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宗教与信仰

很多人都對《新約聖經》中好撒瑪利亞人故事耳熟能詳。故事中,一名前往耶利哥的猶太
人遭遇強盜襲擊,他失去財物,並且受傷倒在路邊。先後有一祭司和一利未人經過,但他
們視若無睹,沒停下來幫忙。最終,一位與猶太人不常來往的撒瑪利亞人拔刀相助,帶他
到旅館,找醫護人員帮忙,並且為他支付住宿費用。祭司和利未人熟悉神的律法,但面對
他人有需要時卻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而與猶太人不怎樣友好的撒瑪利亞人卻願意伸出同
情之手給與幫助。
因著聖經這個故事,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社會學家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丹尼爾
·巴特森(Daniel Batson)設計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實驗。表面上,這項實驗是為了評估
學生的講道表現,但其實它探討的是在人們面臨緊急情況時如何作出決策,特別是外部因
素如時間壓力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
實驗中,參與者是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學生,前後有67名神學生參與。個別學生在不同時段
被分配到校園的一個大樓去演講,演講題目是:好撒瑪利亞人。然而,當學生到達原定地
點時,被告知需要轉移到另一地點進行演講,步行大約需15-20分鐘。在前往新地點途中
,實驗人員安排了一個表現急需幫助的“受傷”演員,有人心臟病突發,有人突然暈倒等
。實驗的關鍵是,當學生在緊迫情況下,他們是否願意停下來幫助一個有急需援助的人。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人員前後設置了三種情況:
 高急迫性:告訴參與者他們已經遲到,需要盡快趕到目的地。
 中等急迫性:告訴參與者他們的時間安排剛好,但應避免遲到。
 低急迫性:參與者被告知時間充裕,即便提前到達也沒問題。
以下是實驗結果:
 高急迫性條件:被告知可能會遲到,需要迅速前往目的地時,約有10%的神學生停
下來幫助“受傷”的人。
 中等急迫性條件:被告知時間剛好,但最好不遲到的情況下,約有45%的神學生選
擇停下來提供援助。
 低急迫性條件: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約有63%的神學生停下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實驗也展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些神學生是未來的宗教領袖,理應是模範的道德
遵行者。諷刺的是,在實驗中,儘管他們準備要講述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但在實際的道
德測試中,他們因為時間壓力而未能實踐這個教導。實驗也促使我們反思宗教教育的實踐

人性具複雜性,即使最虔誠的信徒,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出現行為偏差。宗教教育不僅關
注信仰的理論和知識傳授,更應該重視將教義轉化為日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