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心態最重要

  她雖然是成人,已婚,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她身高只有114公分,與正常5歲的孩童身高差不多,她患的是軟骨發育不全侏儒症。   一次,她到雜貨店裏買東西,聽到一把稚嫩聲音說:「媽媽,過來看呀,這位女士長得跟我一樣高!」她轉頭一看,是一位約四五歲的男孩。孩子母親不好意思走過來說向她道歉:「非常抱歉。」而她會笑着說:「不要緊。」然後向眼睛睁得大大的男孩子打招呼:「嗨,你叫什麼名字?我叫Jennifer,你好嗎?」男孩接着問:「你怎會這麼矮?」   她就會說:「這是上帝的旨意。有些人長得高大,有些人長得矮小,我只能長到這麼高。」接下來五分鐘,孩子問了很多問題,例如:『你怎麼開車?在哪兒上班?會騎腳踏車嗎?』她都一一回答後,然後兩人握手,男孩回到母親身邊。   這是這侏儒媽媽經常遇到的事,然而,她個性樂觀,喜歡和孩子聊天,向孩子解釋爲什麼她和他們父母長得不一樣。經過多年「訓練」,如今遇上這些場合,她已經習以為常,並且能夠應付自如。   她一出生,醫生便吿訴她母親她是個侏儒,而她母親對侏儒症所知不多,擔心她有其他健康問題,但家庭醫生向她解釋,她其他方面都正常,媽媽便放心了。而她也確實是個健健康康的人。   她一路成長,父母總鼓勵她去做一般孩子能做的事。他們看到鄰居孩子騎腳踏車,就會買一輛給她;友伴玩輪式溜冰,她也會一起玩。   她有很好的鄰居,並且都很照顧她 ,把她當正常人看待。鄰家一個孩子搭建了樹屋,特意把樹屋梯子的梯級造得很密,他父親問他原因,他說:「這樣Jennifer就能爬上樹屋。」   直至上學,她才曉得自己有多矮。有幾個孩子老是作弄她,嘲笑她,使她知道了自己與普通人不同。   其後,她討厭每年開學的第一天,因爲總有新生驚訝地看著她登校車吃力的樣子。   有人指指點點說,「看呀,看她的樣子。」   有些男孩尤其討厭;有一個男孩曾經把她推到體育館的牆邊,大喊大叫道:「你知不知你是個侏儒?爲什麼會這麼矮?」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笑着接受一輩子都會引人注目的事實,決心把身體缺陷化爲動力。   朋友都特別關照她,例如扶她上公車;如果有人對她無禮,會把滋事者拉到一旁敎訓一頓。   她性樂天,能笑看一切,還會開自己玩笑。   一次在父母家裏,她伸手進洗衣機拿濕衣服,不小心整個人掉進洗衣機,要大聲喊母親來幫忙。母親當時在旁邊讀報,看見她雙腿亂蹬的怪模樣,笑說:「你就留在裏面好了。」兩人禁不住哈哈大笑。   她今年四十七歲,一般人依舊用奇怪目光看她。有人問她的朋友她是否住在玩具屋;也有人見她從汽車駕駛位上下車目瞪口呆。   每逢遇上這些目光,她會盡量忍讓,處之泰然。如果有人待她不善,她會提醒自己:「我有一個美滿家庭,以及很多好朋友。」   她說,孩子的好奇心使她的人生別具意義。「你爲什麼這麼矮?幾歲了?有孩子嗎?」她會盡量解答疑問,讓他們滿意地離開。她希望能多與孩子聊天,鼓勵他們不管別的孩子長得怎麼樣,學會對人尊重和接納。   不過,她的丈夫和八歲大兒子Jimmy的身高都很正常,父母兄弟的身材也與一般人無異。   儘管她有個體貼入微的丈夫,有個健康快樂的兒子,但有時也會擔憂。去年,她遇見一位侏儒母親,她十多歲的兒子身高正常,卻離家出走了,原因是無法忍受同學的嘲笑,她曾擔心同樣事情會發生在她兒子Jimmy身上。   幾個月後,一個小女孩取笑Jimmy,說他媽媽是個侏儒,還問他「她爲什麼這麼矮?」Jimmy毫不猶豫回答:「這是上帝的旨意,有人天生高,有人天生矮小,就是這樣。」這侏儒母親因此感到安心。

404)夫妻關係

  多年來的輔導經歷,分析夫妻的衝突,其實來來去去不過是:誰來作最後決定(decision making)。想想看,一般家庭為何事起衝突?都是離不開日常生活一些瑣碎事,買哪一個牌子的TV,沙發怎樣擺,窗簾用什麼顏色,去哪裡吃飯,孩子讀哪一個學區,錢應該怎樣花?夫妻往往是為了這等事鬧得臉紅耳赤,結果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於是成了權利鬥爭(power struggle)。   講到權力鬥爭,記得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男生在輔導中曾經這樣說:今天中國夫妻離婚高漲,毛澤東有很大的責任。我起初聽到一頭霧水,後來他解釋說,毛澤東曾經講過一句話:女人能頂半邊天,結果把今天的女人擔子弄大了。其實他所講的也有幾分道理。過去中國女人地位比較低,對丈夫唯命是從,婚姻雖然不美滿,但尚且可以維持,但今天社會結構改變,女人地位提升,擁有大學學位比比皆是,經濟能力也提高,因此當夫妻一言不合,彼此各不相讓,最後離婚收場,這正是中國社會離婚率高漲的其中一個原因。   美國婚姻架構呢?為什麼婚姻在短短幾十年出現嚴重離婚問題?也是女人地位提升,與她們經濟和獨立能力高升有關。還有一點,美國家庭生活與傳統基督教信仰基本上已經脫鉤。夫妻一旦缺乏來著信仰的約束力,彼此我行我素,家庭一旦出現爭執,雙方又落入權利鬥爭的死胡同,最終以離婚收場。   無論東西文化,家庭怎樣避免power struggle,應該誰聽誰?誰是一家之主?先生說,聖經白紙黑字指出丈夫是妻子的頭,所以妻子應該聽丈夫的;妻子又怎樣回應?聖經說,做丈夫的要愛你们的妻子,所以丈夫應該從愛妻子角度來作合妻子心意的決定,真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好幾年前,我們公司換電腦系統,老闆吩咐秘書小姐做一個研究,把市面上幾個大公司的電腦系統列出一張清單,比較價錢和各系統的優缺點,然後交給老闆,讓他作最後的決定。後來公司換沙發和地毯,程序也是一樣,秘書先做研究,老闆最後做決定,老闆的選擇不一定是秘書所愛,但兩者從來沒有因意見不同而起衝突,因為秘書知道自己的角色。   這個decision-making的程序其實也合聖經的教導,當然,老闆秘書的關係與夫妻很不一樣,但兩人角色很類似,舊約聖經創世紀提到,妻子作helper,丈夫是當家;新約以弗所書5章22-33也提到,妻子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所以神把夫妻兩人角色已經說明。   為什麼神如此吩咐,丈夫要愛妻子,而妻子要順服丈夫?當中可能牽涉到神造男女的不同,各人需要不一樣。神所造的女人,她有兩大需求:安全感與和被愛,所以神吩咐男人要保護妻子,對她體貼;而男人需要是什麼?五大需求:被了解、被信任、被支持、被認同、被尊重,而太太的順服剛好滿足了男人這五個需求。妻子順服丈夫不是因為他聰明,或他意見最好,乃是因為他有這個需要,對他來說,太太的順服表示他被理解,感到被信任,當男人感到被理解、信任、支持、認同、和尊重的時候,他變得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勝過生活上的挑戰,他會努力在外面打拼,並且更疼愛那個支持他、信任他、理解他,認同他,和尊重他的妻子。   很多人對馬雲一點不陌生,他是阿里巴巴的CEO,一度是中國的首富。他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因為他有理想,有遠見,更重要的是,馬雲擁有一個一直支持他、信任他、理解他,認同他,尊重他的妻子。馬雲的太太是張瑛,兩人是大學時代同學,後來一起共事。馬雲很用功,畢業之後,一面教書,一面補習,還作導遊。兩份工作,兩份收入,生活很穩定。然而,有一天,馬雲告訴太太,他想辭職,要出來創業,太太支持他在杭州開了一個翻譯社,那時一個月的收入才兩百塊,房租就要七百,家庭支出完全靠張瑛獨撐,如此前後三年,但張瑛沒發怨言,她支持和信任她的先生。之後,馬雲告訴她,他要做電子黃頁網站。馬雲找幾個親戚朋友集資,20個人只有一個人支持他,一個還說,中國政府還沒做你就想開始,行嗎?雖然太太張瑛對這方面一點不明白,但她完全支持馬雲,把家裡六千元積蓄交給他,一個中國黃頁事業網站就這樣開始。後來馬雲要搞一個阿里巴巴,太太也毫無怨言幕後支持。正因為得到太太張瑛的了解、信任、支持、認同、和尊重,馬雲放膽到外面闖天下和打拼,最終成了一家世界級企業的總裁。   男人很容易自卑,也許在別人眼中他很愚蠢,但他很想得到一個他所愛的女人的關注,他需要妻子的了解、信任、支持、認同、和尊重,而太太的順服正是滿足了他內心的需要。   神吩咐妻子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如果夫妻按照神的教導在家庭扮演自己適當的角色,夫妻蒙福,家庭也蒙福。

403)樂觀

  Bob 二十六年以來一直在濱州一家肉類包裝工廠工作,但有一天,工廠突然關門大吉,事前毫無朕兆。四十五歲的他有一妻兩子女要養,而且向銀行借的抵押貸款尙未淸還,現在工作沒有了,遺散費也沒有,只有一張高中畢業文憑。   最初,Bob問自己:『我怎樣才能渡過難關呢?』接着他對自己說:『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要去找份新工作做。』   Bob失業後不久,一個保險推銷員來找他。Bob告訴對方他失業了,沒有能力負擔任何保險費,」對方卻告訴他,他公司正在招聘推銷員,不妨去應徵。   如果Bob全不考慮這個建議,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他有生以來從未推銷過東西,但他是個典型的樂觀者,什麼都願意去試一試。   首先,他必須參加兩項測試。一項是保險公司本身的性向測驗,另一項則是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學敎授Martin EP Seligman主持的實驗。   Martin Seligman的硏究顯示,一個已具備基本技巧的推銷員是否能取得好的推銷成績,他的態度比他的性向更具關鍵影響。推銷員如要成功,為人必須非常樂觀,就算不斷遭人拒絕也不會氣餒。Martin Seligman認為樂觀的人傾向於把挫折看成是暫時性,而不是永久性。Martin Seligman說服了保險公司雇用一百多名性向測驗分數低、但樂觀態度測驗分數高的人做推銷員,理由是他認為他們會比那些性向分數高而樂觀態度分數低的新手更善於推銷。結果證明他的看法是對的;樂觀者的推銷成績,遠勝那此悲觀者的新推銷員的成績。   樂觀者凡事都朝好處看,因此他們做什麼事都是本著這種看法去做,結果他們可以把所處的任何環境轉化為自己有利。   Bob是保險公司僱用的一百三十名樂觀派新手之一,不出一年,他從肉類包裝工人變成了超級推銷員,收入是他以前的兩倍。   Bob從雜誌文章上知道了Martin Seligman的實驗,於是本著樂觀者精神撥電話給這位大學教授,自我介紹一番之後,Bob居然成功地說服了對方購買退休保險。   許多人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樂觀者天真,看東西只看到好的一面,其實不是,樂觀者是懂得應變,而悲觀者往往是拙於應變,他們由於態度消極而看不到可行的解決辦法,而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愉快、更健康、更勝於解決問題,相信不需要什麼心理專家也能夠明白。

402)遇到伯樂

  她資質平平,自認非讀書材料,然而,高級職校畢業後,她很羨慕別人念大學,於是不自量力地準備應考,並開始數年的補習生活。   一天,下課後和同學請教老師數學問題,談話間,老師拿起她的手邊看邊說:「某某同學,你很不錯,讀書認真,看你對自己也相當自信。」   當時她嚇了一跳,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對她說話,而且這些話跟她所認識的自己簡直有天壤之別,老師接著說:「同學,以後凡事都要靠自己,自己的力量最大,要知道人一生坎坷是難免的。」說時,他緊緊握住她的手。她頓時覺得老師的手好溫暖,也仿佛感受到他那顆慈愛的心,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   老師那天所講的話,居然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因爲從來沒有人如此看重她,也從來沒有人相信她會考上大學。   她把老師的話吿訴她媽媽,媽媽聽了之後覺得很可笑,還懷疑這老師是否意圖不軌。但從這刻開始,她卻相信就如老師所言,她一定會考上大學,而且還是國立的,滿懷信心地等待大學聯考放榜。結果是,她沒有考上。   後來,她在傳播界的工作遇到瓶頸,決定暫時離開職場生涯。但離開之後要做什麼呢?這時腦海中竟浮現出那一晚老師對她講的話。   眞的還要去考嗎?年紀會不會太大?距聯考只剩下四個月時間,來得及準備嗎?老師的話當眞嗎?是不是該更努力地去實現老師的話?還是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她並沒有將所有疑惑釐淸就開始啃書!當時所受的壓力,遠比前一次沉重,家人沒有一個支持她,連她老爸甚至說:「你考上的話,天會下紅雨!」   雖然天沒有下紅雨,但她考上了,如願考上某國立大學!那時的她,恨不得馬上飛奔到老師身邊吿訴他。可是,這一切都太晚了。她的老師因患上絕症已經先走一步,這是她心裏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個遺憾。而她所能做的,就是無論如何辛苦,都必須把大學念完。   老師的話,就像翅膀一樣,帶着她在夢想的國度裏飛翔,讓她有勇氣擁抱自己的夢想。這雙翅膀,一隻叫「自信」,另一隻叫「希望」;「自信」提醒我們永遠相信遠方,「希望」要永遠相信夢想。有了這雙翅膀,即使飛在暴風雨中,也能以堅強的信心將夢想實現。   也許這就是老師爲什麼要吿訴她那些話的原因,也許他預見了她未來將會面臨困難,也許他知道她一生所要學習的功課,也許他知道她最欠缺的能力,也許他悲憫每一位與他認識的人!   然而,她非常感激這老師,很幸運遇到他,讓她有勇氣堅持實現夢想;也因爲有了這位長者,她懂得感恩。

401)思想扭曲

  這是一位醫學教授告訴我的一個典型中國家庭故事。這家庭只有一個女兒,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念書認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第一名,父母一直對她引以為傲。為了讓她專心念書,除了讀書以外,父母從來也不要求她做任何家事,家裡一切家務,包括煮飯、燒菜、洗衣服、洗廁所、擦地板等都是母親一手包辦,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概念是,書要念好,成績要優異,其他都不是很重要。這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期盼,她以第一名高中畢業,連大學入學考試SAT也是滿分,最後她被美國一所常春藤學校錄取,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一個很大的期盼。沒想到進了大學才一個學期,女兒聖誕節放假回家,女兒的臉容把父母嚇了一跳,一下子體重減輕了10磅,細問才知道女兒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原來這女兒在大學修了六門課,學期結束,她成績單出現五個A、一個B,這是她念書以來,第一次拿B,這讓她對自己感到非常失望,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因煩惱過度而患上憂鬱症。   因為讀書考試沒有全A就感到自己很失敗?也許你認為這實在荒謬到極點,但不要過分責怪這個女生,許多人就是經常落入這種全有全無的錯誤思維裏面,連聖經一位大人物,他也曾經落入這個光景,提到他的名字,信徒對他一點都不陌生,他的名字叫以利亞。   首先談談當時的時代背景。   故事發生在主前八七0年左右。大衛王朝之後就是所羅門,不久以色列分為南北兩國,北國仍稱以色列,南國叫猶大。那時以色列王亞哈極為推崇物質享受,王后耶洗別更帶領全民敬拜迦南地的異教,社會風氣因此變得非常敗壞。異教的迷信滲透整個北以色列國,神就藉著先知以利亞對以色列發出嚴厲的警告,說明如果先知以利亞不禱告,天就不下雨。北國就因為以利亞不禱告而整整有三年半沒有下雨。三年後,北國仍然很腐敗,於是來一場迦密山真假先知大鬥法,以利亞為了證明唯有耶和華是真神,就在迦密山上一個人單挑以色列四百五十個拜巴力的假先知。看那一位神能夠從天降火把祭壇上的祭物燒光。最後以利亞在所有以色列人面前力打敗了四百五十個假先知,證明耶和華神是唯一的真神,以色列百姓親眼看到耶和華神從天降火燒盡整個祭壇。以利亞心想經此一役,北國從上到下、從王到老百姓,都應該回心轉意歸向耶和華,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王后耶洗別聽到以利亞所行的一切,居然下了一道追殺令,以利亞聽到之後,馬上落荒而逃。   「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阿、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列王紀上19:4)   根據聖經的記載,以利亞是舊約裏面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先知,神藉著他行過許多神跡奇事,他曾經禱告叫死人復活;禱告叫天不下雨,結果北國三年半沒下雨,爲了在假先知和以色列百姓面前證明耶和華是神,他求神降火在祭壇上,神垂聽禱告,降火把祭壇的祭物全燒光。所以我們看到,每樣事情經過先知以利亞的手都可以逢凶化吉,而他對神每一個禱告都會應驗,唯獨他期盼北國以色列人歸向神這件事情卻沒有發生,他因此感到自己很失敗,認為自己比不上他的列祖,最後甚至求神取走他的性命。地上有人認為他失敗嗎?神有把他與列祖相比嗎?沒有!這都是他扭曲思想所造成的結果。   神沒有接受他要死的請求,也沒有認同他失敗的想法,神用祂獨特方法與以利亞對話,最後神吩咐以利亞把地上的工作完成,然後以天軍火馬迎接他會天家。除了以諾,他是唯一一個沒有經過死亡的人。   連一個偉大的先知也會出現這種思想扭曲,何況我們一般信徒,譬如說,學生考試,每一科考試都很不錯,只有一科不理想,就想到將來無法大學畢業,無法向父母交代;或作妻子的,先生每年都記得她的生日,但今年卻忘記跟她慶祝,心想先生一定嫌她太老,說不定外面有小三;上班族的,工作幾十年,聽說公司要裁員,心想,看來公司準備要除掉我們那些老傢伙,好省一些錢,現今生活人浮於事,找工作不容易,日後生活怎麼辦?負面思想容易成為滾雪球效應,這正是思想扭曲所造成的結果。怎樣脫離這種非黑即白的思想陷阱?多數算神過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在逆境中仰望神,明白挫折是用來磨練我們對神的信心,叫我們更多依靠祂,神過去怎樣帶來我們走出困境,未來祂也會如此引領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