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 – 孤獨
根據研究,孤獨會讓人感到沮喪,甚至會導致早死,孤單也會使人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病的
機率大大增加。而今,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孤獨,而事實上,幾乎每三個人就有
一個人感到孤獨。有人可能認為,現代社會發達,我們有這麼多社交媒體、智能手機,人
可以透過FaceTime隨時與世界任何角落的朋友甚至陌生人聊天,人怎麼會感到孤獨呢?事
實證明並非如此,看精神科醫生開抗抑郁藥處方的頻率就能了解,現代人患上焦慮程度何
等嚴重,而孤獨正是導致焦慮抑鬱症主要原因。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如果長時間獨處,
人就會生病。
下面我們討論,人如何擺脫孤獨,讓自己生活變得幸福和有意義。
一位女生到輔導中心尋求幫助,才二十多歲,大學畢業不到二年,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協談過程中,她述說自己的過去, 總發現自己經常感到孤獨,記憶中自己好像沒有一個很
好的知己。這一點,她也搞不清楚,到底這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問題。不過,她的確很
想找到方法除去內心的孤單,但到目前為止,她感到很無助。
到底怎樣可以讓一個人擺脫孤獨,讓自己感到快樂? 避免孤獨第一個策略是,就是盡可能
多與人交流,這一點聽起來可能有點陳腔濫調,因為我們常常聽到「專家」一些建議,出
去結交朋友,多參加不同活動,因為這正是擺脫孤獨的方法。說實在,這種做法其實果效
628 – 鸟笼效应
哈佛大學的James教授在退休的時候,朋友Carlson對他說,你不久就會養一只鳥。教授說
,「不可能,我不喜歡鳥,也從來沒想過要養鳥。」過了幾天,教授生日,朋友Carlson送
了一隻很精緻的鳥籠作為禮物。
從這天開始,常有人問教授,「為什麼你家有鳥籠,卻沒有鳥?鳥死掉嗎?」教授不勝其
煩,最終買了一只鳥,好回應他人問他關於鳥籠的事情,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所謂鳥籠效應,是指人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件,由於這樣,他會繼續添加更多與
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犯類似這種錯誤,為了解決某一個麻煩,就去做另一件更麻煩的事情
,為了填補一個沒有意義的空白,就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譬如說,有人為了省錢,開一
個小時遠路去買一件減價物品,但所花的時間和汽油錢往往得不償失。
鳥籠效應可以延伸另一种情況,下面這些例子,相信會出現在許多家中。墻角一個破掃把
,雖然很舊,儘管有一個新的掃把,也不一定把舊的扔掉,於是破舊的掃把無形中變成了
雞肋;以此類推,人發現家中的雞肋越來越多,舊的衣服,舊的健身器材,舊的手機,紙
箱等,都是因為捨不得扔掉而留下來,佔據了家裡很多空間。
再看下面這個例子。
A和B 是鄰居,A由於工作緣故要遷居,家裏東西大部分都要賣出。清理完所有家具後,只
剩下了一個雅致的書桌,這書桌價格昂貴,作為次品賣出也收回不了多少錢,於是,A 決
定把它送給鄰居B作為紀念禮物,鄰居B欣悅接受了並對此表示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