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恩斯坦與學生討論

  課堂上,愛恩斯坦與學生討論問題。 愛恩斯坦對學生說,「有兩位工人,修理老舊的煙囪。當他們從煙囪裏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乾淨,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請問你們誰會去洗澡呢?」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灰的工人會去洗澡嘍!」 愛恩斯坦說:「是嗎?請你們注意,乾淨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他覺得從煙囪裏爬出來真是骯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乾淨,就不這麼想了。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 有一位學生很興奮地發現了答案,「噢!我知道了!乾淨的工人看到骯髒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髒的,但是骯髒的工人看到乾淨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並不髒啊!所以一定是那位乾淨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愛恩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所有的學生似乎都同意這個答案。只見愛恩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是錯的。兩個人同時從老舊的煙囪裏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會是乾淨的,另一個會是髒的呢?這就叫做『邏輯』。」 主觀與客觀 當一個人的思路受牽絆時往往就不能十分清晰地找尋到一切事理的根源 ——邏輯。 要想找到邏輯,就要 跳出「習慣上的桎梏」 避開「思路上的陷阱」 逃離「認知上的迷霧」 擺脫「性情上的執著」。 要想尋找邏輯,就要脫離一切人為的佈局。 很多人以為自己客觀,當第一個學生看見別人滿身滿臉的煤灰,不假思索,就認定他是第一個去洗澡的人。這是自以為是客觀,但其實是主觀的人。 環顧我們身旁,有不少這樣的人。

有陽光就夠了

  1972年,新加坡旅遊局給總理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麽名勝古迹都沒有。要發展旅遊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李光耀看過報告,非常氣憤。據說,他在報告上批了這麽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 後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植草,在很短的時間裏,發展成爲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連續多年,旅遊收入列亞洲第三位。 上帝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東西,確實都不是太多。就拿我們身邊知道的來說,它僅給杭州一個西湖,僅給曲阜一個孔子。就拿個人而言,它給每個人的東西同樣也少之又少,它只給了牛頓一隻蘋果,並且還是擲過去的;它只給了迪斯尼一隻老鼠,這只老鼠並且是在迪斯尼自己連麵包都吃不上的時候到達的。 上帝的饋贈雖然少得可憐,但它是酵母。只要你是位有心人,你會驚喜地發現上帝的饋贈是多麽的豐厚。君不見,聰明的江南人利用西湖把杭州做成了天堂;智慧的北方人利用孔子把曲阜變成了聖城。君不見,沈思中的牛頓因那只蘋果,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學上無可撼動的地位;潦倒的迪斯尼利用那只老鼠,創造了一個價值連城的動畫帝國。 也許你曾抱怨上帝的不公。在同齡人中間,它送給別人美貌,送給別人金錢,送給別人地位;送給你的,卻僅是辦公室的一把舊椅子。然而,假如你有幸讀到了李光耀的那句話,你也許會突然振奮起來——原來那把舊椅子是上帝有意送來的。既然如此,哪里還有理由不把它變成一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