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為人洗脚

  我是透過教會的傳單首次聽到Operation care這個名字,那時只知道這機構需要義務工作人員,傳單指明要為露宿者洗腳,並且為他們穿上合尺寸的襪子和鞋子,除此以外,傳單再沒有提到這機構的性質,不過傳單付上一個登記網站。 念神學院時,一位教授曾經為班上學生洗腳,我是其中一個。因此被人洗腳的感受我曾經歷過,但為別人洗腳是怎樣的感受?我倒想試試看,那一刻我沒有多想就上網報名參加這義務工作。 我懷著一種興奮的心情等待那週六的來臨,儘管那這天天氣寒冷並且下著毛毛雨,但天還沒亮,會場外面已經排了一條長龍,慕名而來的真不少。 Operation care在達拉斯為露宿者服事據說已經10年,主辦單位每年聖誕節為露宿者送出各種衣物不計其數,這些都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這包括棉被、枕頭、大衣、襪子、鞋子等。我負責的部門,不但為他們預備合穿的襪子和鞋子,甚至多走一步,就是為他們洗腳。 報名為露宿者洗腳的約有200多人,比我想像中多。當我跟旁邊幾個參與者聊天的時候,發現每一個都是「菜鳥」,意思是說,都是從沒有參與過這個服事。正因為第一次替人洗腳,心情既興奮且感到緊張,因為不知道會出現什麽意想不到的情形,自己心理能夠承受嗎?對方肯接受別人為他們洗腳嗎?(使徒彼得本來拒絕耶穌為他洗腳!)我觀察這些參與服事的,年齡從高中生到退休人士,有男有女,有白人、黑人、墨西哥人、和東方人,雖然文化、學歷、種族、年齡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就是信仰。 我左手邊是一對上了年齡的夫婦,人非常友善,都是第一次作洗腳的服事,我們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時也為彼此打氣。 要領取鞋子的人陸續來到,當招待的弟兄帶著一個50過外的黑人過來,我那時心裡尚且有點猶豫不決,但我身邊那位老姐妹卻一馬當先以她燦爛的笑容迎接對方,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這露宿者背著一個大背囊,手拿著一個大布袋,猜想他已經在其他攤位領到許多他要的日用品。姐妹熱情招待這位黑人,寒暄一番之後,她首先為對方脫掉鞋子,之後,很小心把對方的襪子除下。拿掉襪子之後,眼前看到的是滿佈疤痕的一雙腳,相信這露宿者一定走過許多外人無法瞭解的心路歷程。姐妹一面噓寒問暖,一面戴上膠乳手套,隨後使用帶有清潔功能的wiper為對方洗擦雙腳,她一面洗擦,也同時為對方雙腳按摩,不但如此,姐妹甚至連腳趾之間的夾縫也幫他洗擦乾淨,這實在看到她對洗腳這事態度的認真。左腳洗完,然後到右腳。洗擦乾淨之後,跟著她用lotion塗抹雙腳,因為距離近,所以我能夠聞到lotion的香氣。我用眼角窺看那露宿者的臉容,他臉上露出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這一刻他無疑非常享受這次被人洗腳的經歷,也許他這一輩子未曾如此受到別人的服事。姐妹也因對方的正面反應而得到一種無形的鼓舞,這叫她做得更加用心。塗完lotion,姐妹跟著用paper towel把對方雙腳擦乾,最後撒上baby power,按摩數分鐘後,洗腳工作算是完成。 當姐妹為對方洗腳的同時,一個年輕跑腿已經把一雙合尺寸的襪子和鞋子送到,最後一個步驟就穿上襪子和鞋子。為對方穿襪子不是難事,但穿鞋子卻要費上一番功夫,第一不好用力,第二深怕弄痛對方,姐妹經過好幾次的嘗試,最後成功為對方穿上。 至於我自己的經歷,留待下回分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80. Operation care

  我身邊那位非裔弟兄指著遠處一位姐妹,說:「就是她,她的名字叫Susie Jennings。」 她看來只有五英尺高,年齡約六十歲,帶有菲律賓血統。也許她外表不怎樣顯眼,但達拉斯許多信徒對她一點不陌生。談起她來,不得不對她肅然起敬,她就是達拉斯Operation Care的創辦人。 每年聖誕節前一個禮拜六,對達拉斯所有露宿者來說,這是一個大喜的日子,因為他們知道這是領取聖誕禮物的一天。天沒有亮,這些露宿者就到Dallas Convention Center排隊等著進場,可以領取的禮物都是日常需用品,這包括睡袋、棉被、大衣、枕頭、長褲、內衣褲、襪子、鞋子、牙刷、牙膏、毛巾等,這些全新日用品來自美國不同單位的捐贈,當中以教會提供最多。這個救濟窮人的活動在達拉斯已經舉辦了十年,當初正是由那位個子小小的Susie Jennings首先發起的。 Susie Jennings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她丈夫生前是一位美國老兵,所以她對美國退伍軍人有一份強烈親切感。據她所說,百分之三十的露宿者都是退伍軍人。當她丈夫十多年前因病過世,之後,慈悲的天父把一個負擔放在她心中,去關顧一組經常被社會忘懷的群體,就是那些露宿者。於是從2001年開始,她就發動Operation care這個關懷露宿者的慈善活動。經過十年的默默經營,這工作已經發芽成長,每年來領取聖誕禮物的已經超過一萬人。 派發聖誕禮物給露宿者只是一天的事,但負責單位爲了這一天的來臨,他們需要一整年來作預備。Operation care是一個不謀利的慈善機構,要募捐一萬多人的日常必需品,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這關懷機構在聖誕節來臨以前,就要到處張羅,一方面要做各種募捐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招募義務人員,正所謂有錢的出錢,有力就出力。美國算是一個非常樂善好施的民族,許多龐大機構和大型商家都願意捐出不同總類的日常必需品,許多教會也知道Operation care的工作性質,他們不但提供金錢協助,也願意在教會內部發出傳單招募義工。根據過去的統計,每年到現場服事的義工至少3000人,從招待、分發食物、維持次序、看病醫療、剪頭髮、輔導等工作不一而足。 Susie Jennings當初創辦operation care的原意,只是爲了提供露宿者部份生活的需要,後來她更想到這些露宿者的寶貴靈魂,所以主辦單位特意安排一群帶有使命感的信徒把守入場的第一關,凡是到會場領取禮物的,必須花十分鐘聆聽福音的講解,好讓他們有機會認識救恩真理,之後,才讓這些參與者到不同攤位領取他們所需要的日用品。雖然這種做法無法保證領取禮物者一定會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的救主,但福音種子已經撒在他們的心中,福音種子如何發芽生長,那是屬於神自己的事。 Operation care不是只有每年十二月份聖誕節才作這有意義的捐贈禮物的活動,平常在社區,他們也做很多關懷和傳福音工作,過去十年,先後有76000露宿者和窮困者得到幫助,作義工的也有一萬以上多人。不但如此,Operation care的異象也擴展到世界各地,到目前為止,擴展的地區包括菲律賓、印度、非洲、台灣、和中國大陸。有心參與服事的弟兄姐妹可以上網到http://www.operationcareinternational.org/查詢。

179 人生是一場領悟幸福的修行

  這句話是出自一位作家李怡的寫作,這句話給我一個很深的體會,作者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提升他/她的慧覺。(據我所知,李怡不是基督徒,所以他採用佛教的術語) 我把那句話改為,「人生是一場領悟幸福的操練」,意思是說,信徒可以在每天日常生活所發生是事情中,讓自己在品格、個性、和靈性得到磨練的機會。讓我用一位同事的經歷來作解釋。 同事叫Frank,是一位資深基督徒,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父親來自德國,英文是母語,但德語也相當流利,他大學主修心理學和教育,教書幾年後到神學院攻讀輔導學,畢業後就成了一位專業輔導者。 去年暑假,Frank因公事和私事要到加州,但四天之內所發生一連串的事情卻讓他有很深的體會。Frank原來的計劃是這樣,他首先參加為期三天的婚姻專題會議,會議結束之後,他被邀到當地一家德國教會傳講信息。根據Frank事後的分享,他當時帶著既高興但也很複雜的心情到加州,讓他感到興奮的是,一位與他熟悉的夫婦正好住在會議所舉行的城市,因此他有機會與老朋友聚舊;但讓他感到擔心的是要到德國教會分享信息,Frank說他的德語不錯,但他從沒未以德文講道,他明白平常講德文與用德文講道是兩回事,因此他不敢確定自己能否勝任。 到加州的第一天,他就感到一點失望,雖然與他相悉多年的朋友親自來接他飛機,但他沒有把Frank接到家裡居住,只安排他住在舉行會議附近的一家旅館,對方沒有說明原因,Frank也不好意思多問。朋友把Frank安頓後就回家,只告訴他,過一兩天再與他聯絡。我們可以想像Frank當時的感受,不過據他所說,等情緒穩定後,他如此對自己說,「為何生氣呢?難道對方有義務安排自己住在他們家嗎?而且我事前也沒有跟對方講清楚,我只假設對方會如此安排,這怎能責怪朋友呢?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並非別人輕看自己,乃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撇開這個來說,對方也為自己安排了一家不錯的旅館,會議就在附近,很方便,不需要開車,這表示對方也想得很周到?」經自我一輪分析,Frank就感到釋然。 對Frank來說,三天婚姻講座的收穫最大,就是能夠聽到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Dr. John Gottman的研究工作,教授在學校附近成立一個家庭實驗室,過去幾十年,他透過這實驗室觀察許多新婚夫婦。他的研究團隊從新婚夫婦的對話過程中,就可以預測夫妻婚姻關係最終是白頭到老還是離婚收場,而預測的準確度是94%。根據Dr. John Gottman的研究分析,四個重要因素決定婚姻的成敗,這四個要素包括:批評、藐視、防衛反擊、和沉默不語,教授稱這是破壞幸福婚姻的四匹黑馬。 三天會議很快結束,Frank對這個婚姻講座感到非常得著,心情非常愉快,但接下來是要到德國教會傳講信息。以英語講道,對Frank來說,那是駕輕就熟,但德語就不同,平鋪直說拿著紙頭讀45分鐘其實也可以,但這不是講道,只是讀稿而已,Frank卻不願意這樣做,爲了達成他自己的標準,Frank當然需要花更多時間預備。那天講道信息簡單扼要,事後肢體反應也不錯。Frank後來告訴我們,他過去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 禮拜天結束,他跟朋友夫婦晚餐聚舊,第二天準備坐飛機回達拉斯,沒想到,早上收到航空公司通知,他所乘坐的飛機因故障臨時取消,最慘的是,會議地方是在一個小城市舉行,每天只有一班飛機,換句話說,Frank可能被迫多呆一天或更久。Frank感到很無奈,覺得屋漏偏逢連夜雨,但他安慰自己,生氣不能改變狀況,飛機什麽時候修好不是他所能夠掌控,他只能作自己能力可作的事情,他當時想到幾樣他可以作的事:在旅館好好休息、到附近溜達逛街購物、寫下這次旅程心得、把帶來的一本書細讀等。最後他決定寫下這次旅程的體會,不知寫了多久,感到肚子餓就到餐館找東西填肚子,午餐後,他收到航空公司通知,飛機下午可以起飛。那天他回到達拉斯,比原來晚了三個小時。 當Frank把他的故事與我分享的時候,我很快就想到李怡那句話,「人生是一場領悟幸福的操練」,他短短四天的旅程,卻發生一連串叫他難忘的事情:朋友沒有接待他叫他感到失望、懷著戰兢心情以德語講道、飛機出現故障被迫押後回家。其實這些突發事件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裏面,有些事情本來叫人擔心的,但一當把腳踏出去,發現事情非想像中那麼懼怕;也有一些事情發生會叫人暴跳如雷,但光在那裡跳腳又怎樣?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作重新計劃,轉一個彎還是可以找到處理方法;當中也有一些令人懊惱事情是可能出於自己錯誤解讀,但只要把心態調整一下,人就能夠釋懷。所以我很贊成李怡所說這句話:人生是一場領悟幸福的操練,就是這個道理。 www.timothyko.com

178 孩子叛逆是被逼迫的結果

  11月中旬到一個教會領會,其中一堂是與青少年對話,坐席的約有60多人,大多數是高中生,年齡介乎12到17歲,土生土長華裔占大多數,俗稱ABC,也有小部份是在海外出生,到了入學年齡才到美國居住。當天主題是身份認同(identity),我講到在今天的美國社會,絕大部份年輕人渴慕三樣事情,那就是外貌、才智、和金錢,青少年人普遍認為,唯有這三樣東西能夠提升他們的身份和價值。先講外貌,根據調查,80%青少年認為自己樣子不好看,對異性缺乏吸引力;男生覺得自己太矮,女生卻嫌自己太高;有人覺得自己太胖,但有人認為自己太瘦。爲了臉上的青春痘寢食不安的年輕人大有人在,也有因鼻子比自己想像中長了一點,就暴跳如雷,甚至要求父母付錢做整容手術。不過就算手術完畢,他們也不見得就心滿意足,因為沒多久,他們可以在臉上或身上找到其他不滿意的地方。 第二點,我提到青少年著重才智,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許多年輕人總認為自己各方面比不上別人,不管學校成績多優越,總覺得自己還是差一截。我跟他們說,年輕人感到不如人其實有好幾個因素,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年幼學習時出現障礙,進度稍為落後而引起同學恥笑,這埋下日後的自卑感。一旦起步就感到不如人,容易失去自信,不願意奮發圖強,於是成績每下愈況,結果成了惡性循環,人更變得自暴自棄,認定自己不是什麽讀書料子,是一個笨瓜。跟著我說,除了上述因素,叫年輕人感到自己其笨無比的另一個原因是拜父母所賜,尤其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屬於食指教育,責備多於稱讚,所以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如此說: How come I have a stupid child like you ? How come you are not as good as your brother (or sister)? You will become a beggar if you don’t study hard! 這批年輕人本來非常安靜聆聽我所專題,但當我引用父母這些難聽責備的話,整場轟動,每個人與旁邊的人交頭接耳,而且聲音越來越大,到了一個幾乎非我能夠掌控的情況,我對他們說,I now speak your language. 他們的反應就更激烈。當時在場的還有幾個父母,看到這些高中生的反應,他們當時也傻眼,嚇了大一跳。 從這些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到他們在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壓力往往不是來自學校,乃是父母。 事後有人父母告訴我,這些學生都是來自雙收入的家庭,他們就讀的學校在那州排名第一,因此競爭非常激烈,而父母都盼望他們孩子將來進入哈佛、史丹福、Princeton等Ivy League學校。爲了讓他們孩子達成「父母的期盼」,父母使用各種威迫利誘的手段,孩子除了每天參加學校課程,他們需要參加各種課餘活動,這包括鋼琴、小提琴、乒乓球、網球、領袖訓練、SAT補習班,許多父母爲了某一個活動一小時訓練,為孩子開車來回三小時在所不惜。很可惜,許多父母對孩子並非因材施教,他們只是期盼透過孩子達成他們個人的夢想,結果,盼望越大,失望也很大,很自然,鼓勵的話不說,但消極、難聽、嘮叨的話卻重複又重複,所以才有上述青少年在我講座作出激烈的反應。 其實幾個月前我在blog也提過,香港有一段時間,連續三日發生三宗家庭倫常命案,兩宗是兒子預謀弒殺親生父母,其中一個才29歲的年輕人,臉不改容把父母殺害之後然後碎屍。這殺人犯其實是父母生前的心肝寶貝,年幼時父母花錢悉心栽培他,不單讓他學鋼琴,也送他到外國留學,但不幸的,父母的愛、期望和關注加起來卻成為壓力,結果累積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怨恨和怒氣。其他兩件弒殺父母的情況也有點類似。 但願華人父母懂得從這些不倫事件上吸取教訓,學會調整他們教育子女的方法,至少可以提升兩代之間的關係。 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