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过眼云烟

德国網球名將Boris Becker,在他網球生涯中,贏過數不盡的獎杯,帶給他超過2500萬美元的獎金,然而,退役之後,因他金錢管理不善,搞到負債纍纍,最終要拍賣辛苦贏來的獎杯和紀念品,好償還他的債務。被拍賣的物品包括溫布爾頓、美國網球公開賽以及戴維斯杯的獎杯、獎牌等。 談到運動冠軍選手陷入財政危機,Boris Becker其實不是個例,其他運動人物包括球王馬拉多納、拳王泰森和高爾夫球員John Daly等體育界傳奇人物,他們即使在球場和擂台上賺得再多,也都未能逃過財務危機。 2009年,Sports Illustrated雜誌揭露了一個有關退役職業運動員與財務危機之間關係的驚人數字:大約60%的籃球運動員會在退役之後的五年內破產。美式橄欖球運動員問題更嚴重:退役後兩年內破產率接近80%。 不能否認,所有運動職業選手的薪酬通常水漲船高,然而,想借著他們的財富和成功獲益的人總是虎視眈眈。很多運動員不知道,就要他們與球隊簽下合同那一天,他們就已經成為他人的獵物了。 一個資深的運動員這樣說,在他過去職業生涯當中,看見過剛退役的隊友什麼都沒有,有些是因為遇到詐騙、不誠實的財務顧問,有些是因為退役後過度揮霍。 運動員常常被人嘲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們缺乏智慧,所以不擅長處理突而其來的龐大金錢,最終破產,被迫拍賣手上的獎杯。你可知道,連得到諾貝爾的科學家也要拍賣別人夢寐以求的獎章。 美國芝加哥九十二歲物理學家Leon Lederman,幾年前決定將一九八八年奪得的諾貝爾獎章拍賣,底價三十二萬五千美元,成為第二位在世時出售獎牌的諾貝爾獎得主。Leon Lederman因與兩名科學家發現中微子,在一九八八年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一二年六月,Leon Lederman離開他的實驗室正式退休,之後遷居至愛達荷州,當年他用諾貝爾獎金在該州東部買了一間木屋作為退休住處。 他接受訪問時表示,獎章已放在書架「封塵二十多年」,所以決定把獎章出售。他的妻子美其名說,Leon Lederman認為現在是時候與人分享他喜愛的物理學,同時盼藉拍賣獎章讓人關注物理學。但根據記者的追查,Leon Lederman拍賣獎章其實是逼不得已,因他年老體弱多病,家人沒能力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歸根結底,就是年輕時不會經營手上的金錢。 另一位曾經拍賣他諾貝爾獎章是DNA之父,他是美國生物學家Watson,他把獎牌成功賣得四百七十五萬美元。 無論是網球的大滿貫的獎杯、NBA總冠軍紀念品戒子、諾貝爾的獎章等,都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上百萬的獎金更是叫人垂涎。然而是無論是科學家、醫生、牧師傳道人、工程師、甚至一個運動員或清道夫,一方面,忠心完成神的託付(或神的呼召),同時心存感恩,明白所有聰明、才智、恩賜都是來自神,正如舊約約伯所說的,賞賜是耶和華,收取也是耶和華,不因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感到自高自大,乃是心存謙卑。但另一方面,人也應該好好善用神給他們的產業,盡所能賺錢,盡所能存錢(為日後的需用),也盡可能給予(幫助有需要的人)。信徒在地上做一個好管家,在地上能夠蒙神祝福,在天國也得到獎賞,他們晚年絕不會落入拍賣獎杯獎章這種破落光景

483)精神病特殊醫治方法

  你會讓精神病人住進你的家嗎?這聽起來有點離譜,但歐洲的比利時有一個小鎮,當地百姓就就是這樣做,這是他們傳統醫治精神病人的獨特方式。這個小鎮叫Geel,當地這種幫助精神病人康復的方式在歐洲聞名遐邇,而且已經延續了700年。 Geel小鎮位於比利時Belgian以南約70公里,鎮上百姓都為這裏擁有世界一流的精神病治療醫院而自豪。當地醫生早在700年前就發明了「家庭融入康復治療法」,這種家庭康復法的最大好處就是精神病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安逸的環境裡,脫離一般醫院的約束,過「一般正常人」的生活。對那些過去長期住院接受康復治療的病人來說,這種家庭療法讓他們找到一種家庭歸屬感,這對病人康復當然有莫大好處。 根據Geel小鎮過去幾百年的經驗,醫院的做法是這樣:先組成一個由醫生、護士、心理學家及社會救助人士參加的「特別委員會」,專門負責落實病人進入家庭康復的工作。委員會每周舉行例會,討論家庭康復治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主要涉及病人和接納家庭兩個方面。要知道,並非所有精神病人都適合進入家庭康復治療,所以委員會要審慎地做好選擇工作。根據過去的經驗,病情較重、情緒易變、或是有吸毒、酗酒傾向的精神病人不適合接受這種家庭療法。只有那些病情比較穩定或因家庭和社會原因產生精神病態的病人才能接受家庭治療,而委員會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後做出決定。 在家庭康復治療中,醫院和接納家庭保持緊密聯系,醫護人員定期到家中巡診,隨時掌握病人康復情況。病人在接納家庭中的居住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分為中、長期兩種方式。中期康復對象一般癥狀較輕,但尚不能馬上進入社會,需要一個適當過渡期。 在Geel小鎮街頭的咖啡室,遊人會看見到處都是這些精神病者,他們的行為似乎跟常人有所不同,例如有人會自言自語,但不久又會發現,他們看起來跟常人沒兩樣。 對一般人來說,精神病人被看作是「異類」,原因往往不在於他們的行為,而在常人的慣性反應,視他們為危險人物,但根據研究,事實上,相比於施暴者,精神病患更是遭暴力對待的受害者。 住在平民百姓家的病人通常能夠愉快地生活,他們每天有說有笑,有自己的房間,和同住的家人一起用飯,參加家庭聚會,幾乎成了家庭成員之一。接納病人的家庭在幫助精神病人康復的過程中可以說是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由於這是當地長期以來的傳統,一些接納病人的家庭其實已經世代相傳,接納病人往往成為了家庭的第二職業,每月從政府得到約600歐元左右的支助。據說,Geel小鎮在1938年鼎盛時期曾有數千個精神病人接受家庭康復治療,隨著時光的流逝,接納家庭的數量逐步減少,但現在還有幾百個家庭從事這項工作。對只有一萬多人的小鎮來說,也不算是小數字。 Geel醫院這種特殊家庭康復治療方式今天在比利時的一些地區得到推廣,周邊鄰國也開始學習這種治療病人的方法。但Geel小鎮作為這治法的發源地,仍然吸引來自各國的病人。不過,接納家庭幾百歐元的報酬似乎太少了些,因此,有關部門呼籲應該考慮提高報酬,讓這個保持了幾百年的傳統繼續下去,為精神康復病人找到更為人道的住處。

482)苦毒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請一群人到實驗室﹐然後﹐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叫他們生氣﹐之後﹐叫他們把氣呼在一塊試驗的玻璃片上面﹔呼出來的氣凝結在玻璃片上﹐乾了之後﹐就留下一些白色粉末。試驗人員就把這些粉收集起來﹐拿去給白老鼠吃。白老鼠也分幾種﹐有些吃的多﹐有些吃的少﹐結果是怎樣:沒吃的白老鼠健康是正常的﹐跟平常老鼠一樣﹔吃少量的﹐身體就比較差﹐腸胃消化功能都有問題﹔那些長期吃這些粉末﹐到最後整個身體內臟就慢慢腐爛。 這實驗很有警惕性,可以想象經常懷怒的人﹐他們的身體情況是多糟糕。 你我都有這些經驗﹐對著自己討厭的人﹐越感到對方討厭﹐心思意念都在對方身上,而且越想越氣,連血液就感到沸騰起來。而當醫生也有這種有經驗﹐當病人告訴醫生這裡痛那裡痛﹐胃又不舒服﹐背又不舒服﹐但醫生就是找不出病因。在這種情況﹐醫生可能建議病人去尋找精神科醫師,好處理壓抑的情緒。 英文有一句話這樣說,Holding onto anger is like drinking poison and expecting the other person to die,意思是指:生氣就好像自己喝毒药而指望别人因此毒發而死,這實在是很矛盾的事,但很多人卻是這樣。當我們對他人生悶氣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精力﹐心思意念就圍繞著這個傷害過你的人,結果我們變成它的奴隸。到底是誰在受苦﹖是對方還是自己﹖怪不得聖經說,要把不肯饒恕人的交給掌刑﹐掌刑者就是那個要折磨人的刑罰官。 二戰時,一隊英國軍隊被日本兵所俘,囚禁在緬甸的叢林中。他們被迫替日本兵築橋開路,那就是著名桂河橋。在俘虜營中,糧食短缺,衛生條件極差,而日本兵又非常苛刻與兇殘,英兵苦不堪言,有人更染病身亡。 在俘虜營中,有一個年青英兵,他行動詭祕,又常與日兵打交道,好像有不可告人秘密,這更引起其他英兵懷疑他是一個臥底。更奇怪的是,每當他領到飯菜時,總是鬼鬼祟祟溜走,不與其他同袍一起。 一天,英兵完成了一日的工作,收隊回營休息,忽然警鐘大響,日本憲兵隨即衝入,他們樣子看來非常緊張,好像發生甚麼大事似的。原來,有日本憲兵數點英兵做苦工用的器具時,發現少了一個鐵鏟,懷疑有人偷去以作武器。日本憲兵立即下令英兵繳出鐵鏟,否則全部處死。當時鴉雀無聲,沒有人承認。但見那憲兵隊長暴跳如雷,呼喝說: 給你們三分鐘考慮,若果沒有人招供,就全部槍決!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還是沒有人承認,氣氛愈來愈緊張。到了差不多三分鐘時,那個少壯的英兵突然開口說話 ﹕「是我。」日本憲兵立即向他開槍,他當場氣絕。正當其他英兵驚魂末定,有個日本憲兵又氣沖沖地跑進來,向憲兵隊長報告說﹕「剛才數 漏了一個鐵鏟﹐沒有被偷!」憲兵遲了一步,這少壯的英兵就這樣白白犧牲了。然而,每個人心底裡都間道﹕為甚麼他要承認﹐替所有人犧牲呢?” 他們很快便找出原因,原來這少壯英兵是個基督徒,他和日兵打交道,以自己的戒指和金鍊等物來換取藥物,給那些受傷和病倒的同袍。每當他領到飯菜時,他情願捱餓﹐留給那些受傷和病倒的人。最後,他更犧牲自己,挽救了整隊人的生命。全體英兵因此對他肅然起敬。因著這個基督徒的死﹐這些俘虜突然完全改變過來,他們一起查經、禱告。 大戰結束,這些英兵被釋,重獲自由。他們來到馬來西亞,見到一隊隊被俘的日本傷兵。他們竟然停下來,替那些曾經虐待殘殺他們的敵人包扎傷口。他們引用了羅馬書十二20說﹕「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481 人生下半場(二)

  神呼召每一個人不一樣,有人下半場被神呼召作為傳道人,也有人呼召成為宣教士,但正如Bufford書中提到,神對每個人呼召不同,但不是每個人都一定都成為全職的牧師傳道人,最重要的是找出神在你身上的計劃。身為基督徒,如果你的確知道神呼召你進入祂的服事工廠,有幾點你是必須思考的。第一,你認為你的恩賜在哪裡?如果你希望當一個傳道人,你認為你有講道、領導、關懷、帶查經、牧會的恩賜嗎?你如果你很肯定,並且是得到周圍弟兄姐妹對你這方面恩賜的認同,經過禱告,可以嘗試踏出第一步,然後等候神對你一步一步的引領。如果你尚未找到你能夠服事神的恩賜,但你對目前的工作並不怎樣熱愛,不妨作一個詳細個性興趣測驗,找出你神給你恩賜的所在。   Buford相信人生的後半段可以比前半段更美好,而先決條件就是,你需要花時間想清楚,你想用後半段時間做哪些事情。在《人生下半場》中,Buford將焦點放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也就是在這個「中場」時間,是人生身心甦醒的機會,此時應調整規劃未來,讓人生的下半場能發揮得最完美、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為了幫助讀者經歷身心靈的更新,Buford提出幾個問題,建議讀者自我省思: 「我的專長何在?」 「我想做哪些事?」 「甚麼事對我最重要?」 「我希望後人記得我哪方面?」 「我怎樣界定美好人生?」   當你漸漸步入中年,你也許跟許多人一樣,開始對你過去做了十幾年的工作,不管是當工程師,會計師,甚至是醫生的工作,你感到厭煩,尤其每個禮拜一早上吃床,你很不願意上班,工作變成雞肋,吃之無味棄之可惜,工作只是爲了糊口,只是爲了那份薪水,這個不管你是做宣教工作,或者教會工作,或者是一位普通的工作,,如果你已經發現你已經慢慢失去你對這份工作的熱忱,那麼不管你是是醫生、工程師、甚至宣教士,和牧師,也許你需要考慮轉換工場,甚至轉換職業。不過你最好不要過快作這個衝動的決定,可能你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作詳細的考慮,查問自己,你只是對目前工作環境不滿意?還是你認為你所做的工作缺乏挑戰性?還是你嫌工資太低?最後一個是因為你有神對你特別的呼召,你要把餘下的一生投身在神的國度?   在你一生中,最好有一兩個屬靈生命相當成熟的長者常在你身旁,一旦遇到生命中的難題,或者人生中作重要的抉擇的時候,他們能夠給予你合宜並且符合聖經教導的建議。因此不管是你要準備考慮轉換職業、更換工作環境等,尤其是轉換跑道,這不是選擇到哪裡用飯,或者買一件電器用品那麼簡單的事情,這個轉變會影響你的這個家庭計劃,影響你的後半生,所以必須慎重考慮,尤其身為基督徒,這個決定背後如果是蒙神眷顧,是走在神的旨意當中,你是一個蒙受神莫大的祝福。   把你轉換工作,或者更換跑道的計劃首先跟你的配偶仔細討論,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成家立業之後與大學單身時代很不一樣,如何計劃都牽涉到配偶和孩子,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不得不配偶全力支持,不管你認為最好的決定都不是明智的決定,可能轉換工作或更換跑道尚未時候,你需要耐心等待。同時也諮詢你的屬靈導師,聽聽旁觀者的意見,如果配偶和導師都開綠燈,加上來自聖靈的感動,你比較安心踏出第一步,如果配偶和導師有一方都不是很認同,這應該是等待的時候,最好不要堅持己見,用時間來印證神對你的帶領。   如果你非常確定你對目前的職業感到非常厭煩,你是非常認真想考慮患更換跑道,那麼在你尚未踏出第一步以前,最好不要在短時間更換跑道,最好你為自己做一些更換跑道的預備工作。知名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The Sigmoid Curve) 理論,那裡他提到,不斷成長的秘訣在於第一條人生曲線未走下坡前,即開始第二條曲線,目的是為了幫助新曲線渡過起初探索期和可能產生的錯誤。意思是,當你尚未結束你已經工作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以前,你可以準備開創你第二種不同的事業,如果發現你對這個新的職業越來越熱愛,你把更多精力投入,並且作平行的發展,等時間成熟,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導師的認同,這樣而作跑道的更換,這樣有計劃的更換跑道是比較明智的決定。    

480-人生下半场

    美國一位著名的電台總監Bob Buford,寫了一本有關中年危機的書,英文書名叫「Half Time」,中文譯本為人生下半場。Bob Buford原來是一個電臺的總監,事業上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人到中年,他認為人生的上半場他自己覺得非常滿意,他也覺得他已經到達了人生的高峰,跟許多人相比,他算是非常成功,也對自己很滿意,但他卻是出現了成功的恐慌癥,他本身是一個基督徒,在他心目中,過去他都是在電臺圈子打滾,跟上帝的工作扯不上一點關係,好像沒有一點屬靈的意義,儘管他是熱愛自己所做的工作,但他認為他應該做一些跟神國有關的事情,於是毅然放下這份非常成功的事業,雖然他還沒有聽到神對他呼召的聲音,他帶著滿懷熱情進入神學院,好裝備自己成為一個神的工人。在神學院快訓練快結束的時候,與一位資深的牧者談到畢業後的去留,才發現自己當初是抱著滿懷熱情到神學院,壓根兒都不知道自己想為神作什麽,他以信心來學習依靠神,心想畢業後神一定清楚讓他看到未來方向,誰知道事情不如他想像的樣子,神學院快畢業他還是對前面發現感到迷惑,講臺講道?並不是他的特長?牧會也不是他的興趣?宣教嗎?又好像沒有這個感動?這位牧者最後語重心長對他說,如果是神所引領他的工廠,他必須在那個領域看到他對這方面的熱情,神不會帶他做一些他完全沒有興趣,也完全沒有功效的工作,神沒有要求每一個人都當牧師傳道人,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宣教士,神有可能叫一個人一生當護士來服事祂,一個高中老師也可能是所委派的工作,重點是不管是那一個崗位,都可以用來服事神,但最重要的是,當事人必須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上得到別人認同,並且有很大的果效。   Bufford經過這位牧者的一番話,如夢初醒,於是再次對自己的生命作一個很大的檢討,最終發現他還是非常熱愛電臺的工作,電視臺的工作對他來說實在是駕熟能詳,工作不但有功效,他工作的能力也是別人的認同。但問題是,他怎樣用自己這方面的專業與神的國度連上呢?說來也很奇妙,沒有多久,居然有福音機構電視臺找上門來,因為很多福音機構很想透過現代傳媒的力量來傳遞福音,但通常這些神的僕人對電臺的事情完全是門外漢,於是兩方面坐下來,一拍即合,Bufford終於找到他人生下半場的發現和計劃,他仍然可以使用他所熱愛的專業來擴展神的國度。同樣是作電臺的工作,但他人生下半場卻有很不同的意義,因為那是具有永恆價值的投資工作。   同樣的,你現在面對人生下半場,你又如何來調整你的生活和步伐,甚至工作的方向和目標。   (下期繼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