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性癮(一)

  以前大家談到Tiger Wood,就會提起他卓越的高爾夫球技;但是,現在講到Tiger Wood,不期然會想到他的性癮。一講到性癮,也很容易扯到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前紐約州長Eliot Spitzer,PTL的Jimmy Bakker,Colorado的Ted Haggard。學者認為今天這麼多男人患上性癮,多多少少是拜網路所次。以前要偷偷摸摸,好辛苦才找到一本花花公子雜誌,現代打開電腦,關起門來,不花一分一毫就看個飽,讓人患上性癮真是太容易,性癮跟其他成癮病一樣,需要不斷提高刺激程度,所以性癮會催逼當事人令人鋌而走險,走上觸法之路。 何謂性癮?性癮是指一個人性慾特別旺盛,不管男女,他們嗜性成癮,要不停尋找性的刺激,幾乎無法自制。通常性癮行為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指社會容忍的行為,比如手淫,收藏色情檔案等,但他們不會侵犯別人;第二級是指一些侵犯別人的性活動,譬如暴露性器官,偷看異性私密部位;第三級是指強暴、對人的性侵犯,這是屬於犯罪行為。Mark Lasser算是第二級的性癮病者。 如果你不是一個性癮者,你很難明白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外人以為主要不碰這個東西,不到這些網站,不看這些雜誌就不會出問題。其實不是那麼簡單。酗酒和性癮有若干相似的地方,一個已經戒酒多年的病患對我說,一杯酒放在普通人面前不會有太多吸引力量,喝一口也無妨,但對酗酒的人來說,聞到酒味已經受不了,嚐一口,他們就無法把酒杯放下來,非要把它喝光為止,性癮也是一樣。一個基督徒對自己的性癮憎恨到一個程度,居然把自己眼睛挖出來,你現在瞭解他們有多痛苦。 不能否認,男人是容易受到視覺刺激而對性有幻想,但不是每個男人都有性癮。最早期對性癮有深入研究的是Patrick Carnes,他所寫一書「Out of the shadows」可以說是經典作,根據他的研究,患上性癮的人基本上有四個扭曲的信念: 第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壞人,是一個沒價值的人。一個人在童年受到虐待(情緒、暴力行為、性虐待),生理需要沒得到滿足等,這些都可以讓一個人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一個沒用、沒價值的人。 第二個信念:沒有人愛我和關心我。很顯然這個信念與第一個信念有關,「既然沒人愛我和關心我,所以我一定是一個很糟糕的人,如果別人找到我的秘密,知道我常做這種丟臉、羞恥的事情,他們更不會喜歡我和接納我。」正因為他們有這種念頭,性癮者大部份是獨行俠,不喜歡與人為伍,並且把心思意念寄情在一些讓他感到得安慰的事物上,酒、藥物、食物,這正是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性自然也是其中一種讓他們沉迷的事情,自慰不花錢,不受約制,並且帶來快感。 第三個信念:別人無法滿足我的需要,所以不要依靠別人。在正常家庭關係上,孩子的基本需要是來自父母,透過父母肌膚之親和正面鼓勵,孩子會感到愛和肯定。倘若一個人,他的童年不是透過正常方式來培育他們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乃是藉著性的發洩而得到安慰、關懷和滿足,日後他們患上性癮的機會就大增了。性癮可以說是一種充滿病態的關係,他們誤以為只有透過性才可以與別人建立友情和關係。 第四個信念:性是他生命非常重要一件事情,唯有性才能夠滿足他的需要。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四章提到一個女人,正午時候出來打水時,在井旁遇到耶穌。兩個人在對話過程中,耶穌告訴她說,如果她肯懇求,耶穌可以賜她永遠不渴的活水,這女人正是求之不得,以後不用偷摸出來打水,但她誤以為耶穌講的是人肉身所需要的水,但耶穌指的是人心靈上所需要的水。當耶穌一針見血講出她已經有了五個丈夫,她馬上體會出耶穌不是尋常的人,因為這個與她素未謀面的耶穌居然把她的隱私全講出來。這女人在這村莊名聲不很好,這解釋她為什麽選擇天氣炎熱沒人出門的時候出來打水。她過去的確有五個丈夫,而現在跟她同居的卻不是她的丈夫,為什麽她需要不斷去換男人,是她患上了性癮嗎?也許吧。不過最大的可能性是她是沉溺在愛情中,乾脆稱這個叫love addiction。這個女人儘管擁有像伊莉莎白泰勒那麼大的本事,換完一個男人又一個,她還是無法找到她真正的需要,就跟其他上癮的人一樣,毒品、酒、性、電視、愛情只是表面問題,她最大的問題是心靈上無法得到滿足,換句話說,她是心靈飢渴,這是所有上癮的人真正的的問題。 處理性癮不是容易事情,當事人要踏出第一步承認自己有性癮這個問題,但要承認自己有性癮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他們知道自己有性癮,但絕對不會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有這個問題,因為那是非常羞恥的事情。根據Carnes所說,往往是羞恥感導致一個人患上性癮,當事人如果不是因為觸犯律法而走投無路,絕少性癮者願意尋求外界的幫助。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58) 與父母和好(二)

  很多人面對自己的父親,小時候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一方面視父親猶如超人,好像世上沒有事情能夠難倒他。傳統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家裡衣食住行都是靠父親一個人,無形中父親在家裡擁有無上權威,一句話可以定江山。如果父親把他理應的角色扮演合宜,孩子犯錯就按家規管教,對家裡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絕不偏袒,父親自己也常常以身作則,便會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願意花時間跟孩子玩耍,孩子可以隨時親近他,與他談天說地。這種既有公義、也有慈愛的父親,是絕對受到孩子的尊重,孩子也願意遵守他的吩咐,並且謹守他在家裡所擬定的規矩。 相反的,如果父親經常喜怒無常,處理事情缺乏公正,常把不滿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達不到要求就吼打怒罵或拳打腳踢,自己犯錯卻不當一回事,又硬把個人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類型的父親容易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讓孩子留下心理負擔。孩子年幼時,無論是體型、能力、知識都不能與父親相比,面對霸道蠻橫的父親可以說是既愛且恨,敢怒卻不敢言,奈何自己力有不逮,只好逆來順受。為了保護自己不會受到更多身心靈的傷害,只好與父親保持距離,並且劃分界線。這種父親與子女之間少有互動,更談不上良好溝通。兒女如此唯唯諾諾在家過了二十年,有能力的都會想辦法早點獨立離開,日後縱使成家立業,也只是維持表面關係,至於比較親密的關係則能免則免。 想想看,當事人終將進入職場工作,如果遇到一位主管是明理的人,處事公正,賞罰分明,上司下屬相處就不成問題。但若不幸遇到一個冥頑不靈的主管,喜怒不形於色,工作上遇到不同意見,就以上司的身份地位對下屬施壓,此情此景,當事人不會安靜思索如何找出雙贏方式處理問題,也不會想到要跟對方和平共處。相反的,面對主管的霸道唯我獨尊,他們會在下意識中想起過去與父親的互動關係,從前與父親劃分界線、保持距離、沉默作無聲抗議等,維護自己自尊和安全的自衛機制會再次跳出來再次被使用。更危險的是,以前對著老爸是敢怒不敢言,現在當事人再不想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時候在情緒失控下,可能想要以暴力報復過去埋藏多年的傷害,甚至出現下屬槍殺上司的遺憾悲劇。 當人若未與自己父親和好,隱藏的怒氣會發展成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一觸即發,而且矛頭都是指向上司,或那些衝著他們而來的人。前文提到的大勇正是一個代表人物,他對幼年時被父親出賣的事情早已感到憤憤不平,奈何對方是他的父親,無論在倫理各方面來說,他不敢對父親動手,所以過去一直忍氣吞聲。現在專橫霸道的餐館大廚,又來恃強凌弱、以大壓小那一套,大勇一直壓抑對父親不滿的怒氣,便在無意識中傾洩在大廚身上,一旦理智被情緒劫持,以前不敢作的事情,現在全部不理後果硬幹起來。 過去跟父親的關係出現裂痕,除了在職場上難以跟上司主管和平共處以外,同樣的心理互動也會出現在婚姻關係上。譬如說,冤家路窄碰到的配偶是屬於「非要聽他的」個性,家裡無形間成了殺戮戰場,遇到任何爭執,當事人各不相讓,不是把過去對父親不滿的情緒盡情發洩到配偶身上,不然就是沉默不語,跟對方冷戰到底。這兩招都是過去用來對方父親的最佳武器,當事人一般不會想到具有建設性的更好處理衝突方法。 所以很多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主管,在招募新員工過程中,他們儘量不會聘請對那些與父母親(尤其是父親的)合不來的人,原因正是他們很容易把個人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投射到主管和上司身上,同時,尚未與父母和好的人比較難與其他同事一起共事。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57)與父母和好(一)

  你可知道,你跟父母親過去的互動關係會直接和間接影響到今天你與配偶、上司、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先講一個故事。這已經是大勇第三次跟大廚發生衝突,一次比一次嚴重。大勇移民自香港,以前在原居地從事油漆木匠工作,到美國之後因為語文困難,所以只好留在中國城的華人餐館廚房當學徒。一般在餐館的工作環境比較複雜,人與人之間容易為了一些小事起爭執。大勇原本個性便容易衝動和動怒,他受不了大廚唯我獨尊的個性,兩個人過去已經好幾次起口角,這次變本加厲,雙方居然動起菜刀,準備拼個你死我活。要不是有人在旁邊阻止,恐怕早已釀成血案。事實上大勇經常與人發生衝突,每次事情發生後,他自己都感到難過與悔恨,但不久後他又會控制不了自己,再度與他人起衝突。大勇與家人相處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裏去,心情不好的時候,妻子和兒女就成了他發洩的對象,輕則破口大罵,重則拳打腳踢。大勇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怎麼了,他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對,但是卻無法控制的情緒和脾氣。 大勇在家裏排行最小,前面有兩個哥哥、一個姊姊,一家在香港本來生活不錯。大勇不到一歲時,由於他爸爸的妹妹(即大勇的姑媽)膝下無兒,父母就把他過繼給姑媽。大勇從小就輪流在父母家住一二天,然後到姑媽姑丈家住一二天。後來姑媽怕大勇有天不認她作母親,於是在他三歲時全家一起搬回大陸。此後多年他一直沒有與親生父母再見面,直到他長大後決定回香港,那已是十多年後的事。 每當大勇想到自己的過去,他就悲從中來。回想童年在大陸,他住在姑丈姑媽家,孤苦伶仃,姑丈姑媽雖然對他不錯,但始終感覺他們是外人,那時他身在大陸,心卻時常思念香港家人。在香港是講廣東話,到了大陸卻要講國語,因此常被人恥笑是啞巴,他總是找不到玩伴,而同學又常常聯合起來欺負他。那段日子,一個人無依無靠,有苦找不到人傾訴,最難過的莫如每年的母親節,聽到別人在唱:「世上祗有媽媽好,有媽孩子像個寶,沒媽孩子像根草。」那時心裏的感受真真是無人能解。他常自問,三兄弟中,為什麼父母偏偏遺棄他,他常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價值的人,不然為什麼父母把他送給姑媽。於是大勇積壓多年的憤怒一直隱藏在心裏,他從來不知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日子久了,慢慢養成孤癖、不敢與人交往的個性。 高中畢業後,大勇不顧姑媽的反對,毅然回到香港與父母家人相認。但時隔多年,骨肉之情已不如前,因此大勇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尤其對著父親,他有很多說不出的埋怨與憎恨,因為當年父親一個人的決定,完全改變了他的一生。這些埋藏在心中的怒氣,讓大勇與父親常會為一些芝麻小事動干戈,一次兩個人又起衝突,一個動棍、一個動菜刀。家人為了兩人的安全,建議大勇早點成家立室,所以藉著媒人介紹,大勇草草成婚搬走,父子只有逢年過節時才碰面,平常絕少來往。 大勇對他父親仇恨在心理上怎樣影響他與大廚、太太、與兒女的互動關係?下回分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56) 默想

  憂鬱症是一個摩登時代的疾病,乃是因為生活環境造成人的壓力和焦慮。其實這種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以分析人頭腦受到同業愛戴的美國醫生Daniel Amen,根據他的臨床經驗,處理個人壓力最好的方法有好幾種,第一,定時運動(一星期至少四次);第二,常吃對腦袋有好處的食物(Avocado 鱷梨、Blueberry藍莓、綠菜花、綠茶、Oatmeal麥片、紅椒、菠菜、吞拿、火雞、胡桃、桔子等);第三,就是學會冥想(meditation),這篇文章特別要談的就是冥想。 最近在美國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報導,美國人流行以冥想方式減壓。過去很多人認為冥想是郎中騙人的手段,但科學家證明冥想的確是具有許多醫治的功能,從美國海軍,大學教授,甚至一些大公司(General Mills、 Target 、Google)的行政管理,他們都對員工極力推薦這個減壓方法。根據研究,至少有三百萬病人是家庭醫生建議他們以冥想作疾病治療。其中一個病人,他因為受不了輻射帶來的副作用,而選擇冥想的方式治療,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當事人沒想到他可以透過思想控制自己心跳,呼吸速度,並且讓他放鬆心情。研究也發現,冥想不但讓你放鬆自己,它甚至可能改變人的腦袋,哈佛大學一個研究發現,那些參加為期八個禮拜課程的人,他們腦袋的三個主要有關部位有明顯的改變:自覺能力(self-awareness)和對人的憐憫(compassion)有關部位很明顯的提高,而感受壓力(stress)部位卻相對減少 。 冥想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複雜,不用穿特別的外袍,不必搞繁文縟節,也不用弄什麽宗教儀式,專家說冥想方法其實只有三個基本步驟,第一,找一個安靜舒服的地方坐下來;第二,把集中點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吸氣和吐氣);第三,當你被一些雜物事情分心時(這一定會發生,你會想到一些很瑣碎事情,如等會到哪裡吃飯,車子不知道停在哪裡),就讓自己再次回到呼吸上就可以了。很多試過冥想的人發現自己工作效果有顯著的提高,一個歌手每次上場前都會怯場,每天30鐘的冥想讓他克服了這個致命的毛病。 無巧不成書,2011年六月份的讀者文摘也提到有關冥想的好處。作者說他曾經連續一個月沒睡好,並且常鬧胃痛,不得已去看醫生,但醫生找不出他任何毛病,只是說他過於焦慮和生活有壓力。因此醫生建議他參加冥想減壓課程,出乎他意料之外,他的健康有如脫胎換骨的改變。這篇文章中提到冥想主要三個步驟,與我前面提到的很類似,不過,他加了一些額外的細節: 一、找一個注意力集中的中心點(看著你身體帶著的手錶、十字架,你的呼吸,或腹部的起伏。如果你是基督徒,可以默想聖經某一段經節。) 二、注意力集中在這個點上時,不用壓抑雜念的浮現。 三、任由雜念來去,但繼續集中注意力在你選定的點上。 作者說,根據專家的研究,這種冥想減壓方法可以醫治憂鬱、慢性疼痛、腸躁症、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肝炎、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都有療效。 冥想是好的,但專家警告,這不是用來逃避問題的藉口,需要處理的問題最終還是需要面對和處理。 許多運動員曾經使用類似這種方法來面對他們緊張的一刻,喜歡打網球的人都知道,球技往往不是輸贏關鍵,臨場心理質素才是最重要,尤其在決定勝負的一分(所謂game point或break point)最考驗球員的定力,一個球員學會冥想減壓,在最重要時刻臨危不亂,便可以隨時出現反敗為勝的局面。高爾夫和籃球球員的情況也很類似,在最重要的時刻,打出穩定和決定性的一桿,射出關鍵的一球,都需要穩定的心理狀態。在緊張的一刻,那目光放在一個集中點,不管雜念飛來飛去,繼續回到你集中的事物上,你就能夠放鬆心情,打出一記漂亮的一桿,射出得勝一球。 常站在眾人面前講話的人(教會傳道人) 也可以使用這個冥想方法,把目光放在頭上的吊燈,或懸掛遠處的十字架,不管雜念如何,繼續把意志力放在這事物上,心情頓時放鬆起來,不會出現怯場的情況。也有牧師建議此時此刻要向神禱告,這也是另一個冥想減壓的方法。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55)基督徒自殺

  沒有人能夠對沮喪免疫,基督徒也無法避免。根據研究,每一個人在他有生之年,都會遇到憂鬱症,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家人。 不少信徒也曾經患上這個新時代疾病,嚴重的甚至自尋短見。在不算很長的時段裏,我先後在兩間教會處理信徒因憂鬱而自殺的善後工作。有些弟兄姐妹常認為憂鬱症是信徒犯罪的後果,也有認為那些信徒因為缺乏對神的信心而作出的愚昧行為,比較關注的是,為什麽神不阻止信徒自殺? 熟悉聖經的人都聽過大先知以利亞的故事,這個曾經被神使用的人,因事情的演變非如他意,在萬念俱灰的心境下,他企圖向神求死,尚幸神憐憫他軟弱,從沮喪的死蔭幽谷中把他拯救出來,重建他的信心,並且重新使用他。 憂鬱症可以說是時代病,只有大城市才會出現,在鄉下地方,生活悠閒的人,他們對這個病可以說是聞所未聞,為什麽?因為大城市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紓解緊張心情,不知不覺中患上這個慢性疾病。 除了外在環境造成憂鬱症,個人心理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從大先知以利亞身上可以找到四個主要引起憂鬱症的共通點。 1) 錯誤價值觀。(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自己許多優點看不到,卻把焦點放在自己不足的地方,以利亞是如此,蔣國兵也是一樣) 2) 單打獨鬥。(個性孤獨,缺乏朋友,遇到困難找不到朋友幫助。) 3) 忙茫盲。(為工作忙碌,為事業奮鬥,為理想拼命。人生缺乏一個正確目標和方向,不知道如何調適生活。) 4) 依靠自己。(信徒腦袋知道依靠神,一旦飛黃騰達,功成名就時,頭腦發脹,很容易把自己看作神一樣神通廣大) 其實憂鬱症跟普通病症沒有太大的差别,感冒的病症是流鼻水、發燒,這現象告訴人趕快找醫生吃藥,調整身體。患上憂鬱症也是一樣,這是告訴當事人生活出現問題,趕快調整工作節奏、調整人生觀和價值觀,病人只要改變一些生活形態和調整生活步伐,加上現代藥物發達,當事人很快就可以復原。但可惜的是,很多人認為憂鬱症是一種很丟臉的精神病,於是把病一拖再拖,等病人走上不歸路時,那已經為時已晚。 到底為什麽神的信徒會自殺?這也是很多信徒感到迷惑的事。這應該跟神賜人自由意志有關。 先用一個比喻說明。好比一個常到教會的慕道友,我們都相信上帝是希望這個慕道友能夠成為基督徒,神因此藉著教會的講臺、牧師探訪、小組組長的關懷等,希望這名慕道友成為神的兒女。然而,不管神用任何方法,最終的決定權是在這個人的手上,神不能強迫人做一件違反他自己意志的事情。同樣的,當一個人患上憂鬱症的時候,神可以透過牧師的教導、信徒的勸勉、醫生的忠告、輔導者的關懷來幫助他,但如果當事人立定心意自尋短見,神最終還是尊重他個人的決定,讓他結束自己的性命。還有一點,通常患上憂鬱症,他們腦袋已經失去化學平衡,他們的理性分析能力不像一般正常人,所以會造成他們做一些正常人不會做的事情。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