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有人這樣說:“世間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人生的混亂,往往不是因為問題太多,而是因為我們分不清哪些是自己能處理的,哪些是不能干預的;我們太認真地對待那些無法掌控的事,卻對自己該負責的事掉以輕心。說到底,我們活顛倒了。
我們常把別人的話語、態度,甚至命運的安排「太當真」,為別人的冷漠生氣,為親人的選擇痛苦,為天不作美怨天尤人,卻從未停下來問問:這些真的是我能決定的嗎?
同時,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管理、生活態度、責任承擔,卻不夠「認真」。面對自己真正該做的決定,我們推拖逃避;面對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我們遲疑拖延。於是,我們將力量投向無能為力之處,而放棄了唯一能轉動人生的關鍵,就是自己。
這一錯位,使得人際關係變得緊繃,情緒變得壓抑,心靈變得疲憊。若不覺察,便如溫水煮青蛙,遲早耗盡精力,還不明所以。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關鍵概念:「課題分離」。他提醒我們,人生的煩惱多來自於「干預他人課題」或「放棄自己的課題」。如果我們能清楚地劃分出:“這是誰的課題?誰該負責?”那麽,我們就能擺脫許多無謂的情緒牽絆與關係扭曲。
阿德勒的思路,與“世間三件事”的觀念不謀而合。
自己的事,是我可以做主、應當負責的課題,如我是否努力、我如何回應、我是否成長。
別人的事,是他人的人生課題,如父母的決定、伴侶的情緒、孩子的選擇。
老天的事,是命運、環境、時代的波動,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大局與未知。
一旦我們越界,替別人決定人生,或試圖與命運抗衡,就容易制造沖突與內耗;而如果我們放棄了自己的選擇與成長,則是對自我生命的放逐。
很多人對親密關係有一個誤解,認為“愛”就是要對對方的事負責。父母為孩子擔憂到極致,甚至代做決定;配偶試圖“糾正”對方的情緒與生活方式;朋友之間互相勸說,卻不允許彼此不同。
結果如何?本想幫助,反而造成依賴、反彈或關係緊張。
別人的人生,終歸是別人的課題。你可以關心、陪伴、建議,但不能代替、掌控、決定。越界的“愛”,反而變成負擔。
阿德勒提醒我們:當一個人試圖負責他人課題時,就等於侵犯了他人的自由;當一個人逃避自己課題時,就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老天的事,最常令我們無奈——經濟動蕩、疾病來襲、天災人禍……這些是人力無法抗拒的。
許多人試圖解釋、控制或否認這些變數,以為自己可以「掌控全局」。但結果往往是焦慮、憤怒、無力感加劇。
真正的智慧不是試圖駕馭不可控,而是“順勢而為”。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併有智慧分辨兩者,這是現實中的成熟與靈性的覺醒。
對老天的事,最好的態度,是敬畏而幽默。敬畏,是知道人終有極限;幽默,是在失控中保有彈性與寬心,讓自己不至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緒泥淖。
唯有自己的事,我們才能做主,也是我們生命的核心課題。我們要問自己的,不是“別人怎麽對我”、“命運怎麽待我”,而是: 我要選擇怎樣的回應? 我要如何活出責任、勇氣與善意? 我是否願意為自己的一生負責?
這才是真正的成長。把人生當成修練場,把遇到的人、發生的事都當作功課,來校正自己的認知、行為與心態。用阿德勒的語言說,就是“用建設性的方式回應生活中的困難”。
當我們學會分辨「誰的事」,不再為不能控制的情緒與關係耗盡自己,而是專注於自身的成長、選擇與修煉,我們就真正開始「不顛倒地活」。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從「干預」走向「尊重」;在面對命運中,我們從「抗拒」走向「臣服」;在生命旅程中,我們從「逃避」走向「承擔」。
幽默,是對老天的事的從容;尊重,是對他人課題的智慧;認真,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