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壓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上大小事會引起人情緒波動,當事與願違、自尊受損、生命受到威脅、遭遇挫敗困難時,焦慮、痛苦、不安等情緒隨時湧現,人在心理上會不知不覺制出應對方式,好平靜波濤洶湧的情緒,這應對方式被稱為心理自衛機制。 第一位觀察發現到人有這種心理防衛機制的學者是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根據他所創立的心理分析理論,解釋了人性格的形成。這種創先河的心理研究幫助學者了解人行為背後的動機。過去人對心理問題或精神病感到一籌莫展,認為這是一個很有神秘色彩的領域,自從弗洛依德提出這種心理分析基礎之後,醫學界不但找到精神病背後的原因,也慢慢找到治療的方法。 心理自衛機制可以說是與生俱來放在人心中的心理裝置,當人遇到困難挫折失敗時,難免會感到傷痛難過,為紓解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人會在心理上自行作出調整。常聽人說「吃不到葡萄說酸的」,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得不到自己要的東西,於是自圓其說這東西不好,這種阿Q精神就是所謂心理自衛機制。雖然這種應對方法並沒有解決現實問題,但的確讓人暫時除去內心的不安。 壓抑是心理自衛機制最常用的一種。壓抑是指人將自我無法接受或具威脅性和痛苦經驗,在不知不覺中從意識中抑制到潛意識去。當人面對不愉快情緒時,會出現「刻意」遺忘的情況,這與因時間過久而自然遺忘的情形不一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小心說溜了嘴或偶有失態行為,都是這種壓抑的結果。 表面來看,「壓抑作用」是人把事情忘記了,事實上它仍然在人潛意識中,只有在某些場合會影響人的行為,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譬如說,某人岳母相當勢利,又愛挑剔,她認為這女婿配不上自己女兒,多年來見到女婿總是冷嘲熱諷,女婿對這岳母也非常反感。某年他首次當父親,他有通知各親朋好友,唯獨忘記告訴岳母。這就是「壓抑」造成的結果。 壓抑最常出現的在哀傷情況。一中年女士的獨生女兒在十八歲時死於一場車禍,意外發生在年底的聖誕節,對這母親而言,失去心愛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她把傷心欲絕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表面上痛苦已經過去了,但這傷痛其實並未被遺忘,只是暫時被「壓抑」,什麼時候會勾起她傷痛的回憶?就是每一年聖誕節,那是她最難過的日子。當其他人共度佳節的時候,她抑鬱情绪就會突然浮現,這也是「壓抑」所造成的結果。 失戀情況也很類似,有人失戀後,嘗試用最快速方法把痛苦經歷忘掉,有藉著遠行,有把全副精神投入工作,以為不想它、不理它就一了百了。但被壓抑而未經處理過的創傷日後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也許當事人遇到一個類似過去舊情人,或看電影無意看到有關失戀情節,複雜情緒就會湧現。 遇到上述情況,人該如何處置?如有親人過世,不妨找人傾訴,輔導學稱這為傷慟過程(grieving process),時間也許可以減輕痛苦,但適當地說傾訴內心的難過感受,與人分享哀傷更有輔助功能。參與一個傷慟過程小組更佳,讓一群有類似經歷的人聚在一起,同病相憐是具有彼此扶持和互相激勵功用,一方面當事人不會感到孤單,同時可以彼此照應和支持。 遭逢地震海嘯浩劫餘生的災民,可以透過專業人士把當事人聚在一起,同是天涯淪落人,大家一起流淚,一起扶持、相互鼓勵,這也是非常有效的療傷過程,幫助受難者走過災害傷心經歷,減少災難帶來的創傷後遺症。 失戀者也是如此,光把負面傷痛情緒壓抑並非最好方法,一味指責對方也是與事無補,最理想做法就是花時間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是在品德、脾氣、性格上有欠缺,不妨從雙方認識第一天開始回想,不斷反思,甚至可以把傷痛訴於文字,期間會難過流淚,回憶過去難免會帶來痛苦,然而,在處理這份感情過程中經歷的反省,長遠來說,體會到失戀並非完全無意義,反而讓當事人對自己有更清晰的了解,等下次談戀愛時,人就變得更成熟,處理情感事就變得更有智慧

429)强迫症

  他是一位作家,五十多歲,未婚,一個人住在紐約的一座公寓單位。他有很多奇怪的習慣,尤其對五這個數字情有獨鍾,家門有五道鎖,出門每道鎖開關五次,開燈關燈也要五次;他喜歡乾淨,人很龜毛,每次洗手一定要用新肥皂,用完就扔掉;走在馬路和行人道上也有規矩,不可以踩地上的裂縫;到餐館吃飯,自備塑膠餐具。正因為他有這種怪癖,所以朋友不多,鄰居對他更是敬而遠之。心理醫生診斷他患有强迫症,這男士是電影 as good as it gets的主角,中文名字翻譯很贴切,叫「盡善盡美」。電影很寫實,因為這類性格的人在今天的社會非常普遍。 她長得年輕貌美,才新婚不久。某天她到醫院做例行身體檢查,無意中在醫療室墻壁看到一副宣傳海報:如何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離開醫院時,卻碰到她的前男友,兩人過去有一段非常親密的關係。回家後,內心出現莫名其妙的念頭,她開始擔心丈夫知道她的過去,同時她也把艾滋病宣傳海報一事掛鉤。從那一天開始,她居然對血產生強烈的排斥,每次上公共廁所,她就害怕自己無意中得到艾滋病的病毒,因為她懷疑前一個上廁所用過馬桶的人是否艾滋病的病人,回家之後就洗澡擦屁股,一種縈繞於懷的意念經常出現,然而,不管怎樣清洗,她總覺得艾滋病病毒 仍然存在,於是經常洗澡。每一次洗澡,從開始十分鐘,到三十分鐘,甚至兩個小時。月經來的時候,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沖涼」。 強迫症患者有一種縈繞於懷的意念,意念背後有一股無形力量驅使患者重覆不斷做一些無意義的動作或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不停用肥皂洗手但仍然覺得不乾淨;出門後回家若干次,但還不能確定門鎖關了,爐火熄了;等若干部車子開過才過馬路;捨不得掉棄舊報紙雜誌心怕遺失重要文章,結果家裡堆滿了垃圾。 強迫症當事人本身也知道自己所作的是沒任何意義,甚至明白這些行為具傷害性,但當事人在心理上往往無法克服這種「衝動」,腦袋一股無形力量牢駕他們的意識思想,心理學者認為患者可能以前受過某種程度的傷害、遇到嚴重打擊、做了一些自己無法饒恕的過失,於是無意識地藉著外在行為彰顯內心不安的情緒。譬如說,有父親沉溺於性侵鄰居幼女的幻想中,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戀童癖,惶惶不可终日,擔心自己有天真的「越軌」;有男性擔心他與女性握手時不小心讓對方懷孕,因為他碰觸自己生殖器之後沒有清洗乾淨;有過去曾經與男生有約會的女生,突然擔心對方知道自己是女同志而對她不理不睬,也開始懷疑其他女生是否知道她「雙性」的秘密。強迫性又無意義的焦慮、害怕騎劫了意識思想,於是出現無意義的強迫性行為。 強迫性神經症屬於焦慮症一種,程度有輕重,嚴重的可以影響日常生活、學業、或工作。當人遇到無法解決問題,人處於緊張不安、情緒低落的狀態,思維可能偏向悲觀、消極、懼怕,這種思維會加重焦慮情緒,最後形了惡性循環,重復行為與反復思維越發嚴重。 如何幫助有強迫性行為病患,放鬆法(Relaxation)證明是最有用的,經由調整呼吸,幫助自己舒緩緊張情緒,藉著運動放鬆肌肉;靜觀訓練(Mindfulness)證實對處理強迫性思想和焦慮有幫助,這種訓練旨在要參與者將意識集中於「當下一刻」(The Present Moment)、學習冥想技巧、呼吸訓練和瑜珈;恆常戶外運動也可以夠幫助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因為運動能夠令身體釋出一些令人感到高興的荷爾蒙, 將思想帶離一些不想有的想法;找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和自己討論病情也是很有幫助,對著自己看信任的人時,人不會感到過份驚慌,焦慮感減少,人感到被接納,自我形象可以提升

428)社交參與度是長壽的秘訣

  許多人一直認為保持健康長壽,需要健身,飲食平衡,戒煙戒酒等,這都是對的,但最近研究發現,人際交往和社交參與度才是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首要指標。 根據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美國心理學家 Susan Pinker的報道,在發達國家,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高6到8年;在任何年齡層,男性的死亡機率都是女性的2倍。然而在地中海意大利的一個名叫Sardinia的島嶼上,男性和女性一樣長壽, 這是世界上唯一「男女壽命平等」的地方。那裏離意大利本土很近,但百歲老人的數量是意大利本土的6倍,和擁有全球頂尖醫療科技的北美相比,這裏的百歲老人數 量也是北美的10倍。Susan Pinker發現,在他們長壽的原因中,基因只占25%,而生活方式占75%。 這個地區被稱為Blue Zone,為了揭開這個地方的長壽秘訣,Susan Pink親自來到這裏作實地觀察,很快她就意識到,生活在這裏的人,彼此聯系十分緊密,社交關系互相交錯、互相依賴,就像這裏緊密分布的房屋,和八通交錯的街巷。 到底是什麽能讓這裏的人如此長壽,不分男女?為了找到答案,Susan Pinker拜訪了當地的兩位百歲老人,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第一位老人已102高齡 ,名字叫Giuseppe Murinu,他給Susan第一印象是,性格外向、非常合群、熱愛社交。Susan Pinker猜想,這位老人高壽的秘密,會不會就是積極思想的人生?但在和他深入交流過程中,她發現,這老頭性格其實是十分怪癖,譬如說,當她向老人請教他長壽秘訣時,老人卻表示,無可奉告! Susan想著,看來這老頭的長壽和積極思維並沒多大關系,於是她到下一位老人的家中。這位101歲的老人名叫Zia Teresa,她每周都會和女兒們做一種當地食物,而且這是一種高脂肪食物,主料是一大堆乳酪,在這個人人都避諱「三高」的年代,和藹可親的Zia Teresa會把一大堆脂肪挨家挨戶發到左鄰右舍,而且每周從不間斷。吃這種東西活到百歲的當地老人集體可以力證,健康的飲食也未必是長壽的秘訣。 Susan開始意識到,也許她的思考方式不恰當,不是積極思想或健康飲食,這都是「外地人」的長壽思維,當地人的長壽秘訣也許需要用另一個角度觀察。很快她發現,這裏每位百歲老人都被親友圍繞著,家家都有廚房聚會。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經常和家人以外的人有交集。原來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從來都不會孤獨。 我們以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是,幹凈的空氣、控制血壓、體育鍛煉等等!其實這些連前三名都排不上! 如果你質疑Susan Pinker的研究是在一個和現代社會脫節的慢活村,那裏競爭力和壓力沒有強到讓人窒息,所以他們這些特殊案例對許多人沒有指導意義!那麼看看下面這組參與人數過萬、研究時長超過7年才分析公布的大數據: 來自美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者Julianne Holt-Lunstad研究了數萬名中年人,記錄了他們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包括飲食,運動,婚姻狀況,多久去看醫生,是否抽煙喝酒等。等待了7年之後,Susan Pinker研究了依然存活的人,降低他們死亡概率、延長壽命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她總結出了10項「生存變量」,它們對人類壽命的影響度強弱,最終的結果顯示,「親密關系」和「社交整合」對壽命長短的影響最強。親密關系是那些你遇到困難後,第一時間能想到和依靠 互動。社交整合範圍更大,包括我們的弱連接和強連接,這不光是親近的重要人物,也包括相遇的陌生人。比如: 會和上門的快遞小哥寒暄幾句嗎? 會在小區和鄰居遛狗的大姐閑聊嗎? 會定期參加讀書會、電影俱樂部這樣的集體活動嗎? 這些互動,哪怕是和陌生人、哪怕再簡短,都是你和這個社會進行「整合」的最好方式,而這正是你能活多久的強力預測指標。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何女性壽命大於男性?這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把面對面真實交流放在首位,並維護好這種關系。美國UCLA的人類學家Joan Silk發現,不僅人類是這樣,靈長類的關系也都如此。我們每個人至少需要三個這樣的穩定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麽,經常參與社交的人患癡呆癥的比例小。患乳腺癌的女性參與社交者比獨來獨往者存活率高4倍。中風者如果經常參與社交,比起藥物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研究顯示,造成孤獨感的原因,並不是缺乏社交技巧和社會支持,而是孤獨者傾向於把社交中的不確定性因素消極化,形成自我保護思維。孤獨感也會蔓延,一個人變得孤獨,離開他的社交圈,就會造成他人也這樣做。我們可以讓自己多關注外部世界,不要害怕被拒絕,在社交中更開放友善,尋找共同興趣,主動需求幫助,利用假期安排社交活動等。我們還可以在自己身邊,建立自己的面對面社交「村落」,例如社區組織,社團活動,周末聚會,家人聚餐,和同事互動,和朋友傾訴等

427)偏食

  是否你家用膳都像上戰場一樣,每頓飯食要對孩子威迫利誘才叫他們吞一口飯吃一口菜? 你是否因為孩子吃的問題,常常要預備好幾頓飯食? 是否你常到麥當勞買炸薯條、炸雞塊、牛柳包當晚餐,因為你知道孩子只吃這些東西。 你是否經常擔心孩子太瘦,害怕他營養不良,懷疑他真的能活下去? 你很盼望全家人能夠安靜坐在飯桌前享受一頓美好的飯食? 你是否常常爲了孩子吃什麽而跟配偶發生意見? 你的孩子是否「凡綠不吃」?(綠色是指蔬菜水果) 你孩子每次坐在飯桌上就愁眉苦臉,淚水汪汪的,一回說這裡不舒服,一回說那裡痛? 在教養兒女講座中,有關孩子吃的問題應該父母最感到最頭痛的問題,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心意吃東西的時候,父母就有很多的焦慮,爲什麽他總是吃那麼一點點?他總是那麼瘦!為了孩子肯開金口進食,父母各種威迫利誘的方式全出籠。一些挑食的孩子卻指明「綠色免談」,蔬菜水果不肯碰,油炸食物卻吃得狼吞虎嚥,迫不得已父母只好預備那些油膩不健康的食物給孩子。也有孩子正餐不吃但偏吃零食,父母只好以汽水蛋糕當孩子晚餐,自然孩子體重變成另外一個問題。孩子的飲食也容易成為夫妻吵架的導火線,夫婦直認為孩子偏食是對方對孩子過於放縱,或教育方法不當所造成,當孩子看到父母在飯桌上唇槍舌戰,他們會怎樣回應呢?藉口說這裡痛那裡不舒服,因為唯有這樣,父母的吵架才會暫時停下來。本來用膳時間應該是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刻,但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吃的問題,飯桌卻成為世界大戰的戰場。 孩子不是生來就有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沒錯,孩子某些性格的確是天生的,但不能否認,大部份孩子偏食的壞習慣可以說是父母一手造成的結果。不過,這裡給你一個好消息,如果你孩子尚未養成這種根深蒂固的偏食習慣,你可以作一個預防的策略;倘若你孩子已經養成偏食的習慣,你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你把握下面幾個重要原則,不到三個禮拜,你可以把孩子挑食的壞習慣改正過來。 講到孩子的偏食習慣,首先要改正父母一些錯誤的觀念。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吃得好就是父母的責任,而且他們心中早已經擬定了一個孩子飲食的標準,孩子在飲食上要均衡,吃的量要高質要好。很不幸的,很多時候父母心中孩子吃的質和量的標準可能與現實情況有很大的距離,而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心目中標準進食,父母就出盡法寶,什麽威迫利誘方法,為求打開孩子金口進食,最終造成一個反效果,孩子反而變成偏食。 也許父母在電視常看到非洲落後國家孩子營養不良的圖片,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肯進食,連肋骨也露出來的時候,就理想非洲那些皮包骨的孩子。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是會出現在非洲落後國家,但一般發達國家絕少出現孩子營養不良的情況,因為孩子可以經過不同的渠道得到飲食。在北美地方,孩子餓死的情況是非常少有,偶然聽到有些心理不正常的父母,因為堅守某種信仰,或者偏重某種飲食習慣才會造成孩子發育不良,營養不足的情況,但這絕少發生在一般正常的孩子身上。 曾經有兒科醫生做過一個實驗,把一些不同營養的食物放在一批六個月大的嬰孩面前,讓他們隨意挑選,這些食物包括有澱粉類的麵包,有鐵質的蛋黃,有蛋白質的乳酪等。結果發現嬰孩都選擇適合他們的需要,特別是孩子身體缺乏的那些營養的食物,正是孩子所挑選的食物。試驗證明從所提供的各種食物中(除去零食),孩子在飲食上都達到均衡。因此,父母無須在孩子的飲食上過於緊張,也許孩子開始猛吃某一類的食物,其他只是隨意吃一點點,但經過一段長時間,他們的飲食還是非常均衡,孩子絕對沒有什麽營養不良的問題。父母看到孩子沒有按照他們所吩咐來吃東西,以為特定孩子一定會出現問題,父母這種看樹不看林的比較容易造成對孩子有偏差,不但帶給自己壓力,也是帶給孩子有壓力。 人個子高大不是因為食物問題,乃是基因遺傳,這是稍為有點科學知識的人都曉得的事實。父母根本不需要因為孩子不肯進食而杞人憂天,擔心然後孩子長不大。不相信看看周圍你所認識的親戚朋友,他們孩子年幼是豈不是都是個子小小的,一到了青春期,身體突然瓢高,有些甚至比父母還高一個頭。如果你的家族都是正常人,你的孩子也會按時候發育,你的身體是如此,你孩子的身體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天生偏重吃甜的食物,對油膩食物也比较有口感,而且天生不太喜歡嘗試新的食物,不過這些都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不能否認,有些孩子進入成人期仍然會有偏食的習慣。不過身為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吃的事情變得大陣仗,往往爲了孩子進食而強迫他們就範,但這種做法往往弄巧反拙,孩子反而因為這樣兒變得更反叛,有時候甚至甚至因為這種反叛心理導致他們日後拒絕進食。有心理學家認為,近年來青少年出現的厭食症問題也許跟父母強迫孩子進食有關。 另外如果你身為父母把吃的事情變得大陣仗,你無形中塑造孩子成為偏食的主角,一旦他們成為家庭鄰居的有名人物,他是「凡綠不碰」的孩子,這個無形在他身上戴上一個徽章,讓他感到與眾不同,於是常常爲了面子,只好一輩子不吃蔬菜水果,否則不是拆自己招牌?於是預言成真,成了一輩子的偏食專家。 總結是,孩子偏食主要原因是父母造成的結果,改正孩子偏食,要先從父母著手

426)深刻記憶

    最近把美國搞到沸沸揚揚應該是聯邦法官Brett Kavanaugh被提名做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一事,論資歷和各方面,他算是首選,也許他的保守思想引起美國一群自由派人士不滿,但始終美國百姓仍然接受他的提名。誓沒想到,中途殺出一個Christine Blasey Ford,她是加州一大學心理系教授,她堅稱36年前曾經被Brett這位未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性侵犯。她話一出,就把美國從政府到百姓搞到團團轉,到底她所說的是否真話,當中是否有「政治陰謀」,這是美國全國新聞記者,傳媒,普羅大眾每個人都要問的問題。 36前所發生的事情,Christine Blasey Ford說有人性侵犯她,她百分一百記得侵犯她的人就是這個大法官,然而,問到地點,住址等,她卻無法想起遭到攻擊當晚的細節,為什麼對攻擊她的人記得那麼清楚,但其他細節卻忘得一乾二淨?於是有心人對她所說的話起問號。 美國總統Donald Trump更是極盡挖苦能事,他在密西西比州Southaven對集會群眾說:「我喝了一罐啤酒,對吧?」「『你怎麼回到家?』我不記得。『那個地方是哪裡?』我不記得。『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事情發生在哪個社區?』我不知道。『那棟房子在哪裡?』我不知道。『在樓上還是樓下,在哪?』我不知道。但我喝了一罐啤酒,是我唯一記得的事情。Trump的意思是指,Christine Blasey Ford教授的話不值得相信。 一個人只記得被某人性虐待,但卻記不住其他細節,這有可能嗎?還好的是,有科學證明這是真的,這是的人生理因素。 Christine Blasey Ford 教授在9月27日參議院聽證會作證時,當被問及怎麼肯定當年是 Brett大法官摀住她嘴巴不讓發出聲音時,身為心理學者的Ford教授提到,事發當時她腦中的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等化學傳導物質的變化,而這些化學物質有助將記憶深植在腦中的海馬迴(Hippocampus),因此主要記憶會「鎖在那裡」,其他細節則多多少少流失了。 Ford教授以專業簡短說明了人類腦子中的記憶機制如何運作,佐證她對遭性侵經歷的回溯,多位專家肯定她的說法,認為大部份都正確。 Ford也提到,被攻擊時,Brett 與另一名青少年在大笑的記憶,這在人腦海的海馬迴中也是無法抹滅的。 Duke大學神經學與心理學教授David Rubin表示,當女性害怕遭男性性侵時,恐懼感會把這段經過形成記憶,並且高估男性的威脅感,男性則可能認為這只是玩玩,沒多久就忘了。 為什麼我們對有些事印象特別深刻?比如出去旅行,我們不會記得從出門到回家的每個細節,只會記得幾件事。這跟海馬迴的隔壁「鄰居」、掌管情緒的杏仁核有關。杏仁核將從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接收、產生強烈情緒的資訊送往海馬迴儲存。 這種帶著情緒的資訊,往往被加強記憶。比如旅行時皮包被歹徒搶走,證件全丟了,那時非常害怕、焦慮,這件事就會被強化記憶。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Elizabeth Phelps也指出,Ford教授說法大多正確,當一個人在警覺狀態時,腦中這些化學物質的成份的確會上升,有助將記憶鎖在海馬迴。人每天接收到許多訊息、產生許多新的經驗,進入大腦皮質各區初步整理後,再集中到海馬迴,形成短期記憶,再經整理、取捨,送回大腦皮質,變成長期記憶。 儘管有足夠理由相信Christine Blasey Ford所講的是事實,然而,因著美國政治因素,Brett Kavanaugh 還是成為美國最高法院九為法官之一,這實在叫人感到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