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都是神的恩典

多年前,台灣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事件,主人翁是一位名叫陳進興的流氓。他40多歲,多年為非作歹。一次,他與兩個同夥綁架了一位台灣明星的女兒,贖金沒拿到卻將人質撕票。警方對他們三人展開大規模追捕,這起案件成為台灣長達數月的頭條新聞。

在逃亡期間,他們去整容,卻將整容醫生和護士也殺了。最終,兩個同夥被警察擊斃,但陳進興逃到南非領事館,意圖威脅館內人員。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領事館負責人的青少年女兒向他傳福音。這可能因此改變了陳進興的心,他最終向警方投降。經過多月審判,他被判處死刑。但在監獄中,有教會牧師探訪他,他認罪悔改,最終成為基督徒。

陳進興信主這件事在台灣引起巨大爭議。許多人,甚至包括基督徒在內,都認為這樣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不值得憐憫,根本不配得著救恩。然而,陳進興信主一事不其然想到耶穌在《馬太福音》20:1-16中講到葡萄園的比喻。

耶穌講述一個故事:一位家主清早出去雇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並與他們約定一天一錢銀子。之後,他在早上9點、中午12點、下午3點和5點再次邀請不同的工人進入葡萄園。到了晚上6點,家主讓管事按次序支付工錢,從最後來的工人開始到最先來的工人,每人都得到一錢銀子。最早來的工人感到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工作時間更長,卻與後來的工人得到相同的報酬。家主回答說,他按約定支付,並有權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財富。

這段經文引發了許多人對公平的質疑。那些早來的工人的抱怨看似合情合理:工作一整天的人與只工作一小時的人得到同樣的報酬,難免令人不滿。然而,耶穌講這個比喻的重點並不在於勞動時間長短的公平性,而在於彰顯神國度中恩典的本質。

耶穌講這個故事前,曾發生一件事。《馬太福音》19:22-30記載,一位年輕的官員問耶穌如何得永生。耶穌要他變賣所有財產並跟隨自己,但這位年輕人因捨不得財富而憂愁離去。門徒隨後問耶穌,他們已經撇下一切跟隨他,將來會得到什麼獎賞?於是耶穌講了這個比喻,回應門徒的提問。

門徒的心態與早進入葡萄園的工人類似。他們認為既然付出了更多,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然而,耶穌透過比喻提醒他們,神的國是以恩典為基礎,而不是以人的努力或成就來計算獎賞。

仔細思考比喻中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三個弱點:

雙重標準:每個人都容易根據自己的處境來定義公平。如果我們是最晚進葡萄園的工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撿到了便宜;但如果我們是最早進去的,可能就會感到不公。

嫉妒心:人常常因為比較而產生嫉妒。例如,該隱因嫉妒亞伯而殺了他,掃羅因嫉妒大衛而追殺他,法利賽人因嫉妒耶穌而將他釘在十字架上。比喻中的早來工人也是因為與他人比較而感到不滿。

忘恩負義:早進入葡萄園的工人忘記了,他們能夠被僱用是家主的恩典,而非自己的能力。同樣,門徒也忘記了,他們能成為耶穌的跟隨者,完全是出於神的揀選,而不是他們的特質或功勞。

耶穌在比喻的最後說:「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這句話深具啟示意義。那些自以為站在前列的人(如猶太宗教領袖或早期的門徒),若心態偏離恩典的核心,最終可能失去屬靈的獎賞。而那些被社會邊緣化或晚信主的人,若心態謙卑,反而能得到神的稱讚。

讓我們回到陳進興的故事。當牧師對他說:「因為你悔改,你可以與耶穌同在樂園中。」許多人可能覺得難以接受。然而,如果我們能從神恩典的視角來看,這正是神國度的特質。恩典不是按人的功勞分配,而是神無條件的賜予。

《馬太福音》20章的比喻和陳進興的故事,都提醒我們一個重要的屬靈真理:神的恩典遠超人類的公平邏輯。當我們看到不配得的人蒙受恩典時,是否會嫉妒或抱怨,還是能為此感恩?神的恩典不僅拯救了像陳進興這樣的罪人,也拯救了我們每一個本不配得的人。若我們能夠換位思考,便能更加明白,無論是在前還是在後,一切都是神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