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当爱被视为理所当然
在教会中,宣教士是许多人心中的“属灵英雄”。他们回应神的呼召,走出舒适圈,奔赴他乡,无论是偏远山区、异文化城市,还是资源缺乏的工场,他们忠心地撒种、浇灌、忍耐、等候。这种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支持。
因此,当宣教士从工场回来,许多信徒都会主动接待他们,邀他们吃饭、接送他们出行、提供短期住宿。这是爱的一种行动,是教会关怀身体的一部分。但在这样的互动中,有时也会出现一种无形的张力──当爱心的接待,逐渐变得“被视为理所当然”时,那份爱,是否也慢慢失去原有的温度?
❖ 被“看见”的需要,是人之常情
许多爱心家庭其实早已预备好承担接待的费用。他们从未期待宣教士掏钱,只是希望,这份请客背后所代表的尊重与接纳,能被对方“感受到”、甚至“回应一下”。
但若一次次招待换来的,只是静默无语,甚至是一种“这本来就是你们该做的”态度,难免让接待者心中泛起隐隐的疲乏。不是因为多花了几百块,而是因为自己的付出像是消失在空气中,没有回应,也没有被珍惜的痕迹。
❖ 一点小表示,胜过千言万语
其实,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从来不是金钱的金额,而是对方那份主动表达感恩的姿态:
从工场带来一张小卡片,说一句:“谢谢你们愿意请我吃饭”;
在饭后递上一点点小礼物,哪怕只是当地的一包饼干;
或者一次主动请吃冰淇淋,说:“这次我来请你们”;
又或是短讯里一句诚恳的文字:“谢谢你们的爱心接待,让我在回国的日子不孤单。”
这些举动,无需昂贵,却深具力量。它不是“还债”,而是一份健康的属灵礼仪──因为彼此
尊重,本就是属灵群体的美德。
❖ 宣教士不是“被供养者”,也是“给予者”
许多人误以为:宣教士出去服事,回来就该被好好“伺候”。但其实,服事并不等于享有特权。一个成熟的宣教士,懂得在被服事的同时,也寻找机会反过来服事别人。
这不只是礼貌的问题,而是一个属灵领袖应有的风范──在给予与接受之间保持谦卑,在被爱之中继续学习去爱。
❖ 建立“感恩文化”,教会才有长久的彼此支持
教会若要长久地支持宣教事工,就不能只靠几个热心家庭无私承担,更需要全体一起建立“感恩文化”:
接待的人,不是“属灵服务员”,而是“神国合伙人”;
被接待的人,不是“理所当然的宾客”,而是“愿意彼此成全的家人”。
当这种彼此尊重的文化形成,接待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乐;分享不再是勉强,而是流动的恩典。
❖ 写在最后:一份觉醒,也是一份温柔提醒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指责谁,也不是挑出谁的不是,而是盼望带来一份温柔的提醒──
我们都在神的家中,也都在学习“彼此服事”的功课。有的人在前线奔跑,有的人在后方支援;有的人摆上时间,有的人奉献资源。没有人应该被看作是工具人,也没有人应当把爱当作权利。
愿我们一同学习耶稣的样式──祂虽有一切的权柄,却俯身为仆人;祂虽配得一切的荣誉,却甘愿为门徒洗脚。
愿我们在彼此的服事与回应中,看见更真实的爱、更深的感恩,和更美的属灵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