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人生

  某年參加一位認識多年的青年人婚禮,青少年時期我是他團契的輔導,跟他同齡的不單早已結婚,很多也都為人父母,所以他算是晚婚。他畢業美國一所常春藤學校,專攻金融投資,憑著他的專業訓練、聰明才智、和幹勁,他在自己的專業上有非常出色的成就,正因為多年在事業上打拼,所以人到三十才成家立室。   為他主持婚禮的,是他父親一位好友,也是認識他多年的『伯父輩』牧者,這位牧者過去在德州一所大學電腦系教授,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基督徒,過去以半職業身份在教會服事神,後蒙神呼召,毅然放下他熱愛並且穩定的工作,追求他認為更有永恆價值的屬靈事物,成為神國裡頭的牧羊人。   牧師看到這位青年人,一方面為他在事業上有一份作為而感到興奮,但當看到他把過去年幼時所認識的基督教信仰拋諸腦後而感到苑惜。參與婚禮的,有幾個是與新郎兒時一起長大的玩伴,也有一群與這對新人在金融界一起共事的好朋友,這群青年人在事業上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唯獨對屬靈的事物沒半點興趣,尤其跟新郎一起長大的幾個知己,已經多年沒踏足教會,枉說追求屬靈的事,因此牧者在婚禮訓詞中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勉勵話,期盼他們除了事業以外,也把眼目放在永恆有價值的事情上,正如所羅門在傳道書所說的,『趁著年幼好好紀念你的神。』   很可惜的,這群青年人並沒有把這位牧者的話聽得進去。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始終他們年齡和人生經歷尚淺,無法體會這牧者的苦口婆心,這牧者與這群年輕人在心智上好像隔了一個尤如大峽谷的深淵。   談到人生工作的轉變,著名心理學家高德(Gould)就提出所謂「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他認為人生是由一連串可預測的轉換期所構成的。人在他們一生當中至少分有七段的轉換期: (1)        從16到18歲,這是青少年很想離家而期盼能夠獨立的青少年期; (2)        從18到22歲,人希望在思想獨立,行為上不想受到約束,但在經濟他們尚且需要依賴父母的供應,這是內心的矛盾期; (3)        從22到28歲,人開始進入成人世界,是人的青年期; (4)        從28到34歲,男女進入婚姻,開始在事業的大漩渦打滾。 (5)        從35到43歲,身體趨向老化,很想在事業和婚姻關係上有所突破,要么得不到滿足感,不然就出現挫折感,這時候有所謂「中年危機」的出現; (6)        從43到50歲,這可能出現兩個可能情況,一是轉換事業成功,生活上顯得穩定,心中渴望對周圍社會有所貢獻,另一可能性,就是遲滯的中年危機問題仍然持續,生命陷入一個困境裡頭。 (7)        從50到60歲,不管過去的成功與失敗,他們不得不面對和接受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開始對生命的意義作一個評估,也許渴望跟過去的好朋友維持一個美好關係,人有可能變得老練和成熟。   回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的情況。為這個年輕人主持婚禮的這位牧者,過去他在學術上曾經有過非常顯赫的日子,人過中年,差不多是在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更換跑道,放下他過去曾經經營多年高尚教授工作,成為一個全職服事基督的傳道者,他是屬於上面提到七個轉換期的第六個階段;而那群青年人?他們才過三十,剛進入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成家立室沒多久,事業正在爬升,腦海中嚮往他們大學時代的夢想,心中認為前面有太多的機會等待他們發展,所以我們看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畢竟是在人生兩個不同階段,他們又怎能夠聽進他所講的話?也許再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他們才能夠深深明白這位過來人所講的是什麽意思。  

458)斷舎離

  在香港飛機場書店無意中看到一本久聞大名的書,叫《斷捨離》,是翻譯自一位日本主婦山下英子。什麼是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捨去多餘的廢物,而當人不斷重複「斷」和「捨」,到最後,就進入離的狀態,「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山下英子的斷舎離觀念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作切割;而另一個日本女士叫近藤麻理惠,她也提出類似斷舍離的觀念,但她的理念卻強調物品的整理,人要問自己,到底留下來的物品有沒有帶來驚喜的感動?她在2010年所出版的《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在日本銷量創出破百萬,更被譯成40多國語言版本,2015年她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一夜間她成了全球知名的「整理大師」。   一件物品到底是否有「保留的價值」?如果它已經沒價值,這代表它的「主人」已好久沒用或欣賞它,既然未獲欣賞,這表示已經失去讓主人感到驚喜的感覺,也許它仍然具有某價值的功能(譬如說,舊情人的情信或多年前旅行所買的紀念品等),儘管這些東西仍有留下來的空間,但當中也必須有所取捨。   根據近藤麻理惠的理念,斷舎離可以分幾個過程。第一輪要拋棄的東西應該是衣服和鞋子,儘管有些衣物看來很貴重,倘若你已多年沒穿,這意味它這衣服已經不那麼重要,應該可以切割。穿得不舒適的鞋子,想都不用想,也可以直接送走。   第二輪要拋棄的東西是旅行時買回來的手信,挪威紀念磁盤、印度民族服飾、巴西面具等,這些東西根本沒用,不但占空間,更讓家裡顯得亂七八糟。   第三輪是紙類東西,一些過時旅遊書籍、包裝盒、舊雜誌、銀行信件等,留下來幹嘛?只不過只成了蛀蟲的溫床;第四輪是多餘物品,一個人是否需要十幾隻杯?一打餐刀?十幾雙筷子?多餘的其實都可以送走;第五輪是很久沒打開看過的紀念品,中學時代的功課和作品、大學時代的成績單、念研究所時收集的論文、教會主日學筆記等,在乎它們有沒有價值,但也應該作一些取捨。   一個不可思議的事,當人開始執行對物品進行斷舎離之後,人的生命往往也會出現很大的轉折,這包括換工作、辭職、搬家、轉行、結婚、分手、減肥等,人好像不知不覺之間把封閉的力量釋放出來,像點燃了當事人的人生導火線,活出熾熱的生命力。   「斷捨離」並不是主張簡樸或清貧的生活,而是藉由對物品進行刪減,好提升自己的生活的質素。在每個當下只使用最小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如此不僅周圍的環境變得清爽,連帶也會改善自己心靈層面,更奇妙的是 「斷捨離」是個自動機制,只要一旦開始行動,這個過程就會不斷循環,從外在 到內在,讓人感到人焕然一新!  

457)神恩

  多年前,在意大利一個鄉村地方,有兩個男生,一個叫Mario,一個叫Anselmo,兩人非常要好。Mario是富家子弟,聰明自信;Anselmo是補鞋匠的兒子,讀書平平。Mario的父母很虔誠,希望兒子能從事聖職,而Mario自己也希望成為一個講道家。   不久,Mario進入隱修院,Anselmo在外面流蕩好幾個月,最後也追隨好友進了那隱修院,不過,他只是準備當一個勞役修士, 這種修士得不到神品(是指天主教神職人員),只擔任賤役。由於兩人身份不同,兩人並不能聚在一起。Anselmo在田裏工作,照料牲畜,他只有洗刷餐廳地板的時候,偶爾可以跟Mario交換會心的一瞥,談幾句話。   修道完成,Mario晉了鐸品(天主教崇高職位),成了司祭。復活節前一天,他晉鐸後第一次講道。前一晚,他走過修院中的禁地,朦朧中看到一個人影在那裏等他。他聽到自己的好友如此為他禱告:「求天主保佑Mario……。」   第二天早晨,Mario登上講道台之後,第一眼就看到了Anselmo,他就在下邊,緊靠着角落裏的柱子,注視着他,眼睛含有熱烈的情感。   Mario被對方無聲景仰所鼓舞,口吐珠玉,講來如有神助。在那座古老的隱修院裏, 像這樣精采的言論還是很少聽過。以後他講道,感人肺腑,同會的會士都深受激勵,那位總是躱在講道台下面柱子旁邊的勞役修士,也聽得出神。   漸漸地,Mario出了名。修會所轄那一省的其他敎堂紛紛請他講道。而按照修會的習慣,任何神職人員出外,必須有人作伴,所以Mario要求Anselmo與他同行。   歲月如流,他們兩人一起走遍了義大利各地。Mario神父實至名歸,經常在國王面前講道,後來出任主敎。Mario在主敎府裏過着很有氣派的生活,上流社會奉承他,樞機爭着跟他結交, 貴族向他獻慇情,他已經成了權貴。Mario身體也慢慢發福, 擧止很有威儀。而那個恭順矮小的修士,雖然已經彎腰曲背,仍然謙卑温順地服事他,謹愼地照管着他的華麗祭服,替他擦亮鑲寶石的鞋釦。可是,那位春風得意的主敎,卻對他不屑一顧。   一個主日,Mario在講道的時候,覺得周遭說不出的不對勁,有一種令他心緒不寧的感覺;他朝下看,才發現Anselmo不在,他大吃一驚,吃力找回他講題的線索。講道完畢,他急忙到祭衣房,請人把Anselmo找來。   神父吿訴他,Anselmo得了不治之症。Mario很錯愕,哽咽着說:「你們帶我去看他。」眾人領他到馬廐後面一間簡陋的小室。Mario就躺在一張鋪了草的木板牀上,身上裹着一件破舊的衣服。 「這就是他住的地方嗎?」 「是的,主敎。」 「他…他每天幹些什麼?」 「主敎,」老神父面露出驚訝表情,「他伺候您呀。」 「另外呢?」 「主敎,他另外就沒有什麼空閒了。不過他毎天都在花園餵鳥,此外…他還祈禱。」 「祈禱?」 Mario有點詫異。 「是的」,毎次我問他爲誰祈禱,他總是笑笑,低聲說,『 爲一個朋友。』」   第二天,當Mario緩緩走上講台的時候,大殿擠滿了人。等大家屛息靜氣,聽他講道的時候,他感到木訥猶疑。他看得出台下驚訝和失望的表情,他額頭開始冒汗。Mario心慌意亂,結結巴巴地把道講完。然後無地自容地離開了大殿。   他的自尊心深受打擊。居然把自己弄得如此惶惑失措,實在可惱。於是他非常用心準備下一次的講道。可是,等他講道的時候,他的話還是死氣沉沉。一個怪念頭橫亙在心裏, 總擺脫不開。情形越來越糟,終於有一天,Mario完全支持不住,由人扶下講台。   醫生認爲他工作太累,要換換環境,建議他遊覽一番,好恢復體力和精力。但Mario心裡有數,他跑到當年以前進修的隱修院,也就是勞役修士Anselmo最初服事他,現在長眠的地方。   Mario在那裏過着與外界不相往來的生活,在花園裏漫步,獨自默想,天天到橄欖樹下那片幽黯的墳地。Mario變了,當年那種目中無人的氣燄已經斂盡, 處處低聲下氣。一天下午,隱修院副院長看到Mario跪在Anselmo的墓前。   副院長把手搭 在他肩上。 「兄弟,」他滿面含笑,口氣尊敬中帶着親切。「你祈禱想恢復從前的口才嗎?」 「不,神父,」Mario嚴肅地說,「我求更可貴的神恩。」隨卽低聲補充:「我求謙遜。」   原著作者叫A J Cronin  

456)創傷後遺症

  很多人都聽過創傷後遺症這個名詞,這是指人經歷一些嚴重創傷所留下來的傷痕,而創傷帶來的傷害久久揮之不去,神經學家現在了解原因,這是生理因素的結果。   恐怖事件的片斷烙在人情緒路徑,腦袋的杏仁核因過度被刺激,記憶不斷侵入知覺層面,因此內部變得極度敏感,一旦發現類似事件有可能發生,人就隨時準備發出警訊。這種草木皆兵的高度警戒狀態是所有情感創傷的特征,任何可怕的經驗都會造成杏仁核的過度刺激,不管是火災、車禍、地震、颶風、被強暴、被搶劫。   跟天災人禍相比,暴力事件的傷害尤其嚴重,因受害者覺得自己是被刻意挑選而施暴的對象,從而對世界和對人失去信賴。頃刻間,人覺得整個世界變得危機四伏,走到哪裡都不覺得安全。譬如说,一個婦女進電梯時被尾隨的歹徒持刀迫到無人居住的樓層,事後好幾星期她不但不敢在坐電梯,甚至連地下道或任何封閉的空間都不敢進去,一次她在銀行里看到一個人把手伸進外套裡面,動作像歹徒十分相似,嚇得她落荒而逃。   有些恐怖的烙痕及後遺症會持續一輩子,大屠殺後存活的猶太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根據研究,時隔半個世紀,那些經歷過飢餓與集中營的恐怖經歷、目睹親人被屠殺的人,他們的記憶依然鮮活如昨,三分之一的人經常活在恐懼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看到或聽到任何引起聯想的事物都會感到焦慮,這包括穿的制服、敲門聲音、狗叫、煙焦味等。   如何醫治創傷後遺症?因天災人禍或暴力事件而導致創傷的人,人如何可以得到醫治?心理學家無意中找到一個醫治方法,稱為「歷史重演,改寫結局」,故事應該從加州某一個學校的Purdy案件開始。   那是1989年2月17日發生在美國加州Stockton市一所小學的悲劇,這所學校叫The Cleveland Elementary School。當天早上一、二、三年級下課的時候,一個白人走到草場邊,對著數百名在在遊戲的小孩瘋狂掃射七分鐘,最後舉槍自殺。警察趕到時,發現五位小孩奄奄一息,29個受傷。這白人叫Patrick Purdy,25歲,殺人動機不明,唯一知道的是,20年前他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短短的七分鐘在孩子記憶裡卻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事發后幾個月,雖然那些恐怖的子彈孔,一灘一灘的血積、模糊的血肉碎片已清洗乾淨,但Purdy的陰影依然籠罩整個校園。遭此事件破壞最嚴重的不是建築物,乃是師生的心理。最顯著的後遺症是,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那件事件便會在人心中再度重演。一個老師說,每一次聽到有救護車開往附近一家療養院,所有人的動作都停下來,小朋友會豎起耳朵傾聽救護車是否在學校門口停下來。   很多小孩子變得很神經質,好像隨時在防備類似事件重演。一個女孩驚惶地跑到校長室,一路喊叫:「我聽到槍聲,我聽到槍聲,」事後發現是操場球柱鐵鏈的聲音。下課時有些人躲在門邊,不敢在操場上玩。可怕的記憶化為惡夢侵擾小孩子的睡眠,他們充滿焦慮,唯恐自己不久就要死去,甚至有孩子為了怕做惡夢而睜著眼睛不睡覺。   心理學家嘗試使用原始方法,但效果不佳,後來有人無意中觀察孩子自創一個遊戲,孩子的創傷因而得到痊愈。   遊戲是這樣,孩子每個人帶一支水槍到學校,找一個身型塊頭大的孩子扮作槍手Purdy,小息時孩子用水槍射他,大塊頭成了水人。當這個假扮Purdy的小朋友扮死之際,其他小朋友就興高采烈大大慶祝。怎料本來扮死的Purdy竟然死裡重生,他撿起水槍射向其他小朋友,最後所有小朋友中槍倒地。遊戲的最後,這群小朋友再次群起射擊Purdy,而Purdy也應聲倒地。這班小朋友經歷過死裡逃生但最後獲得勝利,因此重拾自信。這群小孩子經歷這種特殊安排的「水槍殺人遊戲」之後,他們的創傷因此得到醫治。   Purdy Case Study的關鍵是「歷史重演但結局改寫」,「歷史重演」 就是孩子們雖然經歷被殺,但「結局改寫」,他們在遊戲中不但生還,而且擊倒Purdy。   一個在車禍中被救活過來的病患尋求幫助,車禍後,一聽到汽車喇叭聲人就發抖,經常做惡夢,不要說不敢開車,連過馬路也沒有膽量。後來輔導者陪她到車禍現場走了一次,重新回憶過去所發生的情況,如此重複多次,創傷慢慢得到醫治,她重拾自信,兩個月後,生活恢復正常。  

455)-寂寞

  很多人说,這時代的人經常在精神上受到許多問題的折磨,而追根究抵,這些問題都起因於寂寞,所以寂寞又被人稱爲「當代爲害最烈的病症」。   寂寞其實可以引起許多不幸的後果,根據調査精神病患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承認他們找醫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爲寂寞。爲什麽人要自殺?學者發現,大多數人之所以走上絕路,也是因爲寂寞。如果有機會找戒酒會的會員談話,他們大多承認,因爲寂寞難耐才喝酒的,正因為經常以杯中物消遣,最終無法自拔。其他讓人上癮的情況也很類似,吸毒、弄手機、玩電玩、甚至整天逛街,都是因為寂寞。   寂寞困擾人是不分年齡、身份、和貧富。譬如說,小孩子因爲父母太忙,沒有空照管他們,因此感到寂寞。少年人覺得長輩不了解他們,跟他們疏遠,也會感到寂寞。夫婦雖然朝夕相處,卻覺得彼此疏遠, 因而感到寂寞。最令人難過的,也許要算是老年人,因爲他們常常覺得自己老而無用,誰都用不着他們,人因此感到寂寞。所以看到,無論年齡多少,都容易感到寂寞,於是不分年齡大小,男女老幼,一窩蜂上網、溜撻網吧、玩手機、逛街購物。   不分貧富老幼,都會感到寂寞襲人,而且往往是無緣無故的。人不一定在陰天才會感到寂寞,春光明媚的早晨,或夏末初涼的午後,不論身置何處,也不論正在做什麽事,寂寞都會登門入室。   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跟人在一起往往不是消除寂寞的好辦法,譬如說,參加俱樂部,赴了一個宴會,趕一個又去另外一個;到戲院或餐館,跑到大街上,雖然人潮洶湧,但這都沒用,人還是感到寂寞。   寂寞旣然這樣可怕,這樣普遍,有什麼辦法克服這種精神上的痛苦?重點是除去自我,放眼四周。   一個社工嘗試鼓勵療養院的女病人,去參加替慈善機關縫衣的工作。他本來以爲,那些女病人整天沒有事情做,一定會熱烈地響應,結果卻大出他的意料之外,居然沒有一個人肯參加,病人的回應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已經够煩的了,那裏還有心思做這種事情?」社工突然明白一件事情:人的煩惱就是這樣來的!全部心思用在自己身上,每個人都中了這種毒。   要知道,寂寞和孤獨是兩碼子的事。孤獨可能引起寂寞,但孤獨可以不寂寞。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限於環境,而且大部份時間是一人獨處,但他們善於安排,離羣索居而能够創業。實際上,人有時候需要偶爾過一段孤獨的生活,恢復自己的體力和精神,好去應付來日的 繁忙。   相信大家都有過追悼親友的悲慟,這種悲慟是暫時傷心欲絕,還是永久鬱結在心,叫人一蹶不振?這完全在乎人怎樣應付,是不是?兩位太太在談論她們的孀居生活。其中的一位很悲傷地說:「一個人孤零零的,日子都是灰色!」另一位太太說:「沒錯,但塗什麼顔色完全在乎自己,不是嗎?」一位女子因爲患了關節炎不能行動,雖然她一個人孤零零地過日子,可是她經常和那些需要鼓勵和安慰的人通信,所以看到,她雖然孤單但卻不感到寂寞,她在自己灰色的生活中塗上自己選擇的色彩。   遇到什麼地方發生災難,如颶風、風雪、水災等等,大家總是不分種族或社 會地位,互相幫助。可是我們不知道,許多天天和我 們見面的人,內心正有颶風、風雪、水災,可能比實際 的天災爲害更大。   一位太太說她的子女都已長大,離開了 家,所以生活無聊,協談員對她說:「過去你爲自己的子女花掉大部份的時間和精力,現在可以擴大愛的範圍。你附近就有許多兒童需要人照料,許多老年人恨不 得有人陪他們談談,你何不出去找點助人的快樂呢?」幾星期之後,她對協談員說 :「你的辦法很靈光,我再不感到寂寞了!」   如果你感到寂寞,不妨放下自己,踏出第一步,接觸一個有需要的人,一個也是感到寂寞的人,那麼,你會發現,自己的寂寞就會煙消雲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