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感人故事4勇士救了白宮

  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的兩座摩天大樓被恐怖分子撞毀不久,另有一架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不知何故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林區(匹茲堡以南105公里)墜毀了。 据路透社和《泰晤士報》的報道說,美國警方、特工部門找到并破解了這架飛机的"黑匣子",結果爆出一個感人的事實: 原來是4名美國乘客同劫机分子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最后把劫机的恐怖分子擠出了駕駛艙。為防止恐怖分子反扑得逞,他們親自控制操縱杆,將机頭拉向了地面,宁可和恐怖分子同歸于盡。結果,他們用自己年輕生命的代价挫敗了恐怖分子駕机撞擊美國政府白宮的計划。 ——托德· 比默,32歲,商人,兼新澤西州一所周日學校的教師“黑匣子”里的電話錄音中有他這樣一句話:"你們准備好了嗎,小伙子們?現在咱們就朝下滑行。" ——杰列米· 格利克,31歲,新澤西州一家网絡公司的工作人員。飛机被劫后,他曾給妻子打電話,并從電話中得知已經有兩架飛机撞擊了紐約的世貿中心大廈。 ——湯姆· 貝爾耐特,38歲,一家醫療器材公司的職員。 ——馬克· 賓加姆,31歲,一家名"PR"公司的老板。 其實,這4個年輕人也并非天生的英雄。飛机剛剛被劫持時,他們不但不知道劫机分子究竟想干什么,甚至不知道他們自己應當怎么做。幸好現在破解了"黑匣子"里的錄音,調查人員也調查了他們在飛机上与之通過電話的親人,人們這才了解了他們思想和行為的發展過程。 飛机被劫持后,格利克打電話告訴妻子飛机上出了什么事,并問妻子該怎么辦。這位妻子毫不猶豫地說:"親愛的,你應當干預。"她的話無疑是對格利克及其伙伴們最好的啟示和莫大的鼓勵。 正是格利克的妻子伊麗莎白· 格利克,在電話中向格利克通報了世貿大廈被恐怖襲擊撞毀的消息。這使得格利克及其伙伴一下子就猜透了劫机分子的真正目的,從而對格利克等4個人采取果斷措施起了關鍵的作用。 事后,伊麗莎白· 格利克對調查人員說:讓她感到惊奇的是,她從電話中听出她丈夫及其伙伴們表現得很冷靜,沒有人大喊大叫,也沒有別的感情沖動、惊慌失措的表現。 貝爾耐特在給妻子打電話時,甚至勸她相信他很安全,并且讓她馬上同聯邦調查局取得聯系。 他們4個人總共給家里打過4次電話。電話中有如下內容:劫机的恐怖分子共有3人,他們頭上都扎著紅布條,一個手里拿著刀,還有一個威脅說他身上有炸彈;飛机上有乘客9人,机組人員5人,但劫机一開始,他們14人全都被赶到了飛机尾部。 最后一次電話也是貝爾耐特打的。他在電話中說:"我們現在想出了一個主意……"但下面什么都沒有說。 用伊麗莎白· 格利克的話來說,她丈夫的英勇行為緩解了失去親人的痛苦。她說:"我認為這可以證明:一個人是可以改變整個世界的。" "黑匣子"破解后。美國副總統切尼稱他們是"美國的民族英雄",說"他們非常勇敢,他們深知結局是什么"。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一位共和党參議員提議:授予他們"美國總統自由獎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和獎賞。 實事求是地說,這4位年輕的英雄從他們与劫机分子搏斗,到他們与之同歸于盡,他們只知道飛机朝華盛頓飛去,恐怖分子要干坏事,并不知道他們的攻擊目標就是白宮。現在已經很清楚了:有攻擊世貿大廈的,也有攻擊五角大樓的,那么這3個恐怖分子的目標當然就是白宮了。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 譚頓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兩樣,都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潮、才會賺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囉! 很幸運地,譚頓和一位認識的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那裡的人潮好多哦!過了好一段時日,譚頓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他想進入大學進修,在音樂學府裡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於是,譚頓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 在大學裡,雖然譚頓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 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十年後,譚頓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也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 當黑人琴手看見譚頓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絡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譚頓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頓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那黑人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頓,已經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應邀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登台獻藝,而不是只在門口拉琴賣藝呀!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一直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人,必須懂得即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啊!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我們要握著有膽量的開罐器,才能打開生命的罐,也才能品嚐裡頭的甜美滋味!

勇氣與成功

勇氣與成功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採訪林肯,他們有這麽一段對話。 記者:據我所知,皮爾斯和布坎南(注: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這段對話發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裏林肯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在西亞圖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爲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爲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伶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爲他們認爲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據說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採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