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父母言語上的傷害

來訪者是一位美籍猶太人,患上相當嚴重的自卑感。四十五歲,未婚,長得英俊高大,很受異性靑睬,跟他約會的女孩不少,但每當彼此熟悉之後,他總第一個提出分手,他的邏輯理論是,如果讓女方首先提出分手,他無法承受這種丟臉的事,因此最好先下手為強,自己主動切斷關系,他稱此為「自毀手段」(self-sabotage)。據他說,他大學念書尚可,但最後一個學期他「故意」不參加期末考,因此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問他為何這樣做?他說,大學畢業是一個難關,過了這關,還需要面對另一個難關;只要過不了第一關,就不用擔心下一個難關。如果僥幸畢業成功,卻難保工作能夠成功,如果畢業沒有成功,他就不必擔心下一步的成敗。另外,他認為沒有拿到大學文憑,祇是因為沒去考試,不等於大學失敗。這種邏輯只有他能夠想得出來,低的自我觀完全改變一個人的思路,連人格也被扭曲了。這猶太人為何有如此莫名其妙的邏輯思維,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和她母親的教育方式,就能夠明白他性格的形成原因。

他出生在一個中上家庭,在家排行老大,後面有一個弟弟。父母的關系不是很好,父親脾氣好但個性軟弱消極,母親剛好相反,個性外向兇惡潑辣,動不動就發脾氣。六歲那年他開始上學,第一天上學就感到緊張,萬萬沒想到,母親送他到學校後才剛離開,他在課堂上把褲子尿濕了,他沒有告訴老師或任何人。

課堂結束,母親到學校接他時,發覺他褲子濕了,竟然在三十多個小朋友面前狂罵他一頓,說他居然做出這種丟人現眼的事。經過母親這樣一罵,班上一些搗蛋的同學經常找機會欺負他,從此,在同學面前他再也擡不起頭。在他的記憶裏,從小學到中學未曾開心過,他在學校總是受盡同學的欺負,一次他又被羞辱,受不了就跑去告訴學校主任,主任叫他打回去,隔天他真的把對方打個頭破血流。以為從此可以揚眉吐氣,誰知對方找來五個同伴一起對付他,從此他再也不敢還手,只能任人愚弄,有時甚至對方還未動手打他,他先動手擱自己耳光,免得被人打得更痛。這些惡棍後來有事沒事,叫他打自己作樂,他低落的自我觀就這樣形成。他一生害怕失敗,認為自己沒用,總讓人騎在頭上任意淩辱。

有人以為父母拳打腳踢對待孩子才會傷害孩子,殊不知語言的傷害也會在孩子得內心留下深刻的烙印。要命的是,言語上的傷害在日常教養中不但經常看到,而且很多父母不以為然。創傷心理學研究顯示,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是靈魂謀殺,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期待等,如同身體和性傷害一樣,帶給孩子創傷和羞恥感。

有些父母的淩辱性言辭往往出於自己的心結,他們可能面臨工作或生活得高壓處境,忍不住拿孩子撒氣,孩子無辜被牽連成為出氣筒。常常聽到父母這樣跟孩子說,「你真是累贅」、「真後悔生了你」,「你跟你媽一個德行」,這些語言讓孩子墮入自卑的深淵,覺得自己沒用,不被接受,甚至低人一等,從而厭惡自己。

也有父母這樣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別人」,父母以這種威脅方式對孩子說話,孩子會當真,立馬變乖,而父母也認為此法甚好,一用再用,殊不知這是以耗損孩子安全感為代價。

在孩子幼小心靈裏,父母就是整個世界中心。在孩子心中,無所不知的父母如果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他們就認定自己一定壞;如果父母常說他們蠢,孩子就會認定自己蠢。而完美主義的父母,他們子女成年後通常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麽為了迎合父母的愛和贊許而不斷苛責自己,要麽對成功心懷恐懼,不論取得多好成績,他們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如果出了一丁點的差錯,他們便會驚恐萬分。前面提到那個猶太人的情況印證了這一點。

童年時期受過虐待的人,內心充滿羞辱感,尤其是在同齡人面前被父母責罵,羞辱感就更強烈。孩子很想阻止被責罵帶來的傷害,卻發現無能為力,因此,他們會用憤怒用來保護自己,避免「我不好」這件事進一步曝光,潛意識遠離人群。

大概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期盼做父母的,能夠給與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過去在童年受過嚴重傷害的,能夠在神裏面找到自己的價值,藉著神恩典的手,讓過去的傷害得到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