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一場飛行夢想的啟示

你或許聽過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故事。他們原本只是默默無聞的自行車修理匠,卻在二十世紀初,勇敢開啟了人類飛行的新時代。1903年12月17日,Orville 和 Wilbur Wright 成功完成歷史上首次動力飛行,讓人類首次翱翔天際,這一天也成為航空史上的關鍵轉捩點。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這段改寫歷史的旅程,這兄弟兩人其實並不被世人看好。當時,萊特兄弟既沒有資金支援,也沒有名聲背書,更沒有受過正式的高等教育——他們幾乎不被當作是可能成功的候選人。真正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是另一位來自學術殿堂的權威人物——Samuel Pierpont Langley 博士。

Langley 是著名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時任史密森尼學會秘書長,學術地位崇高。他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已出版成冊,並且早在1890年代就成功試驗出一個飛行模型,被視為最有機會率先實現載人飛行的先驅。

1898年,美國戰爭部撥款五萬美元(在當時是一筆鉅款),委託Langley設計可載人的飛機。他隨即展開研發,並與工程師Charles Manley合作,打造一具先進的輕型引擎。1903年10月8日,在媒體與群眾的矚目下,Manley穿戴救生衣,登上那架嶄新的飛機,準備迎接歷史時刻。然而,當飛機從彈射台發射時,機身卡住,整架飛機墜入河中,當場報銷。

媒體譏諷不斷,《紐約時報》甚至諷刺:「若要讓飛機真正飛起來,可能還需過上一百萬年。」然而Langley沒有被打倒,他調整他的設計,八週後再度試飛。結果相同,飛機再次墜落,差點造成傷亡,這次,批評更加猛烈,人們將他的飛行夢稱為「Langley的愚行」。《紐約 時報》這樣評論:「我們希望Langley教授不要再浪費時間和金 錢,繼續進行這種無厘頭的飛行實驗,以免損害他身為偉大科學家的好名聲。」

Langley最終真的放棄了。這位受人尊敬的學者,在接連的失敗與嘲笑中,感到心灰意冷,他終止了過去一直奮鬥多年的飛行計畫。兩年後,他患上中風,再過兩年,就離世,結束了這段未竟的旅程。

令人感慨的是,僅僅幾天後,沒有資金支持、沒有政府資源、甚至沒上過大學的萊特兄弟,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沙丘上,成功駕駛他們自行設計的「飛行者一號」,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飛行創舉。

萊特兄弟並未因這次成功而止步。他們持續試驗與改良,終於贏得了科學界的肯定。他們的名字也因此被載入史冊。

今天,即使是年幼的孩童,也知道萊特兄弟的名字;而Langley,卻早已被歷史淡忘。這並非因為他的學識不夠,也不是因為資源不足,而是在關鍵時刻,他選擇了放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才華與資源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一種鍥而不捨和不肯放棄的精神。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將軍曾對皇帝說過一句令人深省的話:「我雖屢戰屢敗,但我屢敗屢戰。」這兩句話只差一個詞,卻有天壤之別。前者是被動挨打,後者是主動迎戰。真正的勝者,不是從未失敗的人,而是每一次跌倒後,仍選擇站起來的人。

Langley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技術不足,而是心志倒下;而萊特兄弟的成功,來自一次次默默無聞的實驗與一次次無人看見的堅持。

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誰不曾遇見失敗?誰不曾懷疑自己?但請記住:歷史不會記得你失敗了幾次,它記得的是——你最後有沒有飛起來。

所以,讓我們學習屢敗屢戰的精神,就算暫時無人喝采,也要堅持你的夢想。因為,也許下一次,就是你飛起來的時刻。

高偉雄每週的話

Previous article

766-知己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