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谢天谢地

  加州大學分校兩位教授Robert Emmons和Michael McCullough曾經作了有關感恩與喜樂的研究。他們隨機挑選一群人,然後把他們分成四組,第一组每天晚上睡前寫下至少五樣讓他們感激的事,事情無論大小;第二組寫下五件在生活中與别人起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第三組寫下五個他們認為比别人優秀的地方;第四組是隨意寫下當天所遇到任何發生的事情。四組人,每天15分鐘,連續作三天,之後研究人員會測量他們的樂觀和幸福程度、身体健康、對别人的慷慨與仁慈、和他們日後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寫下與人爭吵和發生不愉快事情那一組的情況是最糟糕,而情況最好的是每天晚上睡前寫下五件感激事情的一組,這一組的參與者,他們感到最快樂,人很樂觀,他們身心靈都比較健康,而且最有可能達成個人理想目標。   密蘇裡州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King &Kathi Miner也作過類似的研究,研究人員找來一群在過去生活中曾經受過傷的人,請他們寫下創傷的經歷,並要求他們寫下從創傷中「看到的好處」。他們其中一批研究對象是癌症女性病人,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參與研究女性寫下他們的病情,並且寫下「患上癌症所帶來的好事」,這不是強制參與者說「很高興患上癌症」,這種要求不合情理,如果有所選擇,他們還是說,「但願我沒有得到這個病癌症」。但事實上她們的確是患了癌癥,關鍵不是患上了癌症,乃是怎樣看待這個病症。當中有人這樣的回應,   「患病讓我與家人更親密」、 「我更能夠感激每天的生活」、 「我越來越欣賞後園的鳥語花香」、 「我現在與家人相處更融洽」、 「我現在知道誰才是我知心的朋友」。   研究指出,那些寫出癌症好處的女性,他們看醫生的次數比較少,而戰勝癌症的機率卻提高。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是,那些能夠從創傷中看到好處的人,他們的身心靈比較幸福和快樂。   人不是把壞事看作是好事,乃是能夠從壞事情中看到好的一面,能夠從壞事情中找出好事,擁有這種心態的人他們壽命水平會提高,身心靈比較愉快。   加州大學的Sonja Lyubomirsky的實驗有點不同但意義差不多,結果也很類似。她邀請參與者回想到他們生命中最精彩的經歷,三次15分鐘,連續三天,前後總共45分鐘。回想一些讓他們感到快樂興奮的時刻,譬如說,第一次墮入愛河、與心愛的人相聚一起的時光、找到一本好書、看到一幅好漂亮的畫、自己一本書出版等,這些參與者讓自己陶醉在過去最享受的時光,然後詳細寫下當時的感受、想法、和感覺。根據這位加州大學女教授的研究,那些寫下最快樂經歷的人,無論在生理和心理都比較健康,他們看醫生的次數少了,身體免疫系統比一般人強。   從上面幾個研究可以看到,無論在任何情況,存感恩的心的,都有莫大好處。好的事情發生,當然值得感恩,能夠經常回想過去美好時光,在別人面前分享作見證,這都可以讓腦袋留下深刻印象,而根據研究,這都對我們身心靈有莫大好處。另一方面,不好事情的發生,天災人禍臨到,如果當事人不怨天尤人,乃是用正面的態度看困難、挫折、和失敗,並且細問自己,我在當中學到什麽功課?我有什麽嶄新的體會?研究也指出,這種做法對當事人也有莫大的好處,免疫系統加強,不容易生病,就算生病,身體恢復也比較快。   那些經常覺得别人虧欠他,從來不會想到從别人或社會給予一切,他們心裡只會產生抱怨,不懂得感恩。有哲学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感恩是一份感情,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良知,也是一種動力。人懂得感恩,生命就會得到滋潤,不斷閃樂光芒。   現在以我們更白爲什麽聖經叫我們凡事謝恩,好的事情要謝恩,表面看來不好的事情也可以謝恩。原來感恩對我們信徒的身心靈都有莫大好處。

468-笑口常開

  多年前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Patch Adams」,台灣片商翻譯為「心靈點滴」。這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所改編,故事描述一位很有創意的醫生,此人認為藥物對病人固然重要,但如果可以幫助病人引發他們喜樂的心情,其復原的時間必然縮短,且果效也非常顯著。當他還在任實習醫生的時候,他就以搞笑的方式在醫院裡推動這個「快樂治療」的計劃,有時候他扮演小丑到病房看病人,或將自己裝扮成大猩猩來逗孩子開心;他還刻意在病房裏堆滿彩色氣球來營造快樂氣氛。剛開始時,這種方法被傳統的醫生所排斥,甚至連醫學院也準備將他開除學籍,但經過他長久的堅持,醫學院教授終於發現他這個方法的確可以幫助病人加速康復,這時他的計劃才被醫學院所接納,而其他醫院也才開始願意推行這種醫療方法。   很多年前,香港也有醫院推動類似這種「快樂治療」方法。醫務人員首先發掘病人本身的長處,然後再透過活動凸顯病人的特殊才華,若病人擅長演奏樂器,院方便用輔助器具幫助他們重拾樂器,甚至讓這些病人合作表演。目的是為協助病人重新肯定自我能力和價值,在病榻中仍能感到幸福,找回失去的喜樂。後來經過證實,專家發現這種醫療方式可以幫助病人活得快樂,也因此活得更久。   其實不是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達到醫療的果效,醫學界的研究也發現,普通人若能每天都找到機會來讓自己大笑一番,其身體狀況會比一般人更為健康。因為喜樂會影響神經系統,並且影響內分泌,讓人的免疫系統增強。   我們怎樣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多笑幾聲呢?下面是 一些專家的建議:   1-常與愛笑的人交往 Susan是一位小學老師,她從前非常羞怯,總是笑口難開。後來她嫁給 一個馬戲迷,結果他被那些小丑迷住了。她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有一天,我穿上演出服裝,請一位小丑 為我畫個花臉。那天下午,我整個生活完全改變了。 我學會了笑和享受人生,我從來沒那麼快樂過。」   她後來在一個社區學院敎小丑表演術。她說直到今天,她仍然重視和會享受人生時常發笑的人交往,因為她深深感覺到,這些經常快樂的人能夠感染周遭的人。   2-練習笑 加州Santa Barbara精神治療醫生 Ann Goodheart,講到她的一個憂慮成性的女病 人。有一天,Ann叫那個女人把自己所憂慮的事情列成一個「心事單」。那個單子很長。「現在你把所 有的心事一椿一椿念出來,」Ann醫生吩咐她說,「但 是,每念完一椿,必須『嘻嘻』一聲。」那病人皺皺 眉頭,不過還是照辦了。使她大感驚異的是,她竟然憋不住吃吃地笑起來。然後,她醒悟到自己的憂慮實在都很愚蠢可笑,不禁大笑了一陣,那是她好久以來初次的大笑。   Ann Goodheart說,假笑可以帶動橫膈膜。「這就像把鑰 匙插進汽車的點火裝置一樣,」她解釋說,「引擎一 點上火,就發動起來了。假笑也和這種情形差不多。橫膈膜會把假笑當成眞笑,人會不知不覺地眞笑 起來。」   3-建立笑料檔案 一位輔導諮商師,當問到如何如何不會受到因工作而帶來的負面情緒之影響?他的答案就是學習培養一個愉快的心情,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多看一些幽默笑話等。他平常喜歡收集笑話、幽默小品。因這是免費的,並且能讓他捧腹大笑,最重要的是,笑話能讓他每日抗衡一些叫人心煩的事。   Cleveland大學一位敎授,經常跟兒子和女兒分享各種趣事和笑料。他想出了笑料剪貼簿的主意,他們稱之為『荒謬集』,大家協力蒐集和剪貼,彼此建立了一種眞正的親密關係。用剪貼簿蒐集資料當然很花費時間,但是只建立一個簡單的笑料檔案卻很容易。把自己所喜歡的漫畫和笑話剪下來就可以了。另外再預備一本記事簿,把你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笑事情隨時記下來。   加州一位護士引述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一個護士在緊張忙碌一整天之後,在最糟糕的時刻,一個好找麻煩的病人一連按了很多次電鈴。 『有什麼不對嗎?』護士儘量保持愉快地問道。 『我的晚飯有問題,』病人大聲吼叫,『這個馬鈴薯是壞的。』護士決心保持笑容,她用一隻手拿起那個馬鈴薯,用另一隻手把它狠狠地揍一頓。『這個壞馬鈴薯,』她申斥着,『你壞!你壞!你壞!』病人突然大笑起來,護士也控制不住自己而為之大笑。   4-培養幽默感 常常培養幽默感,每天遇到讓你不開心的事情時,就以幽默的心態來處理。對你、對別人都比較容易過日子。   有位小姐車子開到半路時,突然在路中央熄火,怎麼也發不動。站在一旁的交通警察看了她好久,看著紅燈轉綠燈、綠燈轉紅燈……。那位小姐還是停在路中央,動也不動。於是交警忍不住走過去問那個小姐:「是怎樣,沒有妳喜歡的顏色嗎?」   升上幼稚園大班的林小偉,好動又頑皮。 當媽媽在廚房裡準備晚餐,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小偉總纏著媽媽,一會兒說:「媽媽,幫我開電視,我想看卡通。」「媽媽,我肚子餓了,我想吃點心。」「媽媽,我可不可以去小美家和她玩。」「媽媽,我……。」 不勝其擾的林媽媽對小偉生氣的說:「你再叫媽媽,明天學校的遠足就不給你參加。」 受到責罵外加威脅的小偉,當下不敢再搗蛋。但僅隔一會兒,小偉便走到媽媽身旁,輕聲的說:「林太太,我可不可以去尿尿?」 […]

467-饒恕

  二十二歲的Peter是個身體強健的丈夫和父親,但有個嚴重的毛病。他的粗暴行為使他難於保持一份工 作。每次失業之後,他會一連幾個星期待在家裏悶聲 不響,對待他的兩個小孩時脾氣極為暴躁。   最後,Peter去看一個精神病醫生,但醫了八個月仍毫無進展。心理醫生認為Peter的毛病出在早年他那酗酒的父親常在朋友和家人面前眨低 他。在治療期間,Peter開始了解到自己的粗暴行為的起源,但是醫生無法減輕這年輕人的痛苦回憶,也不能阻止他把憤怒發洩在別人身上。   有天晚上,Peter和他的牧師談話時,牧師勸他寬恕他的父親,又和他一起跪下來祈禱。其後,Peter感到內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力量。第二天,他去看他的父親。「爸爸,」他說,「昨天夜裏我祈求上帝幫助我原諒你。我猜想也許已經發生了作用。」他父親擁抱着他哭了起來。   其後幾個月的轉變,這讓醫治他的心理醫生感到很驚訝。Peter後來報名參加電腦訓練,在班裏的成績名列前茅。他成了一個溫柔體貼的父親。   寬恕看起來是一件很矛盾的事。表面上,委屈是違反了我們個人的利益,然而,傷害我們的那些人,大多數都是和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人,他們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朋友等。然而,假如我們想設法進行報復,這只能導致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從長遠看,寬恕卻是最好的辦法,不論對寬恕者還是被寬恕者而言都是如此。   講到饒恕,相信最難處理的是,夫妻之間的不忠。   Mary是芝加哥的一位成功律師,她發現在銀行界任職的丈夫John和他在一個集會上認識的一個女人發生霧水姻緣時,感到極為震驚。雖然John向她道歉, 但是Mary認為永遠也不能信任他了。她向一位好朋友透露,離婚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可是這位朋友勸她考慮饒恕丈夫,並且指出事業心重的Mary並不是一個溫柔體貼的太太,而且還常常在別人面前反駁John的意見。那位朋友問她,John之與人私通,說不定一種想獲得別人欣賞的方式而已。   自尊心受了傷害的Mary花了一個週末思索她的婚姻。她想饒恕John,但是說不出口來。原因是憤怒猶新,而且創傷太深。不過,最後她還是談到他們之間的關係。John坦誠相見,表示了深摯的懊悔。結果Mary饒恕了他,兩人重新過着快樂的生活。   饒恕不是容易的事情,當中需要一些技巧,也需要時間,下面是學者的建議:   假裝饒恕你的配偶。頭一個星期,只說些親切或甚至讚譽的話。 結果可能十分有益,使氣氛有所改變。一旦對話開始,要達到真正寬恕就比較容易。   心理和精神上的檢討對寬恕極端重要。許多心理治療專家不先探索事實發生的經過與原由,即匆忙建議以寬恕作為醫治百病良方,更糟糕的是他們勸人Forgive & Forget。其實,有臨床經驗的輔導者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受到傷害的人必須有時間處理自己的憤怒,認淸楚自己對整件事情所負的責任以及拒絕寬恕會帶來的後果,這樣寬恕才能發揮最好的功效。   相信很多人看過一部與信仰有關的美國電影,叫You can only imagine。主角 Bart Millard的父親因為一次車禍而精神失常,妻子孩子成了他虐待的對象,最終妻離子散。Bart Millard是一位很有天賦的作曲家和歌唱家,他因為受不了父親的虐待,高中畢業後就遠離家鄉到外地謀生。後來他參加一個基督教樂團,在美國四處巡迴演唱,可惜他的歌唱事業始終沒有任何突破,然而,與良師一席話帶來轉機。Bart發現,自從與父親決裂之後,他始終無法釋放內心壓抑的憤怒情緒。痛定思痛,他決定回老家處理他與父親之間「未竟之事」。終於在他父親臨終以前,父子兩人和好,而Bart在他父親離世沒多久,就完成了他的成名之作- I can only imagine,那是美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基督教歌曲。

466-先天後天

  他曾經是台灣電視臺一個很有名氣的新聞主播,人長得帥氣,很受女孩子的靑睬。儘管他已經結婚,但偶然還是會跟那些送秋波的女生打情罵俏,但上得山多終遇虎,他與一位有夫之婦發生不應有的關係,而且被傳媒逮個正著,醜聞曝光之後,他工作丟了,婚姻危在旦夕,台灣傳媒把他的故事炒得熱烘烘,情人丈夫要找他算帳,各方壓力讓他喘不過氣,走投無路下,他到美國投靠一位親戚,一方面暫避風頭,同時也給自己有喘氣休息的機會。親戚很想幫助他,卻感到有心無力,於是轉介他到輔導中心。   首次協談,他提到自己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父親年輕時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把家庭搞到天翻地覆,沒想到,他長大之後,居然走父親同樣的老路;協談過程中他也無意中提到,有算命先生曾經為他批命,說他一生會有桃花運,尤其提到出事那年的運程,勸他小心防範,因為命中註定他會出現桃花劫。   這外遇丈夫結果如何,在此不多談,但從算命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他是一名基督徒,儘管「命中」他會有所謂桃花運,但這不見得有桃花劫。上帝早在聖經定了十誡要人謹守,因此,如果他遵守神的吩咐不作違背神吩咐的事情,他的家就不會遭遇到分崩離析的厄運(維護個人私隱,故事內容有所更改)。   先天後天都會影響我們思想和行為,但最終人還是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任,從這個出外遇新聞主播的故事我們也看到,一個人的一生、他的家庭,甚至生活是否幸福快樂,往往來自個人的決定。   提到個人的決定,讓我們看看一個聖經人物,其一生的命運因個人決定而作180度改變。   她是舊約時代一位摩押女子,她嫁給一個以色列人,但不幸的是,她丈夫年輕時就過世,更不辛的是,丈夫的哥哥和父親跟著也相繼離開人間(今天算命先生一定認為她是一個大剋星),一時間,一家人只剩下這摩押女子、她婆婆、和嫂嫂,最後嫂嫂聽從婆婆吩咐,到別處自由發展,只剩下她和婆婆兩個人。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女子一生註定是悲劇收場,第一,她是一個外邦女子,在以色列社會不被重視;第二,她是一個寡婦,再嫁的機會微乎其微;但這個女子作了一個非比尋常的選擇,但選擇跟她婆婆回到以色列家鄉,願意一生侍候這位婆婆,並且把婆婆所信的神作為她所信的神。結果她一生改變了,神大大賜福給她,她後來成為了以色列大衛王的曾祖母,她的名字叫路得。   人的一生幸福快樂不是在乎先天或後天,乃在乎他個人的抉擇,不管他出生如何卑微,家庭是否病態或健全,他仍然有能力作一個負責任的人。另一方面,從路得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個人並非生長在認識上帝的家庭,他周圍環境和教育與神背道而馳,他仍然可以選擇作神的兒女,從此他的一生不再一樣,他的後裔命運也很不同。

465-火箭人

  他出生在德國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有男爵爵位,是農業部部長。母親則是一位天文學愛好者。受母親的影響,他也對宇宙產生了極大興趣,從小就對各種飛行器充滿好奇心。父母都希望他將來有傑出的事業,但當他們發現這兒子在十三歲對炸藥這些玩兒也感到很有興趣時,父母心中就感到惴惴不安。到底這兒子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人?會成為爆破保險箱的盜賊嗎?   一天,這男孩從一個朋友那裏弄來六枚火箭,正在考慮如何利用它們。他懶洋洋地眺望窗外,看着前院草地上的一輛紅色小推車。 他突然想到了 一個主意。旣然一枚火箭能把東西推上天空,那麼幾枚火箭加在一起,也許就能把那輛小推車變成一個抛射體!   他迅速地在小推車的兩邊各綁上了兩枚火箭。他的心充滿期待地怦怦亂跳。他點燃導火線之後,趕快跑到安全地方。接着,火箭轟然一聲着了火,在街上以驚人的速度將小推車推進!   這個男孩欣喜若狂,立即在街上追趕小推車。過了五個街口之後,火箭燃料終於燒盡,最後發出一聲巨響爆炸了。鄰居紛紛從屋裏跑出來,卻看見有個上氣不接下氣的男孩正在歡 欣雀躍地繞着一個燒焦了的兒童玩具車底盤跳舞。不久警察到達。   「我成功了,我成功 了!」這孩子能說的只有這一句話。接着,這個開心得像瘋子似的少年被帶進了警察局拘留所。   他的父親趕來把他帶回家之後,狠狠地訓了他一 頓。不過,他始終忘不了那次興奮的感覺。   因為一次「小火箭」的奇妙經歷,這年輕人每天沉迷於這種小發明,他無心學習,數學和物理自己不及格。然而在16歲時,他卻讀到了一本改變了他命運的書,Hermann Oberth 所寫的 Rocket into Planetary Space《通向空間旅行的道路》,Hermann Oberth這本劃時代的火箭研究書籍使他對火箭產生了無限的憧憬,《通向空間旅行的道路》這本書的前部分讓這德國年輕人還看得津津有味,然而,看到後面五花八門的公式,本來數學和物理就不及格的他就沒轍了,就是那一刻,他下定決心要搞清楚和造出真的火箭。從此,年輕人便開始紮實地學習數學和物理,成績也突飛猛進,最後竟成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在大學時,他不但認識了對他火箭啟蒙的Hermann Oberth,還加入了業餘火箭愛好者的空間飛行協會。   這個已不把玩具視作玩具的男孩,後來在二十二 歲便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及其實用的問題。他的國家(德國)非常賞識他, 聘請了他主持火箭硏究。二十四歲時他為希特勒製造火箭(那就是後來重創倫敦的V-2型火箭)。然而,德國戰敗之後,在盟軍緊迫包圍下,德國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向俄國人投降,就是向美國人 投降。   結果他決定為美國人工作。如果沒有他,美國也許永遠不可能在太空硏究方面領先。如果沒有他, 載人到月球可能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而所有的這一切,全是由於一個住在德國郊區的 小男孩靈機一動,想到他也許能夠使「小推車」推上天這個夢想。從某種意義上看,這輛小推車的確到達了遙遠的星球。   這位在美國科學家大名鼎鼎的德國人,他的名字就是Wernher von Brau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