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年人,因多年來被同事輕看。某天一個早上,他吃過早餐,如常駕車回工廠上班,把車子停好,走進廠內,隨即從口袋中拿出一把零點四五口徑自動手鎗,把與他相處了十五年的同事一一殺掉。 一位名叫鮑爾(Josh Powel)的男子,因有疑案在身而無法獲得他兩個孩子的監護權,他選擇把自己和孩子一同關在屋子裏面,最後引爆家裡的煤氣爐,父子三人同赴黃泉。 兩年來,新校長把全校最難管教的學生,都編到王老師的班上來了。王老師因此高血壓,常常偏頭痛。 這些人雖在很多方面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怒火中燒;但他們像大多數人一樣,不承認自己忿怒,不讓積忿健康地發洩,最後落到很不幸的結果。 心理學家現在知道毎個人都會發怒。由於對付怒火的方式不同,結果也互異,有人因而得病,有人仍能保持健康,有人失去理智而 把自己送上毁滅之路,有人因忿怒而採取建設性的行 動,有人能化怒爲樂,有人深感沮喪。最要緊的就是要自知在發怒。壓抑忿怒和不自知的忿怒能以很多方 式傷害自已和親人。問題在很多人根本不知怎樣用健康的方法對付心中隱藏的忿怒。 一個二十多歲的病人,在接受心理輔導之前,曾經毆打二十個人,他的同事認為他是個安靜明理的人,很少怨言;他也否認曾對 別人發怒。直等到接受治療,才知道自己滿腔怒火,原因是他父親殘暴,母親過分挑剔。於是開始學習用較斯文的方法洩忿。治療將結束時,他說:「現在我才知道眞正好漢不用動武也能解決問題。」 有時候,內心的忿怒會演變成微妙的破壞他人幸福的力量。有個忿怒的婦女幾乎永遠以讓人等她的方式來發洩內心潛伏的敵意;有位商人最厭惡應酬,總是在別人家裏作客時瞌睡,使他太太感到侷促難堪;還有一位家庭主婦,不喜歡招待丈夫公事上的 朋友,於是設法破壞宴會,把食品燒焦,或把咖啡打翻在丈夫上司的衣服上。 行爲科學家最近發現,所謂「意外」事件,原來有許多是由忿怒所致。例如,一項硏究發現,一組出過嚴重車禍的司機,要比另一組沒有發生過嚴重交通 事故的司機怒氣熾烈得多。 很奇怪,不知道自己在發怒,常使人覺得焦躁。 很多人相信抑鬱的怒氣是引起胃潰瘍的重要因素, 有時也會引起高血壓、偏頭痛或結腸炎。譬如,對潰瘍性結腸炎病童所做的一項硏究發現,他們都是因為積怒而不知道如何發洩。所以很多病人的病因並非飮食不當,而是有什麼東西使病人生氣。 由於挫折所引起的憤怒無可避免,所以人必須學會駕馭忿怒,化這股巨大破壞力成為有益的力量。這 一點對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怎樣善用忿怒的力量,使它成爲成功的助力,以下是專家幾點提示: 第一,明白忿怒是正常的。不久以前,一位舉止斯文的男人在加油站排隊,不知等了多久,好容易才輪到了他,汽油卻賣光了。這下子他可過火了,他一時不能自制,跳出車子,像個 粗人似的大嚷大叫。但同時他知道不對勁。 雖然他的行動於事無補,他生氣卻十分正常。 一位年輕婦女,她是個很好的法律秘書。她和丈夫多年來一直想有個孩子,最後她終於生了個健康的小寶寶。可是她非但不快樂,反變得越來越沮喪,急躁,常常哭泣。 經過幾次治療,她才知道她對孩子的忿怒與對孩子的愛,都一樣地自然。事實的眞相是:她那長期等待的快樂來臨後,她不得不辭去她喜歡的職務,並使 她忙得一點空閒也沒有。明白了她那忿恨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現象之後,她的不悅反而一掃而空。 第二,找出為什麽發怒。人們常在不該怒的時候,對不該怒的人或事,大發雷霆。 找出了正確的摩擦原因,常可防止有壊影響的無理取鬧。 一位年輕教師,她那班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她的脾氣怕得要命。經過幾次診治後,才明白她的行爲是變相的忿怒,起因是她要獨自照顧年老的父親、因爲她是個女人,又沒有結 婚,所以三個哥哥就把照顧頑固老父的責任全都推在她身上。她明白了眞正的怒因以後,就與三個哥哥攤牌。結果他們分担了照顧老父的責任,而她也不再隨意處罰學生。 第三,不要壓抑忿怒。很多人忿怒時會帶着 敵意,默不作聲。其實口頭上把怒火發洩出來能緩和 怒氣,甚至化解怒氣。很多父母用實例的方法教導兒 女,以直接但非暴力的方式來表示忿怒。讓孩子知道不虛僞但坦誠的對話,就像暑天的大雷雨,雨過天靑,可以淸新空氣,化戾爲祥。 一個由於沮喪以致工作能力越來越差的人,他的問題是與上司不合,上司比他年輕, 對他的建議不是鄙夷地笑,便是乾脆拒絕。他怒火中燒,變得極端緘默,抑鬱消極。輔導員勸他儘量坦誠而心平氣和地與上司談談這個問 題。最後他同意了,毫無牢騷地把心事和盤托出。年輕的上司從此對這位老人改變了態度。 […]
提到世界重量級拳擊,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牙刷拳王」阿里(Muhammad Ali),但另一個拳手跟他不相伯仲的,名叫弗利沙(Joe Frazier),卻很少人提及。 一九六七年六月,重量級拳王美國人阿里拒絕入伍,世界拳擊協會撤消了他的冠軍頭銜。而自一九六六年以來,弗利沙連戰皆捷,阿根廷的Oscar Bonavena和加拿大的George Chuvalo都成了他手 下敗將。一 九六八年他擊敗Buster Mathis,奪得紐約州冠軍,最後在一九七〇 年二月,他打敗了Jimmy Ellis,登上世界拳擊協會的世界 冠軍寶座。那時,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誰是眞正的重量 級拳王?過了好久,阿里和弗利沙終於進行一場拳王爭霸戰。 比賽在一九七一年舉行,弗利沙身手敏捷,屢次避過阿里强勁的右拳;阿里則屹立如山,吃得住弗利沙那摧筋斷骨的左勾拳。弗利沙沙向阿里著著進攻,拳如雨下,猛攻不已;阿里自參加職業 拳賽以來,恐怕還沒有受過這樣兇猛的攻打,然而他奮力抵擋,也打得非常出色。到了最後那回合,弗利沙左臂後彎,然後猛出一拳,把阿里擊倒。鈴聲一 響,評判員一致裁定弗利沙獲 勝。 弗利沙的成功其實不是偶然的。 弗利沙說話語調温文,但人很自信,一派强者風度。他經常告訴別人,成功沒有捷徑,訓練是唯一幫助你走上成功的途徑。「訓練就是卽下功夫準備,這是絕不可少的,不管你打算做秘書、律 師、護士、或者售貨員。假如你沒有好好準備,誰都幫不了你。假如你有訓練,誰都可以幫你。而且,最重要的是訓練自己, 別人不能代勞」 弗利沙深信一個人應該盡其在我,就憑着這個原則,他終於登上了世界拳王寶座。他和阿里的拳賽,轟動一時,比賽完畢,住了幾天醫院,有人說他受了重創,勢難復元。這些謠 言不攻自破。 日後他天天都埋頭苦練,隨時準備和一些角逐拳王寶座的人較量。弗利沙的雙親在南加羅來納州波福特郡有四公頃農田, 生了十三個孩子(他排行十二),爲了賺錢 養家,夫婦兩人都在附近大菜園裏幹活。一家大小淸早六點鐘起床,先到自己的農田工作。「隨後我們上學,」弗利沙說,「爸爸去做工,放學後,我們又到菜園裏幫 他忙。不過最令我得意的 是能助爸爸一臂之力,成爲 他的左臂。」 他父親年輕時斷了左臂,做不到的事就由傅利沙代勞。「爸爸用右手按螺栓,我擰螺帽。 我抓鑿子,他使鐵鎚。他發動拖拉機,我把駕駛盤。 七歲時,他已教我獨自開拖拉機了。爸爸只憑一條 臂膀而做三份工作,看見他那樣辛勞,使我得到重大的啟發,以後一直記在心裏。」弗利沙小時喜歡在電視上看拳賽,年輕的傅利沙把布袋塞滿沙子破布,掛在樹上, 當練拳的沙袋 使用,練習他從電視學到的拳法。連一 向能吃苦的母親,見他這樣不停地苦練,也忍不住要 催他休息。 傅利沙和靑梅竹馬的女友在十六七歲 時就結了婚。爲了謀生,他放下書包,離鄕背井,先在紐約做過幾份散工,然後到費城一家屠房工作。他把妻小接去,安置在公寓裏,然而,他心裏念念不忘 打拳。爲 了減肥,他毎天淸早五點鐘起床跑步。晚上則到健身 房做例行锻鍊。 他在健身房結識一位頭髮斑白, 身材魁梧的黑人,名叫Yancey Durham,他以前陪過名拳師練拳。Durham很喜歡訓練業餘拳師。他對那個新來健身房,打沙袋打得汗流浹背的矮胖子看過幾眼, 當時沒把他放在心上,他看來像個不中用的胖子,不多久就會知難而退的。誰知他以後天天都來,而且是勞碌一天後才來的。在Durham眼中,人的決心和耐性比天份還重要。 Durham對年輕拳師總喜歡說幾句老話: 「打拳對你沒有好處,可能活活被人打死。你爲什麼不囘學校念書,或者找份淸閒的工作做做?」他也這樣對弗利沙說,但弗利沙笑而不答。 「你打重量級身材嫌矮,不過你的左臂好像還有 勁,也許我們可以想想辦法,」Durham有一天對他說,弗利沙聽了大爲興奮,本來每天早晨跑五公里,現在 跑八公里。做完屠房工作,他在健身 房的時間也加長 了,他和別人作過多場業餘比賽,屢獲勝利。最終獲選代表美國參加一九六四年世運會重量級拳賽,並且獲得冠軍。 弗利沙帶着金牌囘到美國,拜訪Durham商量轉做職業拳師,Durham被他的熱誠感動,最終把他訓練成為一代拳師。 出名之後的傅利沙仍然苦練不輟,淸早五時起床跑步,假如有人甜言蜜語 […]
假如說,你和二十二個陌生人相聚,你和其中一人談話,發現你們的生日是同一天,這是不是很叫你吃驚的巧合?其實一點也不驚人,因為根據統計,在隨機挑選的一羣二十三人中,有二人同天生日的或然率,是五十或五十以 上。 Warren Weaver在他所著Lady Luck 一書中,提起過他在一次高級軍官的 宴會中談起這一或然率,許多軍官都不相信,當時餐桌上有二十二人,有人提議作一次試驗,於是每人輪流說出自己的生日,結果皆不相同。隨後,女侍者開口了。「對不起,」她說,「我是這房間裏的第二十三人,我的生日是五月十七日,和那邊那位將軍的相 同。」 雖然很多巧合是可以用或然率來解釋,但有些情況的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連科學家也會說不出話來。例如:「生活」雜誌有一次報道,在美國Nebraska州的Beatrice城市,一座名叫West Side浸信會訂於一九五〇年三月一日 舉行合唱團排演,十五個團員俱皆遲到,各有不同的理由:汽車發不動,廣播電台的音樂節目未完,烫衣服耽擱了時間,談話沒有結束。他們幸虧沒有按時於在傍晚七時十五分到達敎堂,因為這敎堂於七時二十五分因為發生爆炸而炸毀。合唱團的團員認為他們全體遲到是上帝的恩典。在Lady Luck 一書中,Warren Weaver估計十五人都在同一夜晚遲到的或然率為一百萬分之一。 有些巧合牽涉許多可變因素,要這些因素全都發生,其或然率似乎微乎其微。然而,或然率也無法解釋美國甘迺迪總統與林肯被刺殺的一連串奇怪相似之處。甘迺迪恰在林肯之後一百年的同一個星期膺選總統;二人都對黑人民權深感興趣;二人都在星期五當着夫人遇刺;二人都在白宮喪失一子;林肯在福特劇院被殺,甘迺迪在福特汽車公司製造的林肯型敞篷車內被殺;二人都由副總統繼任,而他們的副總統都姓詹森,而兩位詹森的出生年相隔整一百年(一為一八〇八年,一為一九〇 八年)。 這些巧合已引致科學家提出了一些新學說,認為或然率不足以解釋一切。這方面的一位先驅是瑞士的精神病學家Carl Jung,他畢生搜集了許多稀有巧合事例,並曾於一九五二年的一篇論文中, 聲稱巧合之事發生之頻繁遠高於或然率之預測,而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巧合,必是由於有一種「莫名的力量」駕凌於一般秩序之上。Jung創造了一個字synchronicity (同步性),用來描述似是不相聯貫之事而竟意外地彼此有許多聯同。 有些著名的物理學家為解釋巧合而尋求新的學說,提出超逾或然率的理論。早在一九三五年,就有人說兩顆亞原子粒子一旦發生了交互作用,可於萬千年後在若干光年之遙仍反應彼此隨後的活動。此一奇異現象被稱為EPR怪論,EPR之得名取自發現此 一怪異現象的三位著名學者的姓氏的第一個字母,這 三位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及其合作發現者Boris Podolsky與Nathan Rosen。 物理學家David Bohm硏究這現象已經數十年,他說,粒子和人一樣可以互相影響,因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和其他事物互有關聯-過去、現在與將來,他稱之為「牽連的秩序」。粒子實際上並未分離,只不過它們聯結的方式不是我們能以平常觀察實體的方法所能察覺的。 當然,從理論到確實證明巧合並非只是偶然的現象。儘管科學的爭論繼續不停,而巧合之事亦持續不停地發生。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盟軍於一九四四年準備登陸諾曼第時,在他們的計劃中使用了一些絕對機密的密碼代號,包括Utah、 Neptune、Omaha、Overlord、Mulberry 等字在內,萬沒想到,這每一個字居然出現在倫敦「每日電訊報」上的縱橫字謎的答案中,盟軍的統帥們發現了這件事後, 其驚懼之情是可以想見的。字謎的作者如非事前知道登陸計劃,何以會選這些字作為答案呢?字謎的作者是一個小學敎師,叫Leonard Dawe,他花了好多時間才說服當局相信他不是納粹間諜,他選用這些字只是難以想像的巧合。 講到巧合,相信很多科學家也無法用或然率解釋聖經預言,預言包括以色列復國,但以理提到從巴比倫、馬代波斯、希臘、羅馬帝國四大國的預言,更重要的是有關耶穌的描述,包括祂的出生在何時何地、如何被出賣、死亡和埋葬的情況等,這絕對不是科學家用或然率能夠解釋,也許物理學家David Bohm可以用「牽連的秩序」理論解釋粒子和人可以互相影響,並且認定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其關聯性,這包括過去、現在與將來所發生的事件,但從基督教信仰來說,信徒卻認為萬物有一個主宰,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掌管在祂的手中。 以信仰解釋世間「巧合」事情發生是需要信心,但以物理方式解釋巧合豈不是也需要信心嗎?
試看看以下這個假設的例 子。一個四歲男孩和他的兩歲弟弟,跟母親到 百貨公司去。那個四歲男孩在百貨公司裏並沒有跑來跑去,也沒有把貨架上的玩具扯下來或欺負弟 弟。但是,他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呢?他母親完全沒有 理他,而只顧自己購買東西,樂得淸靜一下。但後來 那孩子行為改變,先一把推倒了弟弟,然後自己四處 亂跑。於是,他母親立刻就把注意力轉到他身上,並 且高聲喝罵。你可知道,這母親的這種做法卻種下這男孩搗蛋行為的種子了。 研究孩童心理學者發現,父母如果能夠稍為了解孩童的心理,適當 的訓導可使孩子明白為什麼某些行為是錯的,並學會如何糾正。敎導孩子舉止端正,主要的 原則其實很簡單。當你看見孩子行為良好時, 你就應該加以稱讚、給他一個微笑、摟抱他一 下或者拍拍他肩膀-用行動表示你認為他是個 了不起的孩子。 孩子行為不端時,做父母的通常都會對他們增加 注意。其實,這樣只會使孩子變得更頑皮,因為他發 現這是達成心願、得到父母的注意的有效方法。要鼓勵孩子行為循規蹈矩,下列的五個方法會有 幫助. 1-與孩子建立和譜關係。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談話簡直不能算是交談。「小蘭,不要碰那書架!」「小東,你要我說多少次才不再騷擾你妹妹?」許多父母都常用這種帶有指揮、命令和譴責口 氣的話對孩子說話。 講故事是投其所好地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好方法。父母可以談談他們年幼時的有趣或好玩事情。孩 子特別愛聽父母述說他們童年所做的儍事,因為這些事情可以引起他的共鳴,能使他發笑。這樣做常常可以鼓勵孩子也把自己的事傾訴出來。 父母還必須和孩子一起做些事情,一些不用孩子做什麼,而只要與父母一同開心的活動。孩子年幼時,帶他們去參觀消防局、警察局和報館的印刷機房。對於這些事情,他們日后想起来仍然開心。 2-獎勘孩子的好行爲。 當孩子幫忙做家務,例如自己收拾衣服等等,父母需要留心地看着他做,然後給他一個微笑,再說一些讚賞他的話。 但是如果孩子不願意幫忙,他就完全得不到父母的注意,因為他這種行為是在「不受歡迎」之列。 當然,有一點必須知道,能驅使某一個孩子產生行動的力量,未必對另一個孩子也有影響。父母可以給孩子幾個硬幣,或者請他吃一頓,又或者和他一起玩一種遊戲,作為獎賞他的方法。孩子作出了父母認為值得鼓勵的行為之後,如果能立刻得到獎賞,這就達到孩子變乖的效果。 3-和孩子達成協議。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 父母可以採用一種叫做「立約」的技巧,讓孩子有權決定自己用什麼行為去獲取特殊酬勞。如果孩子曾參與作決定並覺得合約對他有利,他便會懷着賭勝的心理盡力把工作做好,於是大家都成了贏家。例如,孩子同意如果在一星期內他能每餐飯後都不需提醒就自動收拾飯桌,他就可以請一些朋友回家開茶會。 4-發生紛爭時須加以制止。 當孩子真的在生事,父母就要命令他停止,叫他進房間去,並用行動向他表明,打別的孩子及扔東西或食物,都是不能接受的行為。讓孩子被隔離一段短暫時間,也許五分鐘,這五分鐘隔離並不是一種懲罰,當然更不是一種獎勵,而是給他一段時間讓他冷靜下來。 如果孩子拒絕回房間,那麼就趕他進去。還有, 如果他的行為不是破壞性的,你不必規定他在暫停時間內做些什 麼,否則可能引致他產生反抗心理。倘若他抱怨或者 叫屈,別理踩他。孩子一搗亂就被強迫停止的次數多了,他通常就會明白到那是不可避免的後果,於是, 他的破壞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5-不要製造能引起麻烦的環境。 父母有意無意會把孩子放在只適合大人的環境中。例如,我們不把容易打破的物件移開而讓剛學走路的孩子伸手就能搆 到,可是,當那物件被打破了,父母卻會生氣。 偶然會在電視肥皂劇看過,一群人在看足球比賽時,觀眾席上一個父親掌摑他的兩歲兒子,原因是那孩子站在座位上向後面的人投擲爆玉米花。但這位父親並不明白,他那樣做 […]
加州大學分校兩位教授Robert Emmons和Michael McCullough曾經作了有關感恩與喜樂的研究。他們隨機挑選一群人,然後把他們分成四組,第一组每天晚上睡前寫下至少五樣讓他們感激的事,事情無論大小;第二組寫下五件在生活中與别人起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第三組寫下五個他們認為比别人優秀的地方;第四組是隨意寫下當天所遇到任何發生的事情。四組人,每天15分鐘,連續作三天,之後研究人員會測量他們的樂觀和幸福程度、身体健康、對别人的慷慨與仁慈、和他們日後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寫下與人爭吵和發生不愉快事情那一組的情況是最糟糕,而情況最好的是每天晚上睡前寫下五件感激事情的一組,這一組的參與者,他們感到最快樂,人很樂觀,他們身心靈都比較健康,而且最有可能達成個人理想目標。 密蘇裡州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King &Kathi Miner也作過類似的研究,研究人員找來一群在過去生活中曾經受過傷的人,請他們寫下創傷的經歷,並要求他們寫下從創傷中「看到的好處」。他們其中一批研究對象是癌症女性病人,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參與研究女性寫下他們的病情,並且寫下「患上癌症所帶來的好事」,這不是強制參與者說「很高興患上癌症」,這種要求不合情理,如果有所選擇,他們還是說,「但願我沒有得到這個病癌症」。但事實上她們的確是患了癌癥,關鍵不是患上了癌症,乃是怎樣看待這個病症。當中有人這樣的回應, 「患病讓我與家人更親密」、 「我更能夠感激每天的生活」、 「我越來越欣賞後園的鳥語花香」、 「我現在與家人相處更融洽」、 「我現在知道誰才是我知心的朋友」。 研究指出,那些寫出癌症好處的女性,他們看醫生的次數比較少,而戰勝癌症的機率卻提高。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是,那些能夠從創傷中看到好處的人,他們的身心靈比較幸福和快樂。 人不是把壞事看作是好事,乃是能夠從壞事情中看到好的一面,能夠從壞事情中找出好事,擁有這種心態的人他們壽命水平會提高,身心靈比較愉快。 加州大學的Sonja Lyubomirsky的實驗有點不同但意義差不多,結果也很類似。她邀請參與者回想到他們生命中最精彩的經歷,三次15分鐘,連續三天,前後總共45分鐘。回想一些讓他們感到快樂興奮的時刻,譬如說,第一次墮入愛河、與心愛的人相聚一起的時光、找到一本好書、看到一幅好漂亮的畫、自己一本書出版等,這些參與者讓自己陶醉在過去最享受的時光,然後詳細寫下當時的感受、想法、和感覺。根據這位加州大學女教授的研究,那些寫下最快樂經歷的人,無論在生理和心理都比較健康,他們看醫生的次數少了,身體免疫系統比一般人強。 從上面幾個研究可以看到,無論在任何情況,存感恩的心的,都有莫大好處。好的事情發生,當然值得感恩,能夠經常回想過去美好時光,在別人面前分享作見證,這都可以讓腦袋留下深刻印象,而根據研究,這都對我們身心靈有莫大好處。另一方面,不好事情的發生,天災人禍臨到,如果當事人不怨天尤人,乃是用正面的態度看困難、挫折、和失敗,並且細問自己,我在當中學到什麽功課?我有什麽嶄新的體會?研究也指出,這種做法對當事人也有莫大的好處,免疫系統加強,不容易生病,就算生病,身體恢復也比較快。 那些經常覺得别人虧欠他,從來不會想到從别人或社會給予一切,他們心裡只會產生抱怨,不懂得感恩。有哲学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感恩是一份感情,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良知,也是一種動力。人懂得感恩,生命就會得到滋潤,不斷閃樂光芒。 現在以我們更白爲什麽聖經叫我們凡事謝恩,好的事情要謝恩,表面看來不好的事情也可以謝恩。原來感恩對我們信徒的身心靈都有莫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