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浩今年十六歲,他是家裡唯一的男生,根據他母親所講的,三年前的他與現在判若兩人。以前的偉浩雖然不是頂乖的孩子,但跟父母相處也算融洽。最近一年,爲了垂肩的頭髮和露出半個屁股的褲子,父母不知道跟他吵過多少次。上個月,他為了父母不肯買手機給他,整整一個禮拜不肯吃飯。爸爸在他電腦找到一些不雅的圖片檔案,他極度憤怒,關在廁所內用拳頭捶牆,並且用三字經罵他們。父母聽過來人的建議,向他下最後通牒,並且把他關在房間禁閉,第二天卻發現人不見了,原來他趁著深夜打破窗子溜走,父母只好報警協尋。三天後,他從外頭又跑回來。此後父母都不知道怎樣處理這兒子,硬的也試過,軟的也試過,但完全不管用。
淑貞在家裡排行老大,下面有兩個妹妹。過去這個姊姊在學校和家裡都是模範生。當她第一次月事來時,她父母不但帶她到高級餐館慶祝一番,還鄭重其事買給她一條金項鍊作為紀念,讓她帶在身上,有守身如玉的意義。但不知道曾幾何時,母親發現她跟女兒的關係不如從前,女兒情緒起伏不定,早上高高興興出門,放學回家就判若兩人。常有男生打電話到家,一講就是幾個小時,當問她那是誰打來的電話,她就故作神祕,再多問幾句,她就顯得不耐煩,甚至瞪母親一眼。以前吩咐她幫忙做家務,她都非常合作,現在三催四請才肯做,有時候母親多講幾句,她甚至翻臉不認人。母親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她教育失敗?還是女兒神經錯亂?
大概只有作過青少年父母的人,才能完全體會養兒育女那種甜酸苦辣的滋味,焦慮、緊張、煩惱、生氣等五味雜陳,都不足以表達心中的感受。好像孩子都非常有默契,一進入青少年期就準備開始鬧革命,每樣事情都要跟父母唱反調,每樣事情都要跟父母有完沒完了,很多時他們的語氣和態度簡直教疼愛他們的父母非常受不了,父母可能氣得一夜之間多了好幾根白頭髮。
青少年真的是那麼讓人棘手嗎?真的會把家裡搞得人仰馬翻?那也不見得,其中端視兩個主要關鍵,第一,孩子年幼時,父母是採用哪種管教孩子方式來養育他們;第二,父母是否瞭解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這本書第三章溝通和第六章管教,正是幫助父母在孩子進入青少年之前,作些防患未然的工作,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已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又同時能夠深入瞭解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生理與心理的轉變。那麼,儘管他們的青少年會引起家裡一些或大或小的風暴,但青少年在跌跌撞撞的人生過程中,仍能平安度過這段艱難的歲月。倘若孩子不幸生長在一個病態的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貌合神離,兩代缺乏良好溝通,孩子內心隱藏很多對父母的不滿和怒氣,一旦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便會如同一顆隨時一觸即發的定時炸彈,造成的傷害可能是父母無法想像。
這一章的重點是幫助父母瞭解,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如果你的孩子尚且年幼,這一章可以說是未雨綢繆,讓你有充分時間預備等待孩子青少年時期的來臨,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你按照前面幾章所講教育孩子的方式,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的基礎便足夠攜手走過這段崎嶇路途。倘若你看到這本書,你跟孩子已經進入青少年的風暴期,你遭遇的難度可能比較高,不妨把這本書前面幾章細讀,改變你對孩子的態度和運用書本講到的應付策略,重新與你的青少年孩子建立一個美好的關係。儘管風暴在所難免,走三步退兩步的狀況下,你還是有很大的機會跟孩子共同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當然如果你能夠藉著來自耶穌基督給予的智慧能力,你們一家都可以走上蒙福的道理。記得一件事情,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青少年生理心理變化
父母在小孩子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好像爸爸媽媽有著無窮的智慧和知識,世界上似乎沒有可以難倒父母的事情。此時,孩子對父母所講的話視作神明,並且奉為圭臬。但是隨著孩子歲數增加,父母發現自己的地位像高空直升機失控突然墜落,孩子對父母的吩咐左耳進來,右耳出去。到了青春期就更慘,不單當父母的話是耳邊風,而且處處唱反調。一位母親曾經領教他14歲兒子的厲害。孩子小時候,她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鼓勵孩子早點起床,過去孩子將這句話看作是金科玉律,那裡想到孩子成為青少年,當她再用這句話的時候,孩子就說,「為什麼要早起床?蟲就是早起才給鳥吃掉,是不是?」這個母親頓時語塞,想不出什麽好方法來反駁兒子似是而非的話。
很多父母不太瞭解,為什麽他們的青少年孩子一下子變得那麼「精靈」,以前對父母所講的話總是唯命是從,突然間,腦筋轉得比風車還要快,點子出奇得多,甚至講出一些令父母啼笑皆非的「真理」,父母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但說他們已經變得成熟嗎?這也不見得,因為父母也發現,他們的青少年孩子有時候處理事情很不顧後果,讓父母為他們出一把冷汗,飆車、超速開車就是最簡單的例子。要瞭解他們這種突變,父母必須明白這個時候青少年最顯著的變化。
一、認知發展
青少年這個時候最明顯的不同就是認知的改變。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有關人的認知發展,孩子到成年在不同年齡階段,他們的心智和思想有跳躍性的變化。比較明顯的分界線是0-2歲,2-6歲,6-12歲,12歲-25歲,而青少年正是孩子進入認知的第四個階段。
從0-2歲,皮亞傑稱這個時期叫「感覺動作期」(sensorimeter)。在理智上,他們明白隱藏的東西雖然看不到,但它們仍然存在的。譬如說,孩子跟父母玩躲迷藏遊戲,父母故意把東西藏起來,但幼童知道東西只是看不到,但它還是存在,所以他們會要求你把東西找出來。
2-6歲是屬於「前運算期」(pre-operational) ,這個年齡的孩子懂得把東西按著形狀和顏色來分類。紅色歸紅色一類,三角形跟四方形是不一樣的。
6-12歲是屬於具體運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孩子具有邏輯思考能力,明白數字「一加一等於二」的運算;把圓形杯子的水倒到方形的杯子去,他們理解水的量是恒等,沒有增多、也沒有減少。
從12歲開始,孩子便進入青少年時期,具有抽象思考能力,能夠演算推論事情,他們不單接收一加一等於二,他們還會問「為什麼一加一不等於三」這些問題。皮亞傑稱此為「形式運算期」( formal operations)。正因為他們具有抽象思想和邏輯思考能力,所以才會問「為什麼蟲那麼笨,那麼早起才被鳥吃掉」這種問題。另外,到了青春時期的孩子,他們思想模式帶有抽象,他們自然會想到未來的事情和各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複雜思想卻引起很多擔心,突然間他們發現人生有太多可變性,而他們也面臨許多不同的選擇。但這時候的他們人生閱歷尚淺,缺乏足夠知識和智慧來作合宜的決定,過多的選擇權利反而成為他們的煩惱。一旦感到困惑,加上倘若無法從家人那裡得到的體諒和來自家庭的愛,他們可能會做一些愚昧的事情,這正可解釋為何自殺是青少年第二大導致他們死亡的因素。
二、腦額葉尚未完全發育
為什麽青少年會做一些愚昧並且有危險的行為?而且有時候他們所作的決定根本完全不顧後果。對此問題,我們必須從生理上分析。研究發現,人類腦部的發育是從幼年、青少年、然後到成年。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負責掌控人類情緒的部分,為杏仁核(amygdale),這部分是最早發育完成;而作為作理性分析的腦額葉部分( prefrontal cortex)卻一直到成年期才會發育完成。
科學家以電子儀器作腦部掃描,他們發現青少年腦部運作的情況跟成年人很不一樣。青少年的決定大多時候是被大腦的杏仁核部分所支配,他們比較少運用理性分析的腦額葉,換句話說,青少年容易被個人情緒所掌控,所以作出的決定往往缺乏慎重的考慮。科學家也發現,嬰孩在母胎受到毒品和酒精影響,或者童年腦部曾受過撞擊等,日後成為青少年時,也會影響他們的腦部正常的發育。
由於腦部發育尚未完成,青少年比較傾向於衝動,誤解外來受到的訊息,容易出現意外事件,容易與人產生摩擦,出現高危險行為等。他們比較不會三思而後行,也不會冷靜思考行為不當可能出現的後果。
但腦部運作不同,並不是說他們不能作合宜的選擇,或者說他們不能分辨對錯,更不是成為他們不負責任藉口。只是父母和老師應該要體會青少年的處境,不正面與他們起衝突,以智慧和策略,透過良好溝通幫助他們改善行為。
三、體型和荷爾蒙的改變
醫學研究指出,荷爾蒙在人的一生中,對大腦有兩次極大的衝擊,一次是胚胎前六個星期,那是決定子宮裡的胎兒偏向男生腦或女生腦;第二次就是青春期。荷爾蒙在青春期的時候,男性增加睪丸脂酮的分泌,而女性是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增加;這好比一個性的荷爾蒙活塞被打開,一下子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兒童變成了少男少女。荷爾蒙的變化也解釋了為什麽青少年會有很多的煩惱,他們與父母之間出現前所未有的問題。
父母面對青少年的問題
瞭解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父母的確需要雅量來接納他們在錯誤中成長,明白孩子並非沖著父母而來,有時候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怎麽一回事。下面是幾個是父母跟青少年孩子之間極易引起衝突的範圍,重點是父母要抓住重要的法則教導他們,並且帶領他們度過這個尷尬時期。
一、挑戰權威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最明顯的行為變化是他們很喜歡跟父母爭辯,他們不再像以前對父母唯命是從,無論大小事情都會跟父母爭個道理。在父母眼中,他們認為孩子變得叛逆,不再把父母放在眼內,要挑戰父母的權威。
客觀來說,其實不是青少年故意沖著父母而來,這是他們成長必須走的道路。孩子到了12-13歲,他們察覺到,在家庭以外還有一個更大更自由的世界,他們往外探索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開始幻想自己像大人一樣,可以無拘無束在外任意流蕩。所以對青少年來說,追求獨立是邁向自由的第一個步驟。另一方面,青少年不想被人以小孩子看待,他想證明自已經長大,他有個人獨立的思想,不想繼續活在父母的陰影下。再加上他們思想認知發展有了跳躍式的進步,看事物的態度跟幼童時期不再一樣,對父母某些觀點不見得認同。其實這是孩子追求成熟和獨立過程中必經的道路,也是健康的成長過程。
因此,父母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以為青少年為了爭取獨立就代表著他們要與父母斷絕關係,或者孩子爭取獨立是對父母一種反叛的行為,應該從更深更廣的角度看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父母要明白一件事情,孩子在追求獨立自主的同時,他們還是希望跟父母維持一個良好的關係。有智慧的父母,不必對青少年不順服的態度有過激的反應,以致嚴重破壞親子關係。
另一方面,青少年要求更多自由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讓孩子完全放縱毫無節制,這也不是青少年自己所樂見的,因為無約束的自由是很可怕的事情。儘管表面上他們很想擁有無限度的自由,但私底下他們還是希望父母給予他們某些程度上的限制,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約束其實表示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和保護。一個心理學家(Dr Phil)提到他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經歷,當時他常與一位在學校中惡名昭彰的惡霸混在一起。某一個週末,他們準備開二十分鐘車程到另一個城市看籃球比賽,當時外面正在下大雪,他們準備出門時,他父親為了安全不允許他們出去。兩個年輕人只好跑回房間,才剛坐下來,他看到這個惡霸朋友眼中有淚光,便好奇問他怎麽一回事?對方說,如果他父母也是這樣管制他,他絕對不會成為一個那麼討人厭的傢伙。
所以,儘管孩子嚮往自由,爭取獨立,但同時青少年也希望父母給與他們合情合理的約束。父母要對青少年傳遞一個清楚的信息,就是父母對他們有一個期盼,他們某方面的行為不是父母樂意看到,一旦有不當的行為出現,後果他們自行負責。父母對孩子的期盼必須讓孩子清楚明白,絕對沒有投機取巧。只有等孩子顯出他們的成熟度後,他們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二、情緒易波動
青少年另外一個特色是他們情緒起伏比較大,典型例子是早上心情開朗地出門,跟家人有說有笑,下午回家變成另外一個人,悶悶不樂,無精打采,講話愛理不理的樣子。不要說父母搞不清楚是怎麽一回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雖然這是他們體內的荷爾蒙作怪,不過他們遭遇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是重要原因。
這些壓力可能來自學校的課業,別人對他們的期盼,對自己的要求和接納,男女之間的交往,未來的人生目的,畢業之後的方向等,還要常常跟父母討價還價來爭取自由,如果再加上父母關係欠佳,或者知道家裡財務不很理想,這就加添更多的壓力。青少年算是半懂事的年齡,他們開始思考人生許多複雜的問題,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超出他們的解決能力,無形中便教他們的情緒變得起伏不定。
而青少年起伏不定的情緒,往往成為他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線。因為他們缺乏成熟度,容易失去耐性,加上情緒不穩定,有時候他們對父母講話的語氣和態度往往教父母受不了,父母通常的反應是:「我絕對不允許你這樣跟我講話。」、「看看你講話的態度?」當青少年受到壓力的時候,最不適合跟他們爭辯,因為這會在無形中施加更多的壓力,讓他們變得更苦毒。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不要受到他們起伏不定的情緒左右。不要過分針對他們變化無常的情緒,別以為你的青少年孩子是沖著你來。父母要明白一件事情,青少年這種起伏不定的情緒只是暫時性的,這好比他們坐在一條獨木舟順流而下,水流本身已經是波濤洶湧,他們本身也是在驚濤駭浪當中,明智的父母這個時候絕對不要去搖他們的獨木舟,乃是靜心等候,讓他們自己安靜下來,然後藉著溝通來跟他們商討,這樣會更有效果。
欲閱全文,請看拙作「教養兒女GPS」一書。(橄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