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看手机的他梦游的我 ——一次崇拜中的提醒与反思
主日崇拜时,一位教会姐妹无意间看到一位神学生低头滑着手机,甚至像是在玩游戏。她心中感到不安,也有些愤怒,后来选择告诉牧师,让牧师去处理。
这件事引起了不少讨论:当我们在教会中看到别人行为不当,尤其是像神学生这样的“榜样人物”,我们该不该出面提醒?
但更深层的提问是:我们自己在崇拜时,真的有比他做得更好吗?
一、看得见的行为,和看不见的心态
在教会中,有些行为容易被“看见”:
玩手机
打瞌睡
迟到早退
这些确实不合宜,尤其在崇拜这样神圣的时刻。
但同时,我们可能“外表敬虔”,内心却正在神游——
身体坐在会堂,心却在想着工作、旅行、午餐或人际烦恼;
唱诗时嘴巴在动,心却毫无触动;
听讲道时表情专注,灵里却早已断线。
我们没有滑手机,但我们是不是正在“内心滑走”?
我们看到对方行为不敬,我们的愤怒来自哪里?是对神的敬畏?对教会秩序的维护?
还是隐藏着一种属灵优越感?——“我没有他那么不属灵。”
二、爱心说诚实话,还是用诚实掩饰批评?
“爱心说诚实话”是很多基督徒挂在嘴边的金句。但如果没有“爱心”这两个字,“诚实话”很可能变成评断甚至伤害。
我们要问自己:
我说这句话,是为了帮助他?还是发泄我心中的不满?
我想纠正他,是希望他成长?还是让我自己感觉良好?
我平常和他有关系基础吗?如果我们连基本信任都没有,这样的“劝告”会被他接纳吗?
爱心说诚实话的原则不是“我有话就说”,而是“我先爱你,再说出对你有益的话。”
三、“劝别人”前先“问自己”
耶稣曾说:“你怎能对你弟兄说:让我去掉你眼中的刺,而自己眼中却有梁木呢?”
这句话虽然听了千百遍,却在生活中总是被忽略。
如果我们从未认真问过自己:
“我在崇拜时,真的全心全意敬拜了吗?”
“我在信仰上,有哪些地方也需要被提醒,却没人指出来?”
那我们可能已经开始走上“法利赛人”之路——
行为上追求标准,内心却少了怜悯、谦卑和诚实面对自己的勇气。
四、属灵成长,是双向的提醒与自省
在教会中,我们当然可以、也应当彼此劝勉。但“怎么劝、何时劝、凭着什么样的心劝”,才是真正的属灵成熟。
一个建议的次序如下:
先自我反省:
我是否也有软弱?我的情绪是爱?还是论断?
若我自己也需要成长,提醒时就会更温柔、更谦卑。
私下温和沟通:
若真的觉得有必要提醒,可以私下说:“我看到你崇拜时看手机,不太确定是不是临时
有急事。只是出于关心,也想彼此提醒。”
建立关系基础:
平时有没有关心他?有没有一起谈信仰?若没有,先建立关系,比“突然指出错误”更有效。
若情况严重,再转交带领:
若这行为屡次发生,影响到他人,且私下劝告无效,可考虑在爱心下向牧者反映,但目的应是“帮助”,而不是“控告”。
五、敬拜是心灵的回应,不只是外在的仪式
我们常常以为,只要坐在会堂里、举起手唱诗、安静听道,就是“好基督徒”。但敬拜的本质是心灵与真诚的回应。
你可以穿得整整齐齐,却心如死灰;
你也可以穿着朴素,却全心全意献上敬拜。
所以,不妨在每次崇拜之前,先默默祷告一句:
“让我敬拜,不只是行为端正,而是心真的在场。”
结语:从看别人,到看自己
是的,那位神学生可能做得不对;但我们是否就比他更好?
提醒别人是责任,但提醒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也在需要被提醒的行列中。
愿我们在面对别人软弱时,多一份体谅、少一分高姿态;
愿我们在敬拜中,不只是坐在那里,而是灵与心真正地参与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