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叫人傷心難過的事。不同的是,有些人雖然遇到重大打擊,但經過一段時日,仍可以慢慢地恢復過來,繼續向他的人生道路邁進。但也有些人不過稍為受到一絲打擊,或許在感情上受挫折,或在工作上不順心,卻從此落入沮喪之中,再也站不起來。更極端的情況,甚至還以殘害自己或傷害別人做為了結。我們不禁會問:是不是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鬧情緒,比較容易沮喪呢?而其他人卻天生就有特別的「免疫力」,叫他可以抗拒沮喪,並且不容易鬧情緒呢?

違常性格與憂鬱沮喪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人不容易沮喪,其原因並不是說他具有特別的免疫力,而是與他們個人內心的運作系統有關。要知道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處理事情的態度等,都有其獨特的運作系統。此運作系統包括:人以什麼心態來接收外在的訊息、又是如何過濾接收、接收後又如何演譯解釋、之後又如何來回應等等。這些對訊息的接受、過濾、演譯,及回應的態度,就與個人的「性格」有關。

  譬如說,有些人對新事物接納的態度可能類似這樣:這些新接觸的事物必須與他先前的內心資料庫相當協調才行,否則他就拒絕接受或儘量迴避。你可以體會當這樣的人在麥當勞快餐店看到「綠色」的番茄醬時,他們絕不會把它灑在薯條上面;在菜市場看到正方形的西瓜,也絕不會把它們買回家;到餐廳點菜時,永遠只會點那些他曾經嘗過和他熟悉的食物;這樣的人每天上班一定只走同一條路。想想看,擁有這等「性格」的人,一旦遇到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事情,他可能立刻顯得手足無措,嚴重的話,很可能落入極度的恐懼或自我失控的狀況。因此,簡單來說,不是環境導致人的沮喪或情緒低落,而是因為他的「性格」。

  也就是說,具有「違常」性格的人比較容易鬧情緒和落入沮喪。  

  這一章所講到的性格與第一章的「個性分野」不一樣,這裡所說的性格是著重個人的認知、思惟、判斷、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心理層面。而「性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某些人的「性格」受到某種程度的扭曲,以致造成他們內在情緒、外在行為、思考邏輯均有違常現象,因此稱之為「違常」。  

  「性格違常」不完全屬於精神病患。一般來說,精神病患有輕重之分,嚴重的可能需要住院作深入的醫療,這個稱in-patient。另一種稱out-patient,指輕微的,可藉著藥物或心理醫生的幫助過常人的生活。除此之外,有一種精神疾病是屬於性格或心理方面的,患者的「病況」程度介於正常人與精神病患之間,表面與他們接觸時,他們與一般常人無異,但經過深入的認識與交往,就會發現他們的思想行為模式與普通人脫節,要與他們相處共事並不容易。  

  性格違常的人因著心理上的障礙,不容易適應萬花筒般的社會生活,一旦遇到壓力,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反而隨之湧現乖張、極端、不成熟、自私等行為。他們為了避開心中的傷痛,往往扳動心理防衛機轉,來掩藏自身的焦慮和憂鬱;他們很想尋得愛,卻不知道怎樣去愛,其所造成的結果,要不是情緒的起伏如雲霄飛車一般大起大落,不然就是冷若冰霜,叫人害怕。這些舉動很自然地惹來旁人的反感和不滿,但其本身不但對此毫無自覺,反而更自以為是,並將自己引起的後果歸咎於他人,這就成了惡性循環,使得家人、同事、朋友均對他們敬而遠之,結果造成他們的性格更加「違常」,與社區更脫節。  

  這裡無法詳細討論每一種「違常」性格的來龍去脈,只能講其六種特有的性格模式。具有這些性格模式的人比較容易鬧情緒和出現憂鬱症狀。正如第一章討論有關人的個性一樣,這裡的談論目的不是在對人貼標籤,乃是為提高讀者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認知程度,一旦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有缺欠,就虛心學習,認真面對和努力克服。若知道別人有這些問題,就學習包容接納,可能的話,能夠幫助對方來處理和面對,這正是中國俗語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六種性格違常的分析

1.依賴型的性格(Dependent Personality)

  範例:瑪麗是一位三十歲不到的未婚女士,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大。她個子不高,體型顯得略為痴肥。瑪麗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高中還沒畢業就出來做事,經朋友介紹,在當地一所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雖然瑪麗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但因為好學和工作認真,在圖書館工作不到五年,就當上了主管。  

  以瑪麗的學歷能夠當上一名主管,她應該很高興才對,但她家人卻發現瑪麗常常悶悶不樂,經常鬧情緒,細問之下,她才道出工作上的委屈。瑪麗個性隨和,絕少拒絕同事的要求,就算吃點虧她都覺得無所謂,但沒想到同事常把瑪麗的好心看為理所當然。瑪麗未當主管以前,她還能包容一些過份的同事,但當了主管之後,她發現同事根本不把她當上司看待,她對下屬分派的工作,這些人都把它當耳邊風,完全不當作一回事。

  瑪麗過去的個性都是逆來順受,願意讓步,對人體貼包容,但沒想到別人卻常針對她這個「弱點」而騎到她頭上佔她的便宜。瑪麗很愛她的工作,但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她實在很難讓自己完全投入。  

  瑪麗即屬於依賴型的個性。  

  依賴型性格的人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好人,他們對人和善,任勞任怨,做事忠心,不介意被人佔便宜,也不介意別人騎在他們頭上,明知道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總是答應別人在先,自己後悔在後。他們人生哲學就是如何討人歡喜,所用的方式就是逆來順受。  

  抱著這種心理與人交往,外表看來他們對別人的欺壓顯得無所謂,但內心其實是極度反抗,祇是他們一直抱著和平共處、不得罪人為其基本的交往原則,對於不公平的事只敢怒不敢言。他們討好別人的目的不外是「乞求」別人的接納、愛、和尊重,但他們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卻常常弄巧成拙,別人大半不會因為他們的犧牲或好意而感激,相反的,這些人往往把他(她)當成欺凌的對象,甚至給他白眼,輕看藐視他。這些均無形加深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變得更為沮喪和難過。

  如何知道你是否為一個依賴型性格的人?不妨問問自己下列這些問題:

  (1)我寧願聽別人發牢騷,也不會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別人。

  (2)我總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得罪了別人。

  (3)不管我有多累,我很少拒絕別人的要求。

  (4)我最不喜歡得罪別人,或者指出別人的錯。

  (5)當別人拒絕我的要求或對我不滿時,我會難過很久。

  (6)我常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

  (7)當朋友對我不予理睬時,我會不斷地想著我到底在什麼地方得罪了他。

  (8)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我不介意去做。

  (9)明知別人要佔我的便宜,我也讓他們去佔。

  (10)看到別人在痛苦中掙扎時,我會想辦法幫助他們。

  

  如果以上的問題,十題當中有六個你的答案都是說「是」,那你有極大的可能性是屬於依賴型性格的人。  

  依賴型性格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自信心不足,很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接納。但他們越是委曲求全,越想盡辦法討人喜悅,就會越感失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基於互相尊重的層面,一個連自己都瞧不起的人,又如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因此,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第一,首先要建立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肯定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第八章會有詳細的談論)。第二,明白人與人的交往必須釐定心理疆界,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必須要求別人對你的尊重。

  聖經給信徒的教導是:待人接物要溫和(meek),但不是當一個軟弱(weak)的人。主耶穌就給了我們一個好榜樣,在面對當時猶太人的惡勢力時,他站穩自己的立場,說他應該說的話。他同時也教導門徒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馬太福音十一章29節),我們從聖經中看到,基督教的信仰不是教導人要隨意任人凌辱,一方面要溫和,但同時也要剛強。如何釐定心理疆界的主題會在本書第7章中有更詳細的談論。

  

欲閱全文,請看拙作「有傷害沒傷痕」一書。(橄欖出版社)  

問題思考

1.你是不是常常容易鬧情緒,家人說你的喜怒哀樂起伏很大?

2.上面提到六種不同的個性,有哪一個是你所認同的?

3.一旦知道你擁有某種性格,你會想要如何去做?

4.你是否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你很能自我接納?

5.這一章在哪一方面給了你最大幫助?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