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人生的智慧:做竹迎风,做水映雁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這句哲言字面看似簡單,卻蘊含極深智慧。它描繪兩個具有禪意的畫面,同時也啟發我們對生活、人際關係乃至人生態度的深層思考。
先看第一個畫面:風吹過竹林,竹子隨風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但當風停了以後,竹林又恢復平靜,彷佛什麼都不曾發生。風是外來的力量,它帶來短暫影響,但竹林並不會因風的到來而改變自己的本質,它依舊是那片竹林,屹立不倒。
第二個畫面則是大雁掠過寒潭的瞬間。一群南歸的大雁從湖面上空飛過,清澈的湖水映照它們的身影。然而,當大雁遠飛過後,湖面又恢復平靜,不留下它們的影子。雁飛是事實,潭映也是事實,但這一切終究是短暫的,水不會執着於曾映照過的影子,雁也不會停留於湖面,而是繼續向前飛。
那麼,這句話能給我們帶來什樣的啟發?或許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世界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在生活中,我們常被外界的各種聲音所左右。別人的一句評價、一件突如其來的變故、一段難以釋懷的回憶,往往像那陣吹過竹林的風,讓我們或喜或悲,或怒或憂。但如果我們擁有「風過而竹不留聲」的智慧,就會發現,外在一切並不會真正影響我們的內心,除非我們自己選擇在意和執着。
我們可以把自己比作那片竹林,而他人則是吹過的風。生活中,我們無法阻止「風」——也許是外界的評價、他人的態度、環境的變化——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面對這些風。
當別人讚美我們時,我們或許感到欣喜;當別人批評我們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失落。但無論如何,這些情緒都是短暫的,就如同風過竹林,聲音終究會消散。真正能夠決定我們內心世界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而不是風的大小或方向。若我們能如竹一般堅韌、內心穩固,那麼無論風如何變化,我們依舊安然屹立。
同樣,我們也可以是那片湖水,而別人是飛過的雁。生活中,我們常常試圖在別人身上留下印記,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記住,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影響別人。但實際上,我們能留下多少痕跡呢?許多時候,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和苦心,並不會被他人珍視。我們希望幫助別人,改變別人,甚至希望自己在他人的世界裡留下深遠的影響,但最終,我們會發現,真正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永遠不是外來的力量,而是他自己內心的覺悟。正如那片湖水,不管雁飛過幾次,它依然是它自己,不會因大雁的影子而改變自身的澄澈。
那麼,回到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應用這種智慧呢?
首先,學會不執着於外界的聲音。社會充滿了各種評價、比較、流言蜚語。無論是工作、家庭,還是人際關係,我們總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如果我們總是被這些聲音牽着走,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浮躁和不安,就像風中的竹林,永遠無法真正安靜下來。因此,我們要學會放下外界的評價,專注於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其次,學會專注於自己,而不是執着於改變別人。我們常常希望身邊的人變得更好,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期待去成長、去改進。但現實是,我們無法真正改變任何人,除非他們自己願意改變。與其執着於改變別人,不如先做好自己。當我們像大雁一樣堅定地飛翔,不在乎湖水是否留住我們的影子,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輕鬆自在。
最後,學會在變化中保持內心的平靜。世界一直在變,人生起起落落,我們無法掌控所有事情。但如果我們能像竹子一樣,即使風吹雨打,也依然紮根於大地;或者像湖水一樣,雁過之後依然清澈如初,我們的內心就少了很多煩惱。真正的平靜,不是沒有風,也不是沒有雁,而是即便風起、即便雁飛,我們依舊保持自己的本質,不受外界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