多怪誕行為:出門時必須來回多次檢查門鎖是否鎖好;經常從口袋掏出手機看看是否有未接電話;文件來回改了好幾遍但仍覺得尚有問題;不斷洗手仍認為手不乾淨。

長期的完美主義會對人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說,因為經常無法滿意自己的表現而導致憂鬱和沮喪,過分看中個人的成敗而造成長期焦慮,因無法達到完美境界而遷怒自己或別人,害怕無法達成目標的故意拖延。完美主義者很容易成為心理醫生的常客,雖然這等人在工作上可能會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在事業上也有輝煌的成就,但他們人際關係幾乎乏善可陳,事業成功能帶給他們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是很暫時性,無止境追求完美的人基本上很難找到心靈的喜樂和滿足。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就是個性中具有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極致表現的倾向。完美主義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幾種特性:

1 過份注重細節;旁人忽略的細節,他們卻看得很清楚

2 標準高:對自己或別人有較高要求

3 不允許犯錯:對犯錯很介懷

4 很在意乾淨和整齊

5 關注事情的演變勝於人際關係

6.可能因犯錯而感到焦慮或有罪惡感

完美主義性格基本上分為三類:「自我要求型」、「要求他人型」、和「他人要求型」。

第一類型是「自我要求」,顧名思義,這類型人自我要求極高,理性強,是非黑白分明。在工作上,他們做事認真,盡忠職守,刻苦耐勞,任勞任怨;在道德層面,他們奉公守法,自律,公義,正直,有強烈道德觀;講到人際關係,他們寧願別人負他,也不要虧負別人。因著他們的誠實、正直、自律等良好美德,因此可以成為眾人道德的典範。這類型人通常也有宏偉的理想、崇高的人生目標、和強烈求知慾,而的確,廣泛知識幫助他們對事情作出較佳的判斷和分析能力,因此他們可以成為上好的良師,歷史上許多聖賢都擁有這種「自我要求」的完美傾向,中國的孔子,印度甘地,和美國華盛頓都是表表者。

「要求他人型」

無論從行為、道德、人際關係層面來看,前面提到的第一類型完美主義者的確具有許多優點:高度道德觀、工作盡忠職守、處事公正、有原則等,完美主義者能夠如此鞭策自己求上進,攻克己身,這固然是值得歌頌和稱讚的,但如果完美主義者把這個要求加諸在別人身上,這不見得是好事。新約時代的法利賽人可以說是這類型的代表人物,耶穌責備他們基於兩個原因,他們能說不能行,說要愛人其實「愛自己多於別人」,說要愛神其實只是「嘴唇尊敬但心卻遠離神」,他們也講孝順,但找藉口不供養父母,耶穌指責他們「只有敬虔的外貌,沒有敬虔的實在。」

「他人要求型」。

這類型完美主義者,他們追求完美的動力是要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滿足的對象常見的是他們父母、師長、或伴侣,他們從小聽到父母老師這樣對他們說話:

媽媽:「你當哥哥的,拜託給弟弟妹妹一個好榜樣!」

爸爸:「你爸爸是高級幹部,給我像樣一點好不好?」

老師:「你這樣成績,將來只會當乞丐!」

祖父:「我們李家的臉給你丟光了!」

「他人要求型」從小活在一個高度完美主義的家庭或環境裏面,基本上他們是爲了滿足別人要求而活,正如前面所講的,他們完美要求的動機就是討好別人。一旦有了這種思維,儘管當了一個基督徒,要求完美心態不見得有很大的轉變,說不定還多了一個要討好的對象,那就是神,原因是他們很容易把父母或老師的形象投射到上帝身上,誤認為只要作一個完美的基督徒才能夠滿足上帝的期望、得神喜悅,這無形中成了一個生活枷鎖,無法享受神為信徒預備在地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