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先天後天

  他曾經是台灣電視臺一個很有名氣的新聞主播,人長得帥氣,很受女孩子的靑睬。儘管他已經結婚,但偶然還是會跟那些送秋波的女生打情罵俏,但上得山多終遇虎,他與一位有夫之婦發生不應有的關係,而且被傳媒逮個正著,醜聞曝光之後,他工作丟了,婚姻危在旦夕,台灣傳媒把他的故事炒得熱烘烘,情人丈夫要找他算帳,各方壓力讓他喘不過氣,走投無路下,他到美國投靠一位親戚,一方面暫避風頭,同時也給自己有喘氣休息的機會。親戚很想幫助他,卻感到有心無力,於是轉介他到輔導中心。   首次協談,他提到自己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父親年輕時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把家庭搞到天翻地覆,沒想到,他長大之後,居然走父親同樣的老路;協談過程中他也無意中提到,有算命先生曾經為他批命,說他一生會有桃花運,尤其提到出事那年的運程,勸他小心防範,因為命中註定他會出現桃花劫。   這外遇丈夫結果如何,在此不多談,但從算命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他是一名基督徒,儘管「命中」他會有所謂桃花運,但這不見得有桃花劫。上帝早在聖經定了十誡要人謹守,因此,如果他遵守神的吩咐不作違背神吩咐的事情,他的家就不會遭遇到分崩離析的厄運(維護個人私隱,故事內容有所更改)。   先天後天都會影響我們思想和行為,但最終人還是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任,從這個出外遇新聞主播的故事我們也看到,一個人的一生、他的家庭,甚至生活是否幸福快樂,往往來自個人的決定。   提到個人的決定,讓我們看看一個聖經人物,其一生的命運因個人決定而作180度改變。   她是舊約時代一位摩押女子,她嫁給一個以色列人,但不幸的是,她丈夫年輕時就過世,更不辛的是,丈夫的哥哥和父親跟著也相繼離開人間(今天算命先生一定認為她是一個大剋星),一時間,一家人只剩下這摩押女子、她婆婆、和嫂嫂,最後嫂嫂聽從婆婆吩咐,到別處自由發展,只剩下她和婆婆兩個人。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女子一生註定是悲劇收場,第一,她是一個外邦女子,在以色列社會不被重視;第二,她是一個寡婦,再嫁的機會微乎其微;但這個女子作了一個非比尋常的選擇,但選擇跟她婆婆回到以色列家鄉,願意一生侍候這位婆婆,並且把婆婆所信的神作為她所信的神。結果她一生改變了,神大大賜福給她,她後來成為了以色列大衛王的曾祖母,她的名字叫路得。   人的一生幸福快樂不是在乎先天或後天,乃在乎他個人的抉擇,不管他出生如何卑微,家庭是否病態或健全,他仍然有能力作一個負責任的人。另一方面,從路得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個人並非生長在認識上帝的家庭,他周圍環境和教育與神背道而馳,他仍然可以選擇作神的兒女,從此他的一生不再一樣,他的後裔命運也很不同。

465-火箭人

  他出生在德國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有男爵爵位,是農業部部長。母親則是一位天文學愛好者。受母親的影響,他也對宇宙產生了極大興趣,從小就對各種飛行器充滿好奇心。父母都希望他將來有傑出的事業,但當他們發現這兒子在十三歲對炸藥這些玩兒也感到很有興趣時,父母心中就感到惴惴不安。到底這兒子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人?會成為爆破保險箱的盜賊嗎?   一天,這男孩從一個朋友那裏弄來六枚火箭,正在考慮如何利用它們。他懶洋洋地眺望窗外,看着前院草地上的一輛紅色小推車。 他突然想到了 一個主意。旣然一枚火箭能把東西推上天空,那麼幾枚火箭加在一起,也許就能把那輛小推車變成一個抛射體!   他迅速地在小推車的兩邊各綁上了兩枚火箭。他的心充滿期待地怦怦亂跳。他點燃導火線之後,趕快跑到安全地方。接着,火箭轟然一聲着了火,在街上以驚人的速度將小推車推進!   這個男孩欣喜若狂,立即在街上追趕小推車。過了五個街口之後,火箭燃料終於燒盡,最後發出一聲巨響爆炸了。鄰居紛紛從屋裏跑出來,卻看見有個上氣不接下氣的男孩正在歡 欣雀躍地繞着一個燒焦了的兒童玩具車底盤跳舞。不久警察到達。   「我成功了,我成功 了!」這孩子能說的只有這一句話。接着,這個開心得像瘋子似的少年被帶進了警察局拘留所。   他的父親趕來把他帶回家之後,狠狠地訓了他一 頓。不過,他始終忘不了那次興奮的感覺。   因為一次「小火箭」的奇妙經歷,這年輕人每天沉迷於這種小發明,他無心學習,數學和物理自己不及格。然而在16歲時,他卻讀到了一本改變了他命運的書,Hermann Oberth 所寫的 Rocket into Planetary Space《通向空間旅行的道路》,Hermann Oberth這本劃時代的火箭研究書籍使他對火箭產生了無限的憧憬,《通向空間旅行的道路》這本書的前部分讓這德國年輕人還看得津津有味,然而,看到後面五花八門的公式,本來數學和物理就不及格的他就沒轍了,就是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搞清楚和造出真的火箭。從此,年輕人便開始紮實地學習數學和物理,成績也突飛猛進,最後竟成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在大學時,他不但認識了對他火箭啟蒙的Hermann Oberth,還加入了業餘火箭愛好者的空間飛行協會。   這個已不把玩具視作玩具的男孩,後來在二十二 歲便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及其實用的問題。他的國家(德國)非常賞識他, 聘請了他主持火箭硏究。二十四歲時他為希特勒製造火箭(那就是後來重創倫敦的V-2型火箭)。然而,德國戰敗之後,在盟軍緊迫包圍下,德國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向俄國人投降,就是向美國人 投降。   結果他決定為美國人工作。如果沒有他,美國也許永遠不可能在太空硏究方面領先。如果沒有他, 載人到月球可能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而所有的這一切,全是由於一個住在德國郊區的 小男孩靈機一動,想到他也許能夠使「小推車」推上天這個夢想。從某種意義上看,這輛小推車的確到達了遙遠的星球。   這位在美國科學家大名鼎鼎的德國人,他的名字就是Wernher von Braun。

464-了解小孩心理

  八歲的Alice因為要接受頭皮手術而剃去一片頭髮。她對父母說,「我這樣子很難看,别人會取笑我,」因此她懇求父母准她不用上學,可是他們堅持要她到學校去。她母親說,「要是他們笑你,別理他們好了。」這母親認為簡單傳統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那天上午十點,Alice哭着回家,她為了避免受同學嘲笑,悄悄從學校溜了出來,步行三公里路回家。   其實很多父母都跟Alice母親一樣,他們會作出同樣處理方法,因為他們不明白兒童多麼害怕受辱。美國Denver市Colorado 大學前心理學教授 Kaoru Yamamoto這樣說:「很多大人往往看不出也聽不出眞正令孩子發愁的是什麼。」   根據Kaoru Yamamoto的研究,兒童都害怕丟臉,怕被別人認為醜怪、愚蠢或不誠實。例如,上課時尿濕褲子、學業成績欠佳,或者要留班,這比要動手術, 或者要在父母心目中與弟妹爭寵等事情,更令他們感到煩惱。對兒童而言,自尊心和自我價値感受到打擊,那是最難忍受的事。   Kaoru Yamamoto特別指出,很多父母對兒童心理有非常嚴重的誤解,令人更洩氣的是,一些兒童心理專家或或學校專業訓導人員,他們比非專業人員高明不了多少。例如說,許多大人都認為家裏添了一個小寶寶會對尚且年幼的哥姐有重大影響,而事實上,兒童卻將它列為他們生活中最不會使他們精神緊張的事情。同樣的,大人認為看牙醫會令兒童精神緊張,可是兒童認為去看牙醫遠沒有去見校長那麼可怕,因為到校長室去就等於讓同學知道自己犯了過錯。   Kaoru Yamamoto的硏究結果顯示,在大人心目中,留班不會比迷路或接受手術更令兒童懊惱。然而,兒童卻認為,留班是天下最糟糕事情之一,幾乎與失明同樣淒慘。留班可怕的一個原因,是失去原來一班同學的認同,叫當事人自尊心受到傷害。   Kaoru Yamamoto曾經研究過那些不為老師注意、不被同學理會的「沉默學童」。他們在許多方面都是正常,但大多數都曾多次轉校。而當研究人員與這些兒童面談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他們大多數相當開朗和健談,他們能夠與他人建立關係,但由於一再要適應新的一班同學,以致他們變得精神緊張。   大人都能正確地指出兒童最害怕的是失去父親或母親,但是他們往往不能認識到兒童這種恐懼不僅止於父母的去世而已。兒童似乎擔心可能會被遺棄,而且這種心理的出現次數,遠比大多數大人所留意到的多。觸發這種恐懼的較重要因素,包括在像百貨公司之類陌生地方走失了,或者見到父母爭吵,尤其是動粗打架。接受調查的兒童之中,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 三曾經體驗過目睹父母爭吵的痛苦,並因而害怕父母會離婚,單是吵架的聲音,就足以令兒童驚恐。   那麼,做父母和老師的該怎麼辦呢?硏究人 員都認為,首先是要聽。家庭輔導專家指出:「如果父母不先聽就提出意見,孩子就會把嘴巴閉上。如果父母要提出意見,最好是先聽孩子說,然後看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做父母的不應該像審犯人似的向孩子查問事實的眞相,而應該讓孩子自己說話。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孩子最先訴說的,可能不是眞正問題所在。假如一個孩子似乎因為別的兒童取笑她穿的衣服而顯得悶悶不樂,那麼,父母不可以對她說 「別理他們」,而應該說「你不開心是因為別的孩子不喜歡你的裙子嗎?」要向孩子表明白你留意他,關心他。這樣,父母可能發現孩子之所以會一直和其他兒童相處得不好,原來是為了別的原因。     父母還應該提供精神上和實質上的支持。上文提到,兒童需要的是自己為同學所接受。如果孩子訴怨說受到嘲笑,或者被拒絕一起遊玩,又或者不獲邀請參加聚會,做父母的必須加以重視。讓孩子感到你支持他,父母這樣說,無形中幫助孩子建立起他所需的信心。

463)-友誼

  這是發生在40年前越戰的故事。   迫擊砲彈一發又一發地落在越南一個小村荘,其中一發炮彈落在一所由敎會辦理的孤兒院當中,幾位傳敎士和兩個兒童當場被炸死,另外有幾個兒童受傷,包括一個約八歲大的女孩。   村民向鄰近一個與美軍有無線電聯繫的市鎭請求醫療協助。一位美國海軍軍醫和一名護士乘吉普車來到,他們隨身帶着醫藥箱。醫生護士斷定那女孩傷勢最危殆,如不迅速施救, 她會死於休克及失血。   醫護人員知道必須立即給她輸血,而且需要有個血型適合的人捐血。驗血之後,美國人發現這醫生和護士的血型都不適合,但同時又沒幾個受傷孤兒的血能夠合用。   醫生只會說幾句不純正的越南話,護士則懂得一點中學生程度的法語。兩人混合使用這兩種語言和加上臨時自編的手語,設法向那些害怕的小孩解釋,說如果不給那女孩補充一些血,她就一定會死。接着,他們問有誰願意捐血援助。   孩子們聽了,只是眼睛睁得大大的,沒有作聲。 過了很久的一陣子,有一隻小手搖搖擺擺地慢慢舉了起來,但它隨即又落了下去,過了一會兒才再舉 起。   「啊,謝謝你,」護士用法語說,「你叫什麼名 字?」   「阿傑,」對方回答。   他們迅速把阿傑平放在草墊上,用酒精擦他的手臂,把針插進他的靜脈。在受這個折磨的過程中,阿傑洪始終直挺挺地躺着,沒有吭聲。   過了 一會,他突然身體發抖,低泣了 一聲,並用那隻可以自由活動的手搗着臉。   「你疼嗎?阿傑?」醫生問。阿傑搖頭。   可是過了片刻,他又發出了 一聲抽噎,並且再試圖用手遮掩住他的哭泣。醫生再問他是否針把他扎得疼,   他再度搖頭。   但他那間歇的低泣這時已經變成為不斷的無聲哭泣,他的兩眼緊閉,用拳頭塞住嘴以遏止泣聲發出。   醫生與護士都很擔心。情形顯然很不對勁。就在這時,一個越南籍護士來到幫忙。她看見那小孩痛苦的樣子,便嘰哩咕嚕地用越南語對他說了些話,然後傾聽他的回答,接着再用安慰的聲音答覆他。   過了 一會,小孩停止了哭,以帶着疑問的眼神望着越南籍護士。她點了點頭,他的臉上立即露出大為放心的神情。   那護士抬起頭來,平靜地對兩個美國人說:「他以為他快要死了。他誤會了你們的意思,以為你們要抽盡他全身的血來救那個小女孩。」   「可是他為什麼甘心那麼做?」海軍護士問。   越南護士把這個問題對小男孩重說了 一遍。他簡單地回答說:「她是我的朋友。」

462-放下自己

一對結婚快30年的夫婦,某天先生發現他的駕駛執照已經過期,就拜託沒上班的太太隔天到有關當局為他更換執照,對這太太來說可以說是舉手之勞,她打算隔天到超市買菜的時候順便為先生把這件事辦好。沒想到,第二天到交通部辦理更換執照過程中,才發現沒有攜帶有關文件,自然白走一趟。很不幸的是,先生那天在工作上不是很順心,回家得知太太沒把執照事情辦好,於是向太太大動肝火,「叫你做一點點事都做不好,你實在沒用到極點!」,這太太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發炮罵回去:「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明天再辦也可以,你這個人的個性就是這樣,一點不合你心意就找罵人,我不是你的出氣筒。有本事你自己去辦,今天晚上我不煮飯,你好自為之。」。其實這對夫妻過去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多次頻臨離婚邊緣。   保羅在他的書信如此勉勵信徒,「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29。   批評跟感激是一刀一刃,端看我們用哪一面去面對人事物,批評抱怨不過是抒發一時鬱卒不悅,往往不能解決事情,感恩和欣賞卻能化不悅傷感為向上力量,提醒自己身邊仍有許多值得快樂的事情,抱怨是一時,感恩是一輩子。   每對夫婦步入禮堂紅地毯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計劃日後會離婚收場,那麼,為何在今天的婚姻中,三對結婚最終兩對以離婚終結?根據婚姻學者的研究,導致婚姻破裂通常並非什麼天大的事情,往往是從一些芝麻小事開始引發,而大體上,吵鬧夫妻都有某種類似互動模式,他們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配偶怎樣虧欠自己的需要」,夫妻雙方心態往往是批評抱怨,使用武器是冷漠與威脅,目的就是企圖改變對方來符合自己的夢想。這種「你對我壞,我對你更壞」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最終導致配偶更多防衛性的心理機制,產生對抗,僵化關係,最後進入了惡性循環。   美滿夫妻婚姻關係卻是倒過來,夫婦把注意力放在「我應當怎樣滿足配偶的需要」,他們心態是感恩,感激對方為自己所作的犧牲,欣賞對方的長處和優點,在衝突中夫妻使用的方法是溝通和舒解。在夫妻相處中,經常抱著「你對我壞,但我仍對你好」的心態,這成了一種建設性的反應,美化了夫妻的關係,於是成了善性循環,夫妻關係變得美滿。重點是學會彼此欣賞、互相感激。   曾經幫助過一對黑人夫婦,夫妻結婚三年,雙方都是再婚,膝下無孩,但兩人經常為雞毛蒜皮事吵不停,夫婦其實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尋求幫助,太太私下也已經找律師準備辦離婚事。經過首兩次協談,我稍為了解夫妻兩人過去的背景,到了第三次協談,我要他們夫妻兩人列出一張清單,寫下他們對彼此在婚姻關係上的期盼,兩人分別寫了一張長紙頭。如果用兩個字歸納兩人所寫的項目,那就是聖經所講到:愛和尊重,跟著我要求他們在未來兩個禮拜回家討論,嘗試按著雙方要求來履行。   兩個禮拜過後,這對夫婦關係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兩人手拖手到輔導室,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我問兩人到底發生何事,太太首先回答:「我感到被愛,是一年多以來第一次」,我請她多點解釋,她說,「上一個禮拜,她先生很有耐性並且全心全意聆聽她講話,前後45分鐘,沒有反駁,沒有回嘴,這是結婚以來的第一次,因此我感到被愛。」我轉頭問先生,他行為改變的原因為何?他稍為想了一下,說,「she makes me feel like a man,她讓我感到像一個男人!」我也請他多點解釋,他繼續說,「過去她經常在我面前嘮叨,東西我沒做好,她就破口大罵,以前我沒有按她吩咐倒垃圾,她就說,『為什麼每次叫你倒垃圾,你總是拖拖拉拉,到底你是一個怎樣的男人?』上個禮拜她態度很不一樣,她和顔悦色地請我幫她倒垃圾,我倒完回來,她還給我一個hug擁抱,並且謝謝我,that makes me feel like a man!」   這就是我所講到的,感激能夠帶來善性循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夫妻關係更是一樣。想想看,前面提到丈夫請求太太為他換駕駛執照,儘管他太太當天沒把事情辦好,但他如果能夠以感激態度對待他的太太,相信她隔天還是樂意再走一趟,他也不會搞到那天餓肚子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