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 -投射作用
來訪者是一位50多歲的白人男性,他是一家大公司的主管,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輔導中心尋求幫助。輔導員與來訪者進行了自我介紹後,來訪者解釋了他尋求幫助的原因,原來求助並非出於他的本意,乃是他太太的建議。
這位白人男性已婚二十年,育有兩個兒女,現在孩子漸長,即將準備入大學。一年前,他太太決定回學修讀護理,自此以後,家無寧日。太太經常外出上學、與同學討論功課、或到外洲參加會議。來訪者因此無法像過去一樣,下班後可以享受一頓溫暖的晚餐。更糟糕的是,他經常回家之後,總看到太太所留下便條,要麼要為孩子準備晚餐,要麼提醒他把衣服放進洗衣機裡。夫妻為此經常口角,太太認為丈夫心態出問題,建議他尋求專業幫助。
當問到來訪者最大困難是什麼時,他提到讓他最難適應的是,不能一個人生活。比如說,不能一個人去餐廳、超市或者電影院。治療師進一步追問,為何他不能單獨去這些地方,來訪者回答說,因為他擔心別人用怪異的眼光看待他,認為他是個輸家,是沒有人要的可憐鬼。心理醫生感到困惑,請來訪者解釋,到底是什麼意思。來訪者繼續說:「我以前經常和家人一起去餐廳吃飯,當看到有人單獨坐在一角落吃飯,獨自看書,我就覺得他很可憐,沒有人要,是個失敗者。我這樣看他,很自然別人看到我一個人外出用餐,他們也會認為我是個輸家,是一個沒人要的可憐鬼。」心理醫生回應說,他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外出,沒家人陪伴,所以經常一個人去餐廳用餐,難道你認為我是個輸家?沒人要的可憐鬼嗎?來訪者改變說法,「我認為你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心理醫生更感到困惑,接著說:「為何我一個人單獨用餐,我是個重要人物,而你一個人看書用餐,卻是個輸家,是個沒人要的可憐鬼呢?」來訪者無言以對。
怪不得他太太叫他來找心理醫生。
很明顯,這個人有嚴重錯誤思維,那就是投射作用。
心理投射作用是指一個人將自己的內在情感、想法、態度或特徵,投射到他人身上或外界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機制通常是無意識的,且發生在個體無法直接面對或接受自己內在情感的情况。
心理投射會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當一個人將自己的負面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時,很容易產生對他人的負面情感,例如無理的懷疑、憤怒或敵意,盡管對方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情感。心理投射作用也會導致人際關系破裂。當一個人對他人投射負面情感時,難免出現對他人不公平的評價或指責,進而損害彼此之間的互信和關系。此外,心理投射作用還可以讓個體避免面對自己內在情感,進而產生自我欺騙現象。例如,當一個人將自己的負面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時,他可能無法正視自己的負面情感而將其歸咎於他人,從而無法正確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那麼一個人應該怎樣避免心理投射作用的出現?有幾點值得注意。留意自己是否對他人產生過度情感反應,是否對他人行為或言語感到過於激動。當意識到自己可能出現心理投射時,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觀點,細問自己,這些情感和觀點是否與當前情境相符。學會自我探索,檢討個人內在情感、想法和態度,多點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學會以客觀和成熟的方式面對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學會有效與人溝通,建立開放、尊重和誠實的溝通方式,好減少與人發生誤解和衝突。在與他人溝通時,不妨關注自己的情感和觀點,而不是把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