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孩子叛逆是被逼迫的結果

 

11月中旬到一個教會領會,其中一堂是與青少年對話,坐席的約有60多人,大多數是高中生,年齡介乎12到17歲,土生土長華裔占大多數,俗稱ABC,也有小部份是在海外出生,到了入學年齡才到美國居住。當天主題是身份認同(identity),我講到在今天的美國社會,絕大部份年輕人渴慕三樣事情,那就是外貌、才智、和金錢,青少年人普遍認為,唯有這三樣東西能夠提升他們的身份和價值。先講外貌,根據調查,80%青少年認為自己樣子不好看,對異性缺乏吸引力;男生覺得自己太矮,女生卻嫌自己太高;有人覺得自己太胖,但有人認為自己太瘦。爲了臉上的青春痘寢食不安的年輕人大有人在,也有因鼻子比自己想像中長了一點,就暴跳如雷,甚至要求父母付錢做整容手術。不過就算手術完畢,他們也不見得就心滿意足,因為沒多久,他們可以在臉上或身上找到其他不滿意的地方。

第二點,我提到青少年著重才智,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許多年輕人總認為自己各方面比不上別人,不管學校成績多優越,總覺得自己還是差一截。我跟他們說,年輕人感到不如人其實有好幾個因素,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年幼學習時出現障礙,進度稍為落後而引起同學恥笑,這埋下日後的自卑感。一旦起步就感到不如人,容易失去自信,不願意奮發圖強,於是成績每下愈況,結果成了惡性循環,人更變得自暴自棄,認定自己不是什麽讀書料子,是一個笨瓜。跟著我說,除了上述因素,叫年輕人感到自己其笨無比的另一個原因是拜父母所賜,尤其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屬於食指教育,責備多於稱讚,所以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如此說:

How come I have a stupid child like you ?

How come you are not as good as your brother (or sister)?

You will become a beggar if you don’t study hard!

這批年輕人本來非常安靜聆聽我所專題,但當我引用父母這些難聽責備的話,整場轟動,每個人與旁邊的人交頭接耳,而且聲音越來越大,到了一個幾乎非我能夠掌控的情況,我對他們說,I now speak your language. 他們的反應就更激烈。當時在場的還有幾個父母,看到這些高中生的反應,他們當時也傻眼,嚇了大一跳。

從這些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到他們在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壓力往往不是來自學校,乃是父母。

事後有人父母告訴我,這些學生都是來自雙收入的家庭,他們就讀的學校在那州排名第一,因此競爭非常激烈,而父母都盼望他們孩子將來進入哈佛、史丹福、Princeton等Ivy League學校。爲了讓他們孩子達成「父母的期盼」,父母使用各種威迫利誘的手段,孩子除了每天參加學校課程,他們需要參加各種課餘活動,這包括鋼琴、小提琴、乒乓球、網球、領袖訓練、SAT補習班,許多父母爲了某一個活動一小時訓練,為孩子開車來回三小時在所不惜。很可惜,許多父母對孩子並非因材施教,他們只是期盼透過孩子達成他們個人的夢想,結果,盼望越大,失望也很大,很自然,鼓勵的話不說,但消極、難聽、嘮叨的話卻重複又重複,所以才有上述青少年在我講座作出激烈的反應。

其實幾個月前我在blog也提過,香港有一段時間,連續三日發生三宗家庭倫常命案,兩宗是兒子預謀弒殺親生父母,其中一個才29歲的年輕人,臉不改容把父母殺害之後然後碎屍。這殺人犯其實是父母生前的心肝寶貝,年幼時父母花錢悉心栽培他,不單讓他學鋼琴,也送他到外國留學,但不幸的,父母的愛、期望和關注加起來卻成為壓力,結果累積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怨恨和怒氣。其他兩件弒殺父母的情況也有點類似。

但願華人父母懂得從這些不倫事件上吸取教訓,學會調整他們教育子女的方法,至少可以提升兩代之間的關係。

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