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啃老族

  他已經過了立足之年,八年前失業之後,再沒有認真找工作,吃和住全由他年紀老邁父母包辦,父母忍無可忍,要他搬出去,但他賴皮不走,父母最後告上法庭,法官判決限定他時日搬出去,然而,他認為法庭判決不公,決定上訴最高法院。這個啃老一族的名字叫 Michael Rotondo。   據美國ABC 電視台2018年5月22日的新聞報道,30歲的 Michael Rotondo曾經經營過一個網站,但八年前失業之後,從此便回到父母家中「啃老」度日,他的雙親 Mark and Christina Rotondo 忍了很久,自今年(2018年)2月2日,連續寫了5封書面通知,勸告兒子早點自立門戶,但直到3月30日,兒子沒有任何動靜,兩老便到當地法院詢問能否驅逐兒子出門,他們得到的回復是,由於兒子是家人,因此需要找最高法院進行審理,於是,他們最終把兒子告上紐約州最高法院。   據稱,直到上庭,兒子Michael還是不以為然。在父母和記者眾目睽睽之下,他和法官 Donald Greenwood 當庭吵了30分鐘,最終法官裁定,Michael既沒有好好補貼家用,也沒有幫忙做過家務,勒令他在6個月之內搬出去。但兒子居然拒絕接受這結果,他稱法官的裁定「令人發指」(outrageous),他還說,也不準備離開家。Michael 要求法院駁回父母的控告,並堅稱過去8年內,父母只提供他房子住,雖然住在家中,但父母並沒有提供他食物,也沒有幫他洗衣服,吃用都是他自己負擔。但他也坦承,父母「從沒要求他負擔家計、幫忙家務或維修家具」。被問及在家中是如何與父母相處的,他的回答是,與父母相安無事但很少交談。   當Michael接受電視臺WSTM訪問時說道,「我只是想要一個合理的時間搬家,我收到通知時根本還沒做好心理準備。」他甚至認為,法官下驅逐令「很離譜」,並表示他會繼續上訴。   CBS報道最後稱,他們相信Michael Rotondo的情況絕非個案,無論出於什麽理由,美國的「啃老族」確實在日益增多。根據大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早年數據,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起,選擇在家與父母同住的18-34歲成年人就越來越多,到2014年,這一比例達到了32.1%。   從客觀角度來看,旁人很容易把矛頭指向兒子Michael,人過立足之年,仍然無法自立,枉說日後如何成家立室,但深入分析,這其實是他父母從兒子年幼時沒有把他訓練獨立所造成的後果。記得我女兒青少年時期,一天,她一個剛進大學的表姐從學校來電,她當時在學校的洗衣房,但她不知道怎樣使用洗衣機,所以打電話求救。一個大學生居然不知道怎樣使用使用一部簡單的機器,你能夠想象她日後如何照顧自己。一年後,這表姐最終退學,很不幸,十年後的今天,她也成為啃老一族。   因此在責怪這群啃老一族的時候,當父母的更應該思考,在教育兒女過程中是否有疏忽之處。對那些孩子尚且年幼的父母,看到這等事情的發生,這是暮鼓晨鐘,是一個很大的提醒。

409)智商、情商、愛商

  中國首富馬雲經常在不同場合演講,留下很多勵志故事,說了很多人供人學習的格言。最近馬雲在許多場合提到IQ、EQ、和LQ,他說,任何一個企業家必須要有三商,第一個是情商EQ,第二個智商IQ,第三個是愛上LQ。馬雲認為成功靠情商,不敗靠智商,當擁有前兩者仍然不夠,必須加上愛商。   什麼是IQ、EQ、和LQ?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加納(Howard Gardner)在一九八三年首先提出「多種智慧論」,他把人的智能劃分為七大種類:一、語言,二、數學邏輯,三、空間能力,四、運動機能,五、音樂,六、人際關係,七、心靈調控。   過去一般人比較注重的是語言和數學邏輯兩種智能,普遍都認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都與這兩種智能有關。世上許多學府和機構如果想要聘請新人,也都是用這兩項來做為評量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IQ。第六和第七種智能是近幾年才比較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九九0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教授Jack Mayer首先創立情感智商一詞。一九九五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引起社會各界對於EQ廣泛的討論,EQ遂成為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   一般稱IQ作智商,那是指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學習能力和處事反應;而EQ簡單稱為情商。什麼是EQ?簡單來說,情商是講到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掌控能力,一般成五個重點: 1-具有察覺自己情緒的能力。此乃表示能夠了解自己的感覺,知道自己的情緒,也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具有調控自己內在衝動的能力。意指不易受人影響引發激動,知道怎樣避免情緒爆發,不會亂發脾氣,因為知道內在情緒的不穩定將引來錯誤的決定或不好的結果。3-具有激發自己追求心中所釐定目標的能力。這就是擅用自己情感力量,雖然遇到挫折,仍然能夠保持清晰的頭腦,穩定情緒以克服難題,達成追求的理想目標。 4-具有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可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擅用觀察別人情緒的能力;5-擅長使用人際關係的相互動力,以之與人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並贏得別人的合作,達到雙贏的局面。   最近幾年行為科學的發現,一個人的成功,IQ僅佔20%要素,EQ佔了80%。IQ可以幫助一個人做理性思考,但EQ幫助我們處理人際關係;IQ是幫助一個人對事物深入了解,但EQ卻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困難和逆境。更值得一提的,IQ在一個人出生後一、二年就已定型,幾乎不會改變,但EQ卻是藉著後天可以不斷培養。   根據馬雲的觀察,現代中國第二代年輕人智商很高,但情商卻不怎樣,父母把孩子送到北大、清華、哈佛、史丹福再回來,雖然他們知識結構非常好,但情商總是差一截,不是得罪這個就是得罪那個。馬雲說情商是需要一路打出來的,也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有高情商,也只有那些經歷人生各種波折、被挫敗、和受打壓過的人,他們才擁有高的情商。   馬雲認為,擁有高的智商和情商還是不夠,人需要高的愛商,尤其做企業的。因此馬雲這樣說,要成功,要有情商,要不敗,必須要有智商,但要受人尊重,一定要有愛商。中國現代許多企業做得很大,但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原因他們腦子只塞滿錢。一個有錢的人證明他是個會賺錢的聰明人,但如果缺乏愛商,他只是個財奴,因此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不要以為馬雲造福社會的心腸與生俱來,當年他參加APEC二十一國家成員國,有人提出把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第一責任,馬雲強烈反對,他當時認為社會責任的工作是屬於政府,企業的責任是納稅。也許馬雲受到前世界首富Bill Gate和Warren Buffet的影響,這兩人過去曾被人輕看是「財主」,但自從兩人合作,捐出大部分自己的財富,透過Bill Gate與他太太成立的一個基金會,致力幫助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貧困,為各國貧困人群提供價格低廉且安全可靠的疫苗和藥品,世人對這兩個美國財主刮目相看,敬佩有加,而這正是馬雲所講的愛商。   馬雲最終明白,服務社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尤其做企業的,他們理應擔當社區的建設,做一些能夠幫助人的事情,過程中不但自己感受到無比快樂,同時也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佩。   馬雲經歷許多人生,體會到成功的秘訣,IQ和EQ都很重要,從此以外,如果沒有一個熱愛人的心,一切都是枉然,飛黃騰達,事業有成,名成利就,難道這就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的目的嗎?名利都會過去,唯獨建立人的生命,以生命影響別人的生命,這才是人活在地上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其實這也是基督教信仰灌輸給世人的普世精神。馬雲自豪說他把聖經讀了六遍,他目前雖然不是一個基督徒,然而,觀察他的處世之道,相信他離天國不遠了。

408)對孩子處罰

  一個來自東南亞的家庭,夫婦只有一個十六歲的兒子,在學業上他曾經名列前茅,但進了高中之後,他讀書習慣突然改變,白天不讀書,晚上看電視、跟朋友講電話到半夜,過了午夜才開始溫習功課,結果白天爬不起來,成績因此一落千丈。父母想辦法管教他,不允許他看電視和使用手機,甚至把電話收起來。他很生氣,把電視遙控器和電話亂砸亂摔,家裡客廳牆壁因此留下一個個大洞。情緒不佳的時候,他跑到廁所用拳頭打牆壁發洩,所以家裡的廁所也留下他的傑作。他告訴父母,把手機藏起來對他沒有好處,這樣他無法跟同學談功課,學業只會越來差。父母覺得他有道理,於是讓步還他手機,但偷偷電話錄音,當發現他整天用手機跟女孩子聊天,於是跟他攤牌,他感到非常憤怒,說他們侵犯私隱權,生氣下他走出家門,兩天兩夜沒回家,父母於是報警。原來他偷偷躲在同學家,連對方家人都不知道他躲在兒子臥房。過來兩天,他又偷偷跑回來,警察到家調查,因著他年齡太小,只能給他一個警告。學校和警察都建議父母尋求專業輔導,所以夫妻兩人到我辦公室。我聽他們講完來意,就問他們,孩子不會無緣無故變成這個樣子,我很好奇孩子年幼時他們怎樣管教孩子?母親搶著說,她家兒子是個性倔強,她管教孩子的觀念是「你強!我比你更強!!」。譬如說,孩子得不到他要的玩具時大哭,她就毒打一頓,然後把他關在房間不理他,孩子往往哭上一兩個小時,哭累了就睡,睡醒之後再哭。根據母親所說,孩子年幼時,這種方法還管用,兒子還算聽話,國中之後,孩子突然判若兩人,不但拒絕跟父母講話,有時候甚至動拳頭恐嚇他們。   中國傳統教育有個迷思,「不打不成器」,以為責打可以敲醒孩子沉醉的心靈,人會馬上改正過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只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父母打孩子的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變好,但父母責打孩子往往只是成了大人的出氣筒而已,而且父母以暴力責打孩子,會導致他們錯誤觀念,讓孩子相信,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研究指出,成長在暴力家庭的孩子,他們容易從受害者日後演變成加害者,而且人格會受到扭曲。   孩子不乖受罰是應當,但處罰與體罰不同,體罰讓孩子在肢體上和心靈上感到不安,而處罰則是著重行為與責任。比方說,兒子把花折斷,把蝸牛踩扁,而父母打他,這是體罰;但是如果要罰他照護一棵草花,等它開了花,長到被他折斷的尺寸為止,這是處罰,合理的處罰具有教育意義,但體罰卻沒有。所以有人說,體罰像西醫,一帖見效,可是後患無窮,下猛藥的結果就是如此,即使起死回生,可是腦筋壞了。處罰似中醫,慢火細燉,時間較長,但藥性溫和,即使無效也無傷。   不過,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其實是鼓勵。   教育學上有一個很有見地的理論,叫做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定律」,它說父母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說法不難理解,父母慣看孩子缺點,看到孩子行為令人不滿意,就打罵;西方人喜歡看優點,所以教育孩子以鼓勵和稱讚為主。人都喜歡被讚美,不喜歡被辱罵。試想,有人一直說你很笨,像豬頭、蠢蛋、倒楣才生了你,你聽了會開心暢笑嗎?反之,有人說你很棒、做得不錯、心肝寶貝、不愧是我家孩子,你聽到感覺如何?應該很窩心吧?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異,前者看到了缺點,後者發覺了優點。   愛迪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因為成績不佳受到奚落,老師說他不成材,有學習障礙,但媽媽相信他,鼓勵他,說他做得很好。這一雙推手,推着這位發明天才向前走,通往成功的彼岸,有理由相信,沒有愛迪生的媽媽,這位天才是就被埋沒了。愛因斯坦情況也是一樣,被稱為魯鈍的他,在叔叔的鼓勵下,成為物理學界的泰斗。  

407) 讀心機

  如果科學家能夠製造一部讀心機,讓你「看到」別人內心世界,你有興趣買它嗎?這不是天方夜譚,可能不久的將來,這會變成事實。當然,當你透過一部機器知道別人的心思意念,別人也可以透過機器了解你心中每一個念頭。   據外媒消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生最近發布了一款可通過讀取臉部神經系統肌肉的電信號,並將之轉換成說話的「讀心機」,這「讀心機」設備名稱為「Alter Ego」,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畢業生Arnav Kapur的精心傑作。他這款「機器」外型有些類似白色的香蕉,佩戴在人其中一邊臉上,在不發一言、手指未動一下的情況,可以轉換電視台、改變智能燈泡的顏色、下象棋、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甚至可以在網上購物。   Alter Ego「讀心機」的原理,是靠著緊貼使用者耳朵四組電極感應器,而獲取其臉部微弱的神經系統肌肉的電信號,在使用者準備要說話的時候,Alter Ego系統就能感應到信號,並通過具備人工智慧的翻譯系統,將信號轉換成相應的文字,再傳送到電腦中。Alter Ego能夠辨認0至9數字和約100個英文單字,10名試用者各測試長達15分鐘,認知準確率達92%,這與人類一般對話的95%準確率不相伯仲。   Alter Ego也具有骨傳導的音頻回饋系統,意思是它可以透過皮膚、耳骨的振動,將聲音直接傳導至使用者的內耳聽覺系統,這意味著佩戴者可以通過完全沒有聲音的方式聽到外界的訊息。這種完全無聲音的雙向交流方式,日後在一些特殊場景中可以發揮出巨大用途,比如在某些間諜場景中,某位特工可以佩戴這樣先進的「讀心設備」,不需要開口就能夠向總部「傳話」,而總部也可以通過骨傳導方式向特工傳遞密語。   嚴格來說,MIT的Alter Ego並非一部讀心機,它僅是讀取臉部神經肌肉中電流信號,從而知道某人想表達的語音內容,而對某些人而言,想說的話與內心真實的想法可能相去甚遠。   然而,要發明一部可以讀到人內心思想的機器是指日可待。Facebook教主Mark Zuckerberg曾經回復網友有關這方面的問題時,他這樣說:「Facebook擁有AR技術和服務,用戶只要戴著可穿戴的設備,就可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和改善溝通方式。未來某一天,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使用技術向其他人直接發送完整、豐富的想法。你在腦海中所想的東西,朋友也可以在自己的大腦中快速地體驗一遍。這就是Facebook的終極交流技術。」   聽清楚他說講的話,「 你在腦海中所想的東西,朋友也可以在自己的大腦中快速地體驗一遍。」這是一句令人毛骨悚人的話,這意味著將來與人溝通到達零隱私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好比每個人穿著「皇帝的新衣」在街頭上走路,你會感覺怎樣?不但尷尬,而且沒有安全感。   我們每個人都有陰暗或者難以啟齒的一面,雖然並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即使只是對上司的自大很不以為然,瞞著老婆藏私房錢,腦袋對某異性有短暫非分之想,逛街時有拾遺不報行為等,現在這點事不僅在網上被人瀏覽,還要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檢閱,點贊的點贊,評論的評論,轉發的轉發,這是人們未來想要的交互方式嗎?   還有一點,如果女朋友買了一件新衣服,問你好不好看?你怎樣回答?如果好看,這不是問題,如果不好看,你老老實實的說,還是..?   相信以現代的高科技,我們離這個光景不遠了,不管好與不好,人可以以思想互相交流,不管喜歡與不喜歡,這種時代終會來臨,到那時候,再沒有什麼外交手腕,最慘的是,那時真不知道怎樣「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