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美國夫婦雖然已經有兩個孩子,但仍希望能夠再領養一個外國小孩。他們從俄羅斯一份領養雜誌上看到一張漂亮女嬰的照片,夫婦被這18個月大的小女生所吸引,與代理處接洽後,他們願意領養這女嬰,條件是對方必須提供她健康良好證明書。代理處負責人告訴他們,嬰孩的右腳需要做一個小手術,身體其他方面都非常健康。夫婦相信對方的話,唯一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女嬰因為過去一年多在孤兒院長大,由於缺乏來自外界的激勵和關愛,她的腦部已經受到極其嚴重的傷害,雖然外表看來與一般嬰孩無異,但學習能力和其他方面遠比其他孩子落後。領養這嬰孩多年後,夫婦發現她跟家裡兩個孩子非常不一樣,她有很大的行為缺陷,喜歡尖叫、擰人、咬人、吐口水,摔東西,無緣無故大哭,稍微不合她心意就吼叫。

  其實這並非是一件偶發的案例。過去多年,許多美國家庭到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孤兒院領養孩子,心理學家從這些收養孩子身上找到一些共同點,即在於這些幼年時代無法從照顧者身上得到關愛和照顧的嬰孩,腦部已經受到無形的摧殘,使得這些嬰孩的生理失去某種應有的功能,無論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面都發育遲緩,而這些跟腦部的運作分不開的。造成的結果便是這些嬰孩不能靠著知覺有效處理從外界接收到的資訊,以致於形成日後語文學習上的困難。所以往往父母發出一個簡單的吩咐,需要重複多次後,孩子才能明白。這不是他們故意不聽父母的話,乃是他們腦部運作與常人不同。其他方面,如記憶力、理解能力、體能、和集中力等方面都比正常孩子遜色。人的情緒認知都與此有密切關係,無法有效運用這方面的功能,容易造成他們與他人的互動發生問題。

  還有一點,過去這些孩子在孤兒院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們早已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套自我生存的防衛系統,這套系統在孤兒院這種環境變得很管用。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照顧自己,要求自己變得很堅強,不允許自己窩囊。一旦來到領養家庭,他們心中不禁會問道:過去他們在孤兒院都可以這樣活過來,現在來到這些人的家庭,有什麼是這些父母所提供的而他們自己做不到呢?導致那些有愛心的養父母非常難以進入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推開想親近他們的人,心理學稱這是自我毀滅的行為。

  你可能會問:我的孩子又不是來自孤兒院,這個問題與我何干?心理學家從東歐孤兒院嬰孩受過傷害的個案得到一個新的啓發,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犯了很多可以避免的錯誤,一般人以為暴力虐待才會造成嚴重孩子心理的傷害,但從這些領養孩子的行為發現,心靈上的傷害才是禍患無窮。所謂心靈的傷害,包括忽略嬰孩生理上的需求、把孩子寄養到別人家讓孩子感到被遺棄、父母與孩子缺乏肌膚之親、斥責怒駡的語言傷害等。孩子年幼時受到的心靈創傷,對他們個性和行為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哈佛大學研究員Dr. White根據過去幾十年對孩童的觀察,寫了一本著名的書籍《生命的前三年》。這本暢銷書講到孩童心理的演變,與許多學者強調孩童早期發育的重要性不謀而合,這也與上面提到東歐孤兒院孩子出現行為異常的情況一致。以下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幼童早期的心理變化,父母如何可以滿足嬰孩的需要,以便為孩子打好良好的人格基礎。

 

胎兒期和幼兒期

  科學日新月異,醫學證明中國人所謂的胎教並不是迷信,因為從婦女的卵子受精開始,腹中的「胎兒」就不斷跟周遭環境起了互動的關係。胎兒是隨著環境改變而發展,這個環境就是母胎,而母胎直接受到母親的生理和心理影響。所以懷孕期間,醫生特別吩咐孕婦要非常注意她們的飲食,儘量吸收有營養的食物,遠離刺激性的飲食如酒、煙、和某些藥物。除了飲食以外,母親的情緒更為重要。如果母親懷孕時心情傾向憂慮和焦慮,孩子日後比較可能出現反常行為。除此以外,有些醫學專家建議孕婦多多聆聽柔和的古典音樂,以提高孩子的智商。儘管這種說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很多母親發現孩子出生之後,重播懷孕時期經常播放的音樂,具有鎮靜孩子的功效,尤其當嬰孩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所以孩子在胎兒期,外在環境便已開始對孩子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量。

一、腦部細胞的連線

  一九九七年時代雜誌(二月三日)報導提到有關嬰孩腦部的發展,研究發現人在出生時刻,儘管腦部細胞數目有億萬個,但細胞之間其實尚未互相連接。科學家發現細胞連接工作從嬰孩誕生開始,一直到十歲才停下來。更奇妙的是,嬰孩腦部細胞的連接居然與他們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有關。外界刺激是透過嬰孩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刺激越多,腦部細胞連接更多。值得注意的是,嬰孩到了某一個年齡之後,那些未曾連接的細胞就會自動消失。而科學家發現,腦部細胞越多,孩子日後學習能力就越強。如果用今天的電腦作比喻,電腦記憶體越多,執行命令越容易,電腦運行越快;腦細胞就如同電腦的記憶體,越多越好。

  因此,父母要增加孩子日後的學習能力,就應在嬰孩時期,大量向孩子灌輸多渠道的訊息,例如多跟孩子講話,讓他們看五彩繽紛並且會轉動的東西(最好隨時更換),聞不同味道的東西,摸不同溫度的東西(當然以安全為原則)。孩子年幼時可能看不出能力發展有何分別,但科學證明,這對嬰孩頭腦發育有莫大的好處,能夠增加他們日後學習的能力。

二、聽力發展的關鍵作用

  聽覺是語言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如果嬰孩從小有聽力問題,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會出現障礙。如果嬰兒出生後幾個禮拜仍對外界聲音沒有強烈回應,父母便需要帶嬰孩給醫生作詳細檢查。

  很多父母忽視跟嬰孩講話的重要性。十三世紀,德國國王費得瑞克二世要進行一項實驗,他想知道嬰兒本身的母語是什麼,在不受到外界干擾下,他們是否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新語言。於是他下令把一群剛剛出生的嬰兒,抱離他們的父母,每天除了餵食之外,不准擁抱、撫摸、出聲說話。結果所有嬰兒還沒有到開口說話年齡,就就全部死亡。洛克菲勒大學也有類似的實驗,一個實驗室的籠子裡放了幾隻小鳥,但這些鳥都不會唱歌,因為他們從年幼就與母鳥分開,從來沒有聽過其他鳥的聲音。

  嬰孩在十個月前,雖然不會講話,但他們都在留心聽著周圍人們的聲音。時間到了,他們會突然開始咿咿呀呀地說話,相信許多父母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學習講話好比一個空杯子,父母一點一滴往杯子倒水,水滿了,自然往杯外流。所以專家建議父母儘量找機會跟孩子講話,不用擔心嬰孩聽不懂,用平常講話的術語和字眼就可以了。

還有一件更奇妙的事情,嬰孩在六個月大以前,他們便有能力發出全世界所有語言的音調,換句話說,他們有能力學習世界各種語言,而且發音都非常準確,這是神創造人奇妙的地方。不過父母也需要知道一件事實,儘管嬰孩有學習世界各種語言的能力,但這種學習能力有時間限制,到了某一個年齡,這種能力便會退化,並且會消失。所以小孩子學母語很快,發音也很準確,但過了某一個年紀再學一種新的語言(六、七歲之後),發音就不怎麼準確,而且講話帶有口音,正是這個原因。所以專家建議,父母不妨在孩子年幼同時讓他們多學幾種語言,孩子不會感到迷惑,而且發音還很準確。

欲閱全文,請看拙作「教養兒女GPS」一書。(橄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