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不方便還是困難

  他叫Robert,才二十多歲,剛大學畢業,某年夏天,他在歐洲一家度假旅館找到一份差事,是在旅社當夜班服務台值勤員。旅館老闆是一個瑞士人,對待員工的做法非常歐洲式,跟這大學生的個性完全不協調。Robert覺得這老闆是個法西斯主義者,只想僱用安分守己的普通人,而他卻不是一般的人。 有一個星期,員工每天午膳都吃同樣的東西,就是兩條維也納香腸、一堆泡菜和毫無味道的麵包。員工們覺得是侮辱,最不心甘的是,伙食費是要從薪金中扣除的,Robert因此感到非常氣憤。 整個星期他都很難過,到了星期五晚上十一點,Robert在服務台當値,上夜班的查帳員剛來上班。Robert走進廚房,看到一張便條,是老闆寫給廚師的,吿訴他員工還要多吃兩天小香腸及泡菜。 Robert知道之後就勃然大怒,因為當時沒有其他人,他就把心中所有不滿一股腦兒地向夜班的查帳員宣洩。 「我實在忍無可忍,我很想拿一碟香腸及泡菜,吵醒老闆,然後把香腸和泡菜扔到他身上。這傢伙實在太吝嗇,如此虐待員工,要人每天吃同樣的東西,而我正是最討厭吃這些香腸泡菜,我實在受不了,更莫名其妙的是,我們還要掏腰包,簡直豈有此理,這些香腸如果用來餵豬,豬也不見得會吃,這是什麼旅館?」 Robert痛駡了二十分鐘,在那位查帳員面前又吼又叫,還不時用蠅拍打在桌子上,用脚踢椅子, 不停詛咒。 當Robert大吵大鬧時,那位查帳員一直安靜地坐在凳子上, 用憂傷的眼睛看着他。據Robert所知道,這差帳員曾經在奧斯威辛納粹德國的集中營關過三年,最後死裏逃生。他是個德國猶太人,身材瘦小。他喜歡上夜班,因爲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可享受夜間的寧靜,更可以隨時走進廚房吃東西。那些叫Robert厭煩的維也納香腸和泡菜,對這差帳員來說是珍饈百味。 「Robert,請聽我說,你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裏嗎?不是香腸和泡菜,不是老闆,不是廚師,也不是這份工作。」 「那麼到底我的問題在哪裏?」 「Robert,你以爲自己什麼都懂,好像無所不知,但你可知道「不便」和「困難」的區別嗎?若你腿弄斷了、沒東西吃、 家裡屋子起火,那麼你的確有困難,而其他的都只是不便。生命就是不便,生命本來充滿各種難阻。」 「所以,你要學習把「不便」和眞正的「困難」分開,那麼你會活得長久些,而且不會惹人厭煩。」 對Robert來說,他是有生以來少有這樣給人當頭棒喝。那天深夜,那查帳員好像踢了他一脚,使他茅塞頓開。 此後三十年來,每逢Robert遇到壓力,被人逼得無路可退、快要因憤怒而崩潰,準備做出笨事的時候,他就會問自己:「這是困難還是不方便?」 生命充滿很多難阻,米粥裏的小骨塊、哽咽時喉嚨裏的小塊和乳房裏的腫塊,都不盡相同,明智的人會知道其中的分別。

414)孻孩

  「孻孩」可以說是家裏的寵兒,不怕自已的地位給弟妹妹取代,總覺得自己是那么年輕。因為他們在家裏最年幼,所以總會得到家人的注意力,而且慣常被人照顧,總以為每個人都有責任照應他們。在大家庭中,「孻孩」也算是個寶貝,家中成員經常以他們為樂,把他們弄得趣緻可愛,因此「孻孩」易被寵壞,也學了一幅臭皮氣。其實「孻孩」有點像家裏的寵物,更妙的是,他們可能是家裏惟一喜歡寵物的孩子,唯有這樣,他們才有機會當「波士 (Boss)」,威風一番。 一般來說,父母對「孻孩」的要求不及他們前面哥姊那么嚴格,在管教方面也可能比較鬆散,多容忍,較遷就,結果是,「孻孩」自律性弱,脾氣急;而且在他們眼中,各種規例(Rules)好像是為他人而設,與他們無關,因此他們不需要遵守,這是幼年時父母管教過於鬆散所造成的結果。 「孻孩」大多個性屬於無憂無慮,在成長過程中,天大事都由比年長的哥姊來承擔,這造成他們樂天個性,較少為未來擔憂。但優點也是缺點,這導致他們無法獨當一面,缺乏強烈責任感,遇到困難就向別人身上推,總認為一定有人幫他們一把。 一般來說,當「孻孩」出生的時候,做父母對養育孩子並非新手,因此對教育「孻孩」顯得比較輕鬆,不及生老大時期那么緊張,無形中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就降低。在低壓之下,「孻孩」在學業上就顯得較為平庸。其實縱使他們如何努力,如果前面哥姊在學業上已經非凡,「孻孩」勤奮很難叫父母因他们感到自豪,因此,他們在心態上往往失去求上進的動機。所以,「孻孩」如果缺乏父母嚴格要求,易落在「放牛班」,每天與牛兒過日子,與放牛學生混在一起就成了惡性循環,於是每下愈況。 「孻孩」還有一道板斧,從小就知道不必用一些強狠 (Aggressive)方法就可以達到個人目的,一些簡單低調招式就可以為所欲為,這些方式包括撅嘴巴、撒驕、搞鬼主意,有時不惜用打小報告或裝作受害者,去拉寵別人好得同情。 基本來說,「孻孩」不惜是個開心果,家中有什么娛樂節目,哥姊們都會拉他們一把,加上孻孩從小就學到逗人開心技倆。他們生活富娛樂性,喜歡過有驚無險和充滿獵奇性的生活,跟他人相比,「孻孩」比較敢嘗試新事物如潛水、探險等驚險性活動。「孻孩」另一個不足之處是他們對財務管理較弱,這可能歸咎成長過程中父母及兄姊在金錢上缺乏指導和放任,偶爾缺錢用時,父母或哥姊會伸出同情之手塞他們幾塊錢,無形中導致他們依賴心理。無巧不成書,傳統敗家仔大多是家中排行最小,連新約聖經講到浪子回頭的故事,裏面主人翁要求父親分家產,而最後搞得分毫不剩的正好是家裏的「孻孩」。 正如上面所述,「孻孩」依賴性高,脾氣急,做事較衝動,缺乏良好財務管理的訓練,不難理解這等性格在婚姻上難免引起夫妻爭執,如果孻孩配上長孩作配偶,好處是互補長短,「孻孩」有人可以依賴,急脾氣和衝動個性得到制衡,不過在夫妻尚未完全適應彼此個性之先,「長孩」「孻孩」的婚姻將會受到嚴格考驗。最不幸的配搭是「孻孩」配「孻孩」,二者處事衝動,作事不夠周詳,遇到困難互推責任,加上夫妻都不善理財,除非祖傳遺產千萬,不然每天開門七件事,也夠他們傷腦筋。 與「長孩」相比,「孻孩」的人際關係好得多,他們自小慣於跟人背後跑,違命是從,沒野心,不會給人面色或加與壓力。所以「孻孩」的隨和、人來風個性甚易給人好感。而且他們在家中排行最小,看人臉色和見風轉舵的本領甚為到家,這利於他們在社會中與人相處,容易與人建立關係。不過「孻孩」如果在家裏慣被哥姊取笑而沒有父母適當干涉,「孻孩」可能養成內向、害羞、不敢與陌生人相處個性,導致他們拙於與人交往。值得一提的是,「孻孩」可能從小受到兄姐過分壓抑而潛意識懷著違抗權威的心理,這解釋為何在人類歷史中走起來搞革命的人,當中許多在家庭中排行老小。

413)長孩

  許多人都同意一個人的成長背景會影響他的個性、脾氣和性格,但很少人會想到原生家庭的出生排行也是一個因素,在云云心理學家當中,Adler首先提出在家庭中個人出生排行次序與個性有莫大關連,Adler觀察到,儘管成長在同一個家庭,相同環境,父母管教方式相同,孩子居然會有全然不同的個性,居長有居長的個性,老二有老二個性,居幼亦然,在家中屬於獨生孩子,他們也有不同個性。 家庭出生排行次序不但影響我們的個性、脾氣、和性格,它也會影響我們長大後選擇工作、個人興趣、與人交往、選擇配偶,甚至日後與配偶為何事起衝突也有關聯。在家庭中排行次序不一樣,心理感受不同,責任感有異,心思意念有差,很自然,個性也不一樣。 第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非後來出生的弟妹所能比擬的,因為是第一孩子,所以父母所花的時間、預備孩子來臨等工夫比晚來的孩子多,一方面父母會為首生孩子來臨感到非常興奮,可能在孩子未出母胎之前,父母就已經開始為他(她)描繪一生的藍圖,計劃怎樣預備他們成材?入什么學校?讀那個小學?那一家大學?甚至他們以後結婚生子等事都計劃週詳。可想而知,家中居長的孩子,他們末出生之前已經有好戲等著他們。另一方面,父母可能把他們一生達不到的夢想放在這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日後可以完成那些他們一生引以遺憾的宿願,可想而知,父母對第一個孩子有極大的抱負和期望,因此,第一個孩子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會令父母感到興奮無比,第一次 出牙齒,第一次講話更是天大事,所以在家庭中居長的特色是,他們總是得到父母最多的注意力和關愛。但與此同時,居長也往往要承受父母對他們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凰的壓力,無怪乎有人說老大學走路、學說話、甚至學上廁所都比其他孩子來得早。 在老二還未來臨前,「長孩」的確享盡父母所有的關愛,在家中有當「王」的感覺,好像家裏什么事都環繞他們過日子似的,但這些好日子在第二個孩子出生時就去如黃鶴,對「長孩」來說,老二來臨簡直是一種威脅,他們搞不清楚為何父母要加添一個人來搶走他的「王位」,他本來可以獨霸一方,稱王稱帝,但現在這種帝王日子不再復返了,父母把注意力全放在新的嬰兒身上,「長孩」有被遺棄和失寵的感覺,因此有一段很長的日子,「長孩」無法克服這種失寵的感受,巴不得把弟弟或妹妹送走,這時候家裡可能出現微妙變化,「長孩」會有一些幼稚行為呈現,這包括無緣無故鬧脾氣、故意搗蛋、跟父母不合作,有時甚至偷偷傷害尚在嬰兒期的弟弟或妹妹,「長孩」這些「惡性」背後的目的不外是想得回父母過去獨一無二的寵愛和注意力。面對這種情況,不明孩子心理的父母通常有二種處理方法:放縱或嚴勵管教。放縱的結果就容易養成「長孩」專橫、任性、惟我獨專的個性。另一方面,如果「長孩」發現這些吵鬧行為不得要領,反而受到父母嚴勵「修理」,他們可能改變初衷,以合作和信服態度與父母周璇,他們甚至會幫忙照顧弟妹、換片、餵奶等工作,目的不外是要得回父母的歡心。當父母稱讚他聽話、乖巧和成熟,這無形中肯定「長孩」的個性,日後學會討好與人相交。所以一般來說,「長孩」要不是專橫霸道,不然就是順服和委曲求全。 綜合以上總結,我們可以歸納長孩普遍擁有的個性: 父母過去要求他們對弟妹謙讓,因此「長孩」不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個性;另一方面,他們難免出現完美主義的傾向,簡單例子莫如玩耍完畢,父母會要求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齊放回原位,通常誰會作這個工作?往往是「長孩」,這解釋為何一般「長孩」對自己有完美要求。日積月累,「長孩」總要求自己做事井井有條,東西該放何處絕不馬虎。「長孩」不但對自己有高要求,對別人也是一樣,而當別人不能達標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挑惕和嚴苛。

412)Steve Jobs的另一面

  個人很喜歡使用蘋果產品,也佩服創始者Steve Jobs的才華,高中畢業居然在車庫弄出一部電腦;被自己手創的公司踢出來,卻開先河透過軟件改變製造卡通片的程序與方法;回到舊公司,又妙手回春叫蘋果電腦起死回生,陸陸續續推出imac,ipod,iphone,ipad這些改變人生活的產品。 所以無怪乎許多蘋果粉絲對Steve Jobs這位傳奇人物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視他為驚世天才。不過在他女兒Lisa Brennan-Jobs眼裏,Steve Jobs其實是一個既冷酷又殘忍的父親,過去他不但否認兩人父女關系,而且一次又一次在言語上刺傷她。 現年40歲的Lisa在她即將出版的回憶錄中,揭露了她與父親之間鮮為人知的復雜關系,在即將版的新書《Small Fry》,她毫不掩飾地描述兩人許多不愉快的陳年往事。 根據《紐約郵報》報道,Lisa的母親Chrisann Brennan在23歲時懷了她,當時Steve Jobs也是23歲,兩人已經交往五年。母親懷孕後,兩人就分手,Lisa隨後在1978年出生,不過Steve Jobs一直否認是Lisa的生父,甚至一度聲稱自己不育。直到1980年,檢察官強制他進行親子檢測,最後他不得不承認Lisa是他親骨肉,最後他也心不甘情不願承擔女兒的贍養費。可以想象,在Lisa心目中,父親如此絕情的行為實在叫她傷心到極點。諷刺的是,Steve Jobs後來在1991年與Laurene Powell結婚,還生下三個孩子。 Lisa七歲時,Steve Jobs每隔一個月就探訪她一次,在Lisa眼中,父親沈默寡言,即使定期探望,但也沒有太親近。Lisa 認為,她的存在讓其父親失去原有的「光環」,認為那是他光耀人生的一個污點,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完全不符合他努力營造的高尚形象。 Steve Jobs住大屋,開黑色保時捷跑車,Lisa聽說每次車上出現刮痕,父親就會換一輛新的。有一次她鼓起勇氣問他:「如果你要換車,你可以把舊車給我?」沒想到她父親居然說:「休想從我身上得到任何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Steve Jobs是被養父母所領養的,起初他對領養一事並沒記掛在心,然而,七歲時,鄰居小孩一句話,「這表示沒人要你」,讓他開始對生父母產生痛恨,他有遭人遺棄的感覺。成年之後,儘管他知道生父與他住在同一個城市,而對方也多次想與他接觸,但Steve Jobs完全沒任何意願與對方見面,枉說相認,可見他對生父母(尤其生父)的恨何等的深。從客觀層面來看,如果他認為遭父母「遺棄」而懷恨在心,不肯饒恕對方,那麼,他女兒Lisa不是有更好理由記恨父親對她的拒絕?心理學家認為, Steve Jobs多年累積的苦毒和記恨不但影響他的人際關係,也同時蠶食他的健康。 Steve Jobs 25歲就成為蘋果電腦公司總裁,但凡是與他一起共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難以相處,說他說話刻薄,待人無情他,認為他目中無人,專橫霸。如果不是爲了一份薪水,實在沒有人不願意跟他共事。因著他的自大,他一度被自己成立的公司踢出門口。不過藉著他的才智,他東山再起,再次回到他一手所創立的蘋果電腦。 Steve Jobs很自負,據說他年輕時他所開的車是沒有車牌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不需要受律法的約束,這種心態反映出他是非常自我。在他的自傳中,他批評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缺乏創意;他咒詛前任總統Obama,說他最多只能當一屆總統。Steve Jobs 因癌癥而死,根據他醫生診斷,如果初期他願意聽從醫生吩咐早日開刀,切除身體的癌細胞,他絕對可以多活幾年,但他堅持要用草藥醫治,最後癌細胞擴散,那時開刀為時已晚,美國CBS 60鐘節目主持人問那替Steve Jobs寫自傳的Walter Isaacson一個問題:爲什麽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竟然會作這麼愚昧的決定?Steve Jobs可以說是死在他自我為是的性格上。

411)保持腦筋靈活

  短短一個月,兩個長者尋求幫助,年齡不到60歲,一個患上失憶症,另一個開始有老人癡呆症的征兆。與其同時,無意中翻到一本舊的讀者文摘,裡面提到怎樣保持腦筋的靈活。   沒錯,每個人都會變老,腦袋瓜開始不再那麼中用,但根據許多醫學的研究,不管到了那一個年齡,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維持腦袋某種程度的靈活性,下面是學者所給的建議:   一、維持有氧運動 加拿大Baycrest老人照顧研究所所長 Dr Donald Stuss說,有氧運動是保持腦部靈活及年輕的最佳良方。要知道,大腦的神經細胞又稱爲神經元,隨着年齢增長,連結神經元的樹枝狀物體突觸會逐漸消失。突觸對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突觸少了,腦功能就會減弱,而醫學上有證據顯示,運動可以阻止腦力走下坡,甚至能增強記憶力。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大學教授 Arthur Kramer在運動與人腦健康方面硏究有成,過去幾年,他和同事完成了十多項硏究,證明兩項重要發現,人如果身體健康,思考也較敏銳。教授說,健身無疑可使人更聰敏,而且對所有年紀的人都有效。同時,運動可預防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以及其他傷害腦部的老人疾病。   二、飲食得宜 抗氧化物能中和破壞神經元的自由基,具抗癌功效,所以多吃富含抗氧化物分子的食物,對智力可能大有裨益。許多顔色鮮艷的蔬果,以及某些豆類、全穀類、堅果和香料等,都富含抗氧化物。   除了經常運動,也應飲食得宜,避免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高膽固醇等疾病。多倫多大學老年硏究科學家指出,這些現代人的常見疾病,都會使腦袋運轉不靈。人如果吃得太多,身體過重,這會對腦袋造成負擔,令人反應遲鈍,解決問題會別人差一截。   三、鍛煉腦筋 人一到三十歲,腦筋就開始轉得較慢。以前,大家認爲這是無可避免的,但許多新硏究顯示,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把頭腦鍛鍊得更靈活、更「年輕」。UCSF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病理學家Dr Michael Merzenich說:「人腦是一部學習機器,如果懂得找到鍛煉腦筋適當工具,加上持續不懈的練習,多動腦筋,智力就會像年輕時一樣。」Dr Michael Merzenich硏究出一套電腦訓練程式 (有興趣可以瀏覽他的網站www.brainBH.com),可加快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日本電腦遊戲製造商任天堂也開發出稱為腦力鍛煉的遊戲軟體,治療認知障礙的工具,越來越多科學硏究顯示,它們有助減緩腦部老化,甚至治療老年性癡呆症。   想保持腦袋年輕、靈活,除了使用電腦的軟體,你也可以打乒乓球、打橋牌、玩拼圖、學外語、跳探戈、拉手風琴、種植盆栽、製造遙控飛機等;只要你感興趣,又兼具挑戰性就可以了。任何令你聚精會神並且趣味盎然的東西,都會使大腦處於學習狀態,能大大提高智力。   四、保持輕鬆心情 鍛鍊腦力固然重要,但保持心平氣和也一樣。華盛頓大學在一篇有關腦力與壓力的硏究報吿中指出,因創傷而引發的壓力對腦細胞有害。壓力會干擾學習與記憶之類的認知過程,限制人類的生活品質。當然,運動永遠是減壓的好方法,而瑜伽、冥想之類較靜態的活動,也有同樣效果。不論你是學習外語還是跳探戈,鍛鍊腦力之餘,務須保持輕鬆,好好享受箇中樂趣。   人什麼時候最鬆弛?該是在熟睡的狀態。下次思考較複雜的問題,例如計算複雜數學習題,或爲家人購買新汽車之前,先酣睡一陣,絕對有好處。哈佛醫學院的硏究員想找出人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靈機一動,做了一項與數學有關的硏究,發現硏究對象如果晚上睡個好覺,第二天得出有創意解答的機率,會提高一倍。他們因而推論,睡眠可以提升大腦整合複雜資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