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他为何渴望成为“她”?

一、起点:一个“被羞辱”的男孩
晨一从小调皮、好动,是典型的“活泼男孩”。但他的母亲性格强势、情绪暴躁,在面对儿
子的叛逆时,采取了羞辱性的惩罚方式——她会强迫晨一穿上姐姐的裙子、发卡,甚至当
众展示。
“她说我是‘不乖的男孩子’,穿女生衣服就是要我丢脸,记住教训。”
这一“教育方式”,在晨一心里播下了耻辱、混乱与自我否定的种子。起初他抗拒,哭闹、
反抗,但渐渐地,他学会了顺从——也学会了麻木。直到有一天,他在镜中看着自己穿裙
子的样子,竟然感受到某种“平静”。
羞辱变成了习惯,习惯变成了认同的扭曲。
二、姐姐的“完美”成了他理想中的“安全形象”
晨一的姐姐温柔乖巧、成绩优异、朋友众多,深得父母喜爱。她会打扮、说话得体,身边
总有朋友围绕。
母亲常常在训斥晨一之后补上一句:“你看看你姐姐,多省心、多体面!”
在晨一眼中,姐姐不是竞争者,而是他想成为却永远达不到的人。她被喜爱、被赞美、被
保护;而他,只是问题制造者、家庭的“丢脸人物”。
他开始幻想:如果我也是个女生,像姐姐那样乖巧柔和,是不是就能被喜欢?被保护?不
再让妈妈失望?
三、父亲的沉默,是另一种“缺席”
在这个家庭中,母亲像掌控一切的风暴核心,父亲则像影子般存在。他极少参与教养,更
不会出面干预妻子的情绪爆发。
“小时候,我最希望有一个人挡在我前面说‘别这样对他’,但爸爸从来没有。”
晨一曾在咨询中提到,他从未学习过“男人是什么”,因为父亲从来没给出榜样。
于是,在他的内在世界里,“男性”意味着懦弱、冷漠、缺席,而“女性”才是强大、细腻、
掌控局势的角色。
这不是事实,却是他从家庭中提炼出来的“底层逻辑”。
四、校园霸凌与社交排斥,强化了性别逃避
晨一从小性格内向敏感,有孤独症谱系的特征(如坚持使用同一只勺子、不习惯突变场景
、不擅长社交)。这些“不同”在同龄人眼中变成了“古怪”。
他曾被男同学霸凌:被迫吃掉地上的食物、在托管班被羞辱、遭到群体排挤。他说:
“他们看我不顺眼,就找机会下手。那时候我最恨的,就是自己是个男生,却一点也不像
他们那么强硬。”
他开始觉得,做男生就得“打得赢、骂得响、不怕事”,但他不是那种人。他渐渐将“男性身
份”视为压迫、失败与痛苦的源头,而将“女性身份”视为柔软、被接受、不必承担过度责任
的避风港。

五、穿上女装的那一刻,是“复仇”也是“自救”
到了高中,晨一开始偷偷穿姐姐不要的裙子。大学后,他开始自己买裙装、化妆用品。他
坦言:
“穿女装不是为了吸引谁,而是唯一让我不焦虑的时候。”
他也坦率地说,这不仅是认同,更带有一种“报复”:对那个曾经羞辱自己的母亲,对那个
强行压制他的家庭期望。
“小时候你逼我穿,现在我主动穿,看你还说什么?”
这种“穿回去”的行为,看似偏执,实则是他为自己“夺回控制感”的方式。
六、母亲的崩溃,背后藏着传统的焦虑
当母亲得知晨一有意要做跨性别手术时,她崩溃了。她痛哭道:
“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要传宗接代的啊!”
这句话,道尽了许多传统家庭的焦虑:家庭荣誉、家族血脉、社会期待……都压在一个孩
子身上,而不是他的幸福。
然而,母亲是否意识到,这个她口中“唯一的男丁”,正是在她多年前反复羞辱、逼迫、否
定下,慢慢迷失了“男丁”的身份?
七、我们真正需要问的,不是“你怎么会这样”,而是“你为什么会这样”
晨一今天的选择,并不是一夜形成的偏好,而是:

  • 从被羞辱中“寻找掌控感”;
  • 从缺乏认同中“投射成他人”;
  • 从被欺负中“逃入柔软角色”;
  • 从父亲缺席中“否定男性身份”。
    他不是想成为“女生”,他只是不想继续活成那个被忽略、被惩罚、被贬低的男孩。
    八、写给父母与教育者的五点反思
  1. 羞辱不是教育,它只会种下耻辱感与认同危机
    特别是在性别角色建立初期,羞辱式管教最容易扭曲孩子的性别感。
  2. 父亲不能“只存在”,还要“站出来”
    孩子需要父亲的介入,尤其是在面对冲突与权威时的保护与支持。
  3. 姐姐不是唯一的榜样,弟弟也值得尊重与肯定
    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较,那是最快摧毁一个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方式。
  4. 孩子不是“家族的代言人”
    他的人生,不该被“传宗接代”或“面子工程”绑架。
  5. 性别焦虑常是“关系性创伤”的外显
    倘若关系得以修复,认同自然也会重新归位。
    九、结语:不是他想做女生,而是他“找不到做男生的空间”

晨一不是天生“想当女生”的人,他只是一个在父母期望与羞辱夹缝中生长的孩子,在缺乏
保护、认同与引导的环境中,慢慢将“逃离男性角色”视为出路。
他说:“我只是想做一个不会再被打击、不会再失控的人。”
也许,将来某一天他不再穿女装、也不做手术。只要他能拥有一个“被理解、被接纳、被
信任的身份”,他自然会回来,做真正的自己。
我们要帮助的,从来不是一个“想变成谁”的孩子,而是一个想找回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