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獎賞

  1963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象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心裡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些提問。 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了一默:‘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讓他茅塞頓開。 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樣,那些有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媽?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國兒童不知在什麼地方發現了這封信,讀後,他通過國際互聯網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網頁上留言,說:“中國民間有一句古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 譚頓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兩樣,都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潮、才會賺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囉! 很幸運地,譚頓和一位認識的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那裡的人潮好多哦!過了好一段時日,譚頓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他想進入大學進修,在音樂學府裡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於是,譚頓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 在大學裡,雖然譚頓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 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十年後,譚頓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也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 當黑人琴手看見譚頓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絡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譚頓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頓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那黑人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頓,已經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應邀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登台獻藝,而不是只在門口拉琴賣藝呀!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一直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人,必須懂得即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啊!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我們要握著有膽量的開罐器,才能打開生命的罐,也才能品嚐裡頭的甜美滋味!

勇氣與成功

勇氣與成功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採訪林肯,他們有這麽一段對話。 記者:據我所知,皮爾斯和布坎南(注: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這段對話發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裏林肯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在西亞圖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爲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爲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伶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爲他們認爲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據說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採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

人生的四大良方

  一位青年作家,一度感覺人生乏味、意志消沉、靈感枯竭,他不得不求教於醫生。醫生建議他做一次精神之旅──到幼年時最喜愛的地方度假一日,並給他開了四張處方,囑咐他按指定的時間拆閱。 第二天,作家如約來到童年最喜愛的沙灘,打開第一張處方,上面寫著“仔細聆聽”。他聽到海浪聲、鳥聲,不久又發現了起初未注意的許多聲響。一邊聆聽,一邊想起小時候大海帶給他的最初的人生啟迪,他逐漸聽到往日熟悉的聲音,心中慢慢平靜下來。 中午,他打開第二張處方:“設法回顧”。於是他開始回顧昔日美好的時光,從記憶中挖掘點點滴滴的樂事,設法回憶每個細節,心中漸漸升起一股溫暖的感覺。 到了15時,作家打開第三張處方:“檢討動機”。起初他為自己日常的行為辯護:為了追求成功、受人肯定與安全感。可是再一細想,這些動機並不如此正當,回顧過去曾有過的愉快生活,他悟到,出於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的目的去做事,事情總能做得很好,心裡也很滿足;而出於私利考慮,不僅諸事不順,且使人心胸狹窄、心情不快。 到了18時,他打開第四張處方,上面寫得很簡單:“把憂愁寫在沙上”。他跪在沙灘上,用貝殼碎片寫了幾行字,然後轉身離去,頭也不回,因為他知道,潮水會湧上來。 說到底,人生的四大良方其實就是:寧靜心靈、記住快樂、拋開私利、忘掉憂愁,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